搜索
  登录

肛肠疾病术后换药的治疗经验
所属图书:《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 出版日期:2016-06-01文章字数:字

第九节 肛肠疾病术后换药的治疗经验

一、换药方法

1.正常创面换药

肛外创面:对创面无感染,创缘无水肿、无异常肉芽组织生长者,常规消毒后,根据创面大小取一块大小适宜的凡士林纱布,在纱布表面涂上一层消炎膏,嵌入创面基底,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待创面肉芽生长新鲜时,在消炎膏上面撒一层生肌散,以收敛生肌。当创缘有上皮生长、创面缩小时,改消炎膏为生肌散以生肌收口,直至创面完全愈合。

肛内创面:对肛内缝扎或缝合的创面,用注肛器将消炎膏适量注入肛内即可。

肛内、外均有创面:用凡士林纱条加龙珠软膏(愈裂膏、胶灵膏等)填入肛内,并嵌入肛外创面基底部。

2.异常创面换药

创缘水肿者:用消炎膏外敷水肿处,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及淋巴循环,促使水肿消退。

肛周脓肿及肛瘘术后换药:首先用芪榆油纱条填入脓腔或创面基底,以祛腐排脓、托毒生肌,待脓液消失、创面有新鲜肉芽生长时改用生肌散换药。当创面平整、创缘有上皮生长时,改用蜂珍膏换药,直至创面愈合。肛周脓肿及肛瘘术后一般不用龙珠软膏换药,以防油膏致引流不畅,影响创面愈合。对病灶大、脓腔大、内口深的肛周脓肿或复杂性肛瘘,放置芪榆油纱条时,一定要把纱条填塞到创面底部或内口切开处,且要内松外紧,防止外部创面愈合时间较内侧快,保证让创面从内向外顺利生长,并根据创面愈合情况逐渐减少纱条数量。

创面愈合迟缓者:对创面肉芽生长过盛、肉芽水肿、腐肉残留、新肌难生者,可在其创面敷蜂珍膏,外敷高渗盐水纱条。对创面分泌物不多、疼痛不甚,但生肌缓慢、肉芽色淡,可在创面上用愈裂膏,外敷龙珠软膏;对肉芽生长新鲜、分泌物少、创面上皮覆盖缓慢或上皮组织缺损过多者,可在创面上敷蜂珍膏,然后涂一层龙珠软膏。

二、处方及功效

1.愈裂膏

组成:乳香50g,没药50g,鸡血藤50g,川芎50g,白芍30g,五倍子50g。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解痉、止痛敛疮。

主治:血栓性外痔、术后开放性伤口、术后疼痛。

2.芪榆油纱条

组方:生黄芪120g,生地榆60g,当归尾60g,丹参60g,紫草30g,白及30g,乳香30g,没药30g,血竭30g。

功效:益气活血、祛腐生肌。

主治:术后开放性伤口、术后伤口水肿、术后疼痛。

3.蜂珍膏

组成:蜂胶、灵芝、三七粉、珍珠粉等。

功效:消肿止痛、生肌敛口、清热解毒。

用途:用于治疗痔,促进术后生肌、止痛。

4.龙珠软膏

组成:人工麝香、牛黄、珍珠、琥珀、硼砂、冰片、炉甘石等。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

用途:适用于疮疖及炎症引起的红、肿、热、痛。

药理作用:体内、外均有显著抑菌作用;消除炎性肿胀、抑制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能明显提高疼痛刺激的耐受性;促进瘀斑消散和皮肤溃疡愈合。

三、体会

肛肠病术后用中药制剂换药,可使药物直接接触创面,显效迅速,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中药制剂,特别是油膏具有柔软滑润、无坚硬不舒的优点,避免创面与敷料直接接触,能减轻创口疼痛、便意、肛门坠胀等不适感。病人痛苦小、创面愈合快,深受病人欢迎。《医学源流论》中说:“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但是换药时应注意:必须消毒清洁创面,因为肛肠病术后创面往往附存粪便、分泌物、脓痂等,在换药时必须清除干净,防止这些污物阻止药物吸收,影响疗效;清洁创面时动作应轻柔,用力擦拭创面会损伤新生的肉芽组织,而且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不适当的擦拭反复刺激创面,容易使肉芽组织水肿,影响创面愈合;换药必须引流通畅,由基底部开始上药,防止桥形愈合;肛肠病术后创面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机体的整体情况,可根据创面肉芽的颜色、分泌物的性质以及术后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当的药物,给予及时正确地处理。

符老认为,肛肠常见的痔、肛瘘、肛裂等,有大部分重症均需手术,换药是外治法的一种。首先强调是“爱伤”观念,医者仁者,每个步骤每个动作一定要轻柔,以病人不痛或轻痛为度;而后是换药的目的,根据伤口的具体情况,或引流,或生肌,或敛口,或止痛,或解毒,或消肿而分别选用不同的药条,才可奏效。符老认为,伤口换药、清创和促进伤口愈合是重要环节,外用药膏不主张用凡士林类为基质的制剂,而主张用组织亲和力好的水溶性药膏,如流浸膏类。

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