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治疗经验
所属图书:《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 出版日期:2016-06-01文章字数:字

第五节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治疗经验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结肠的慢性炎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排便不爽,病情轻重不一,易反复发作。其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确,临床证明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精神因素有关。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近年,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内报道发病率在3%左右,其中有1%~3%的患者可发生癌变。贵州省气候潮湿,加之以辛辣食物为主,故慢性结肠炎的发病率高。符老认为此病多与个人免疫机制障碍有关,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多宜补益气血,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和修复能力。除健脾养胃补益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之源外,还重视疏肝理气以条畅情志。符老在治疗肛肠疾病时强调治疗肛肠疾病需顾护脾胃、通调五脏。五脏之气相通相济,相互影响,一脏气乱,诸脏难和,故需兼顾之,不可偏废。

1.慢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

该病病因复杂,病程缓慢,但病位总以大肠为主,基本病机为大肠湿热,气血瘀滞。

2.辨证分型

湿热内生:各种致病因素,影响脾胃功能,可引起水谷运化、传导失常,水湿内停,致脾虚湿滞。湿邪内蕴日久,损伤脾胃,日久脾肾两虚,正虚邪实。脾胃虚弱是产生湿热的前提、内因;外感湿邪是大肠湿热的诱因。《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腹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本病的发生多为感受湿邪或饮食所伤,或情志不畅,致脏腑功能失调,脾胃受损,湿亦内生,湿滞日久,郁而化热,湿热壅滞肠道而起。

气滞血瘀:大肠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生,大肠阻滞日久,必然影响大肠血脉流通。大肠气滞血瘀,功能失调,邪气蕴结又进一步加重;大肠气滞血瘀,气血阻滞,与湿热相持,血肉腐败则成疡,气血瘀滞在结肠黏膜,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

3.治则、治法

健脾除湿是基本法则:外邪致泄,尤以湿邪最为多见,脾恶湿而喜燥,脾失健运清浊不分,以致泄泻。符老认为:本病多虚实夹杂,但总以健脾除湿为本。

活血化瘀导滞是关键:本病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为标。《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行血则腹胀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只有活血、行气之品,使大肠气机通畅,瘀滞化解,血脉通利,瘀阻自复。

4.组方依据及方解

符老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常用方剂由茯苓、白术、薏苡仁、山楂、神曲、苦参、银花、马齿苋、五味子、三七粉、香附、元胡、白芍、甘草等组成。功效:健脾除湿、清热解毒、涩肠止泻。主治:各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性疾病。症见: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腹痛、腹胀、黏液血便、里急后重等。

符老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在常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方药中寒热并用,寒热平调,健脾清热而达通调气血、涩肠止泻之功。方中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止泻、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医学启源》记载白术功效: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止渴,安胎。薏苡仁具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功效。《本草纲目》中提到薏苡仁具有“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的奇功。组方中白术、茯苓、薏苡仁合用益气健脾渗湿为君。山楂具有开胃消食、化滞消积、活血散瘀、化痰行气之功,神曲具有健脾消食、理气化湿、解表之功。二药并用健胃消食,助白术、茯苓以健脾和胃、淡渗利湿,为臣药。佐以苦参、银花、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利湿,引湿从下窍而行,但其性苦寒宜伤肠胃,故方中白术、茯苓、薏苡仁、山楂、神曲健脾和胃为先,清热利湿在后,达到祛邪不伤正,治病求本的原则。同时,方中五味子味酸涩、性收敛,能涩肠止泻。三七粉性温,味甘、微苦,入肝、胃、大肠经,具有止血、活血化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香附味辛、苦,性温,归脾、胃、大肠、胆经,气芳香而辛散温通,擅长调中宣滞、行气止痛,主治泄泻、腹胀、里急后重,为常用之品。延胡索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长于理气止痛。胡黄连味苦,性寒,入肝、胃、大肠经,乃清热燥湿之佳品。甘草味甘,性平,归脾、胃经,能缓急和中,与苦酸微寒的白芍合用,即芍药甘草汤,是酸甘相伍,缓急止痛的最佳组合;甘草又能调和诸药。

五、经验方的特色运用

对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性疾病,符老的治疗方法为急性发作期清热燥湿,缓解期补脾益气,急则治标,缓则扶正。配合活血化瘀法以提高临床疗效或控制其发作。符老用“脾胃论”的经典学说,治疗胃肠道疾病,认为任何疾病,最佳的治疗无疑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根据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予以阻断,步步为治,以抢先机,亦属较为理想的疗法。符老认为无论外感邪毒,内伤饮食,抑或情志不遂等,最终都将导致脾胃虚弱,肠中气机不畅,大肠传导失职,出现腹痛、泄泻、腹胀或便秘等症状,不利于浊邪从肠道排出,亦影响肠道血络的气血运行,肠中糟粕与浊邪蕴结,壅阻肠络,气血留聚,郁而化热,湿热互结壅滞肠道,发为黏液便,伤及血络则便血更甚。肠道气机不畅,腑气紊乱,下注大肠则里急后重。所谓“夹虚”“夹热”“夹寒”者,乃是因为湿热瘀滞于肠络,导致肠络下部循行线上经气减退或衰竭,故下部循行线上所属器官功能减退、衰竭或紊乱;经络气血运行失常,导致肠络防御外邪的功能失常,而使寒热疫毒之邪乘虚侵入。符老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性疾病,采用健脾利湿、通调气机、平调寒热、涩肠止泻之法,其依据是“腑病以通为用,以通为补”。同时,符老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将气血、脏腑、经络在该病发病中的作用融为一体,尤其重视肠络气血运行的变化来阐述其病理机制,确属独特见解。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有反复、急性发作的特点,正是湿热为患的典型表现。因此,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切忌妄投温补之剂,以免酿成恋邪、助邪之误。故而符老重用健脾利湿之品的同时,亦应用清热行气之品,意在祛邪,力求尽除。本病便血虽为热伤肠络,迫血外溢所致,但治疗上却不可纯用寒凉,因寒性凝滞,可使气血凝闭不通,须寒热并用,寒热平调,使血行而不越,血止而不凝,祛瘀生新,安腑止泻而清痢。“六腑以通为用”,故而宣通气血,祛瘀生新,气血通畅后则肠络无阻,邪毒驱散,方能止泻痢,清腑气,疏营血而清利六腑。

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