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学术思想
所属图书:《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 出版日期:2016-06-01文章字数:10139字

第一章 学术思想

一、强调中医整体观

中医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它认为人体虽是由若干脏腑、组织所组成,各自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产生复杂的病理反应。这种整体的联系或影响,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而实现。同时,它还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也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

符中柱教授常强调:中医整体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朴实的科学性,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整体观贯穿中医学理论与临床,无处不显示着整体观的影响力,它有着很强的实用性。中医整体观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性,宏观地反映了人体生命活动和生存的一般规律,具有朴实的科学性。中国古代自然观——“元气论”起源于道家修道养身的实践,对中医学有重大影响,是中医整体观的思想基础。中医整体观秉承“元气论”,用整体的、系统的思维方法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对中医现代化建设及现代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元气论”认为元气(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其是阴阳两个对立面的统一体,这种内部矛盾是元气运动变化的本因,故说“气凝聚而生万物,万物散则归于太虚”。“气”把天地万物联系为一个整体。现代“统一场论”是把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归结为4种相互作用,即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并致力于研究这4种作用的统一性。现代物理学家的共识是:整个自然界是一个超巨系统,从极大的星际到微观的粒子无一例外都存在着相互作用,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物质世界千变万化的各种运动。可见现代的“统一场论”与中医的“元气论”有很多相似之处。“统一场论”就是想把万物间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作用用一种理论统一起来。“元气论”则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气”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一个整体,“万物归元”,用“气”统一了万物。所以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波勒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适应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着惊人的相似。其还主张在“统一场论”的研究中借鉴中国“元气论”的观点。可见,以“元气论”自然观为基础的中医整体观与现代“统一场论”相契相通,有着深刻的现实性内涵。所以说,中医整体观不仅具有实用性、科学性,还具有深邃的现实性内涵。

中医肛肠病学在古文献中一直归为中医外科学范畴,但通过数千年的实践和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独具特色的医疗技术,疾病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肛门直肠部发生的以人体外部或局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疾病,已扩充到整个大肠至肛门周围的内、外科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内科疾病,痔、肛裂、肛瘘、大肠肿瘤、肛周脓肿、大肠息肉、直肠或肛管脱垂、直肠阴道瘘、先天肛门畸形、器质性便秘等外科疾病,而临床以外科疾病多见。符中柱教授从事肛肠疾病临床工作数十年,特别重视中医整体观在诊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肛肠内科疾患或是肛肠外科疾病,明确强调用中医整体观念去认识它,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进行辨证论治,注意患病机体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他机体与环境相结合,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注意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特别提出肛肠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并强调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重视“微创”以保护手术部位形态及功能的完整性。

二、强调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

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它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在临床上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然后加以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从而进行诊断治疗。这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符中柱教授临证强调辨证论治,辨证注重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强调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祛邪与扶正相结合。

(一)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

辨证论治是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四诊的方法,将表现于各个部位的症状收集起来,加以分析,找出疾病的关键所在,并进行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既重视中医学的突出特点——中医整体观,又注意局部的特点。《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其指出要分析局部变化的特点,认识疾病所处的阶段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到“从外知内,见证知病”。尤其是肛肠外科疾病,以局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不同的疾病局部表现各异,同一种疾病不同阶段也表现不一,如肛痈,早期局部肿痛、质硬、皮肤红或不红,中期化脓后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后期脓肿破溃后局部则肿消痛减,此时局部辨证的重要性更为突出。符中柱教授强调“有诸内必形诸外”“治外必本诸内”,肛肠疾病尤其是肛肠外科疾病在辨证时要从中医整体观出发,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并重,并把二者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既重视全身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在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又注意局部病变对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影响,从而达到辨证的完整性。如肛痈的辨证,除遵循八纲辨证和脏腑、经络、气血等辨证方法外,还需结合局部肿、痛、脓、溃烂及溃疡形色等特征进行辨证。如大肠癌,除必须了解患者的各脏腑气血的功能失调状态等全身情况外,同时,也要详细掌握局部(肿瘤)情况,如肿瘤大小、质地、活动度等,以便考虑治疗方案。如肺结核活动期或糖尿病等引起的继发性肛痈、漏疮,糖尿病、红斑狼疮、慢性肾炎、白细胞减少症等疾病并发的肛门周围炎性反应等,正是“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典型表现,此类情形更见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的重要性。

(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必要性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病机的概括。辨证,是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望、闻、问、切收集与疾病有关的临床资料,然后依据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对所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对其病变的病因、病位、病机、功能状态及演变趋势等做出综合性的评定,从而得出一个证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病,是指有一定的致病原因,发病有共同的特点,经历不同阶段,虽然不同患者表现可有所不同,但基本特点和病理是一致的,其发病原因、病机变化、转归与预后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符中柱教授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只有准确把握疾病的证才能把握疾病当前的本质,才能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患者的病情往往变化多端,证只能反映一时的疾病本质,不能反映疾病的全过程。临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用药更有针对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发现的疾病也越来越多,有些疾病的证不明显,甚至无证可辨,或是在疾病的某个阶段无证可辨,此时只有辨病论治,若固执坚守辨证论治,只会无计可施。另一方面,同一疾病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疾病的特点、人体的反应亦不同,即表现为不同的证,同样相同的证亦可见于不同的病中,所以有“同病异证”与“异病同证”,故而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说法。肛肠病大部分疾病需手术治疗,术前、术后疾病的正邪盛衰因手术方式的不同、病人体质的差异等,均会有不同的表现,此时,就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重视个体差异,因病、因证、因人而治。

2.先辨病,后辨证

为何要先辨病?所谓辨病,就是辨识具体的疾病,辨病的目的就在于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并与相关疾病鉴别诊断。例如均为疔疮,疫疔、手足疔疮、颜面疔疮的症状表现、施治方法、预后与转归等是不同的。息肉痔和锁肛痔均为痔,但前者是良性肿瘤,后者是恶性肿瘤,其转归与预后截然不同,必须尽早分明。所以,辨病尤为重要。辨证论治虽是中医的精髓,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中医在辨证时偏重于疾病的外在表现的归纳综合,缺少对疾病内涵的病理生理分析,往往在治疗中缺乏针对性。所以,符中柱教授认为:在临床上,尤其是肛肠外科疾病,宜先辨病以利于了解疾病的病因及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使治疗更有针对性。高锦亭在《疡科心得集》中说:“凡治痈肿,先辨虚实阴阳(辨证)。经曰:诸痛为实,诸痒为虚,诸痈为阳,诸疽为阴。又当辨其是疖、是痈、是疽、是发、是疖等证(辨病)。”早在《灵枢·痈疽》中就列举了人体不同部位的17种痈疽疾病,对其各自的临床特点做了扼要地阐述,并对痈疽进行了鉴别。举凡外科专著均以病名论述。由此可见,中医外科自古以来就强调辨病。

3.辨病主张中西结合

中医属传统医学,世界卫生组织在第八次会议上称:传统医学“是现代医学传播与发展以前就已存在几百年的有生命的医学实践,而且至今还在应用”,这些实践由于各国社会传统和文化不同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医属世界传统医学中最为丰富的传统医学。中医产生于经验医学时代,属经验医学,其思维方式是自然哲学模式,研究方法为观察法、直接领悟法、取类比象法,强调天人合一、整体性、心理因素、诊疗的个体化,中医的研究内容为阴阳五行、脏象气血、四诊八纲、经络七情等。西医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科学结晶,其发展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而迅速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医学。它属于生物医学模式,产生于实验医学时代,研究方法为试验与分析,研究内容为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疗技术等。由此可见,中医和西医是两套医学体系,是运用两种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诠释人体的,两者有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决定了两者各有优势与不足。符中柱教授认为:西医对疾病的认识着眼于微观,以解剖、生理、病理为基础,对疾病的研究已深入到器官、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因此在明确诊断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对个体差异的考虑尚显不足;中医着眼于宏观,是在系统论指导下的整体医学,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阴平阳秘,注重平衡协调,重视人体功能状态,优势在于宏观地认识疾病,强调个体差异,着眼于具体的病人和其生活环境,全面分析疾病的病邪性质和邪正盛衰状况,其不足是缺少利用科学手段对疾病内涵的病理生理分析。符中柱教授认为,中医和西医虽是两套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共同目标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故主张临床上将中医、西医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诊疗手段,对患者进行病因、病理、生化、免疫、影像等方面客观征象的检查分析,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提供诊断的客观量化指标,以尽早明确诊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4.辨证论治与辨病选药相结合

符中柱教授认为:中医和西医是站在不同角度和层次把握人体健康的两种医学,具有等同的科学价值,有很强的互补性,临床上以两者相结合,取长补短,可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符中柱教授在临床遣方用药时,除了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采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外,有些疾病,往往还结合辨病,根据疾病的基本病理和中药传统药性、现代药理学来遣方用药。如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时,除了辨证施治外,还根据电子结肠镜检查是否伴肠黏膜的溃疡、出血点等,选用具有改善肠黏膜血液循环、消除炎症细胞浸润、防止组织异常增生的活血祛瘀药,如三七、元胡等。辨证论治与辨病选药相结合绝不是按照西医的诊断来选用中药治疗,而是立足于中医的理论,遵循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原则,吸收西医对病因、病理的认识,按中医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配伍原则选药组方,补充中医对疾病诊疗判断缺乏定量的不足。

(三)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符中柱教授主张治疗肛肠外科疾病要从中医整体观出发,以外治为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中医治法可分为内治和外治两大类。用口服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内治法;外治法是运用药物和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外治法是指与内治法相对而言的治法,也可以将口服药物以外治疗疾病的方法统称为外治法。常用的外治法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引流法、垫棉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浸溃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等)三大类。药物疗法,就是用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患处,使药物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如膏药、箍围药、掺药等。手术疗法,就是运用各种器械和手法操作进行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在外科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等,可针对疾病的不同情况选择应用。引流法,是在脓肿切开或自行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大创口(以下简称扩创)等使脓液畅流,脱腐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早日愈合的一种治法,包括药线引流、导管引流和扩创术等。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它是借着加压的力量,使溃疡的脓液不致下袋而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黏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针灸法包括针法与灸法,两者各有其适应证。在外科方面,古代多采用灸法,但近年来针法较灸法应用更广泛,很多疾病均可配合针刺治疗而提高临床疗效。灸法是用药物在患处燃烧,借着药力、火力的温暖作用,可以和阳祛寒、活血散瘀、疏通经络、拔引郁毒,可使肿疡未成者易于消散,既成者易于溃脓,既溃者易于生肌收口。熏法,是把药物燃烧后,取其烟气上熏,借着药力与热力的作用,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法,包括神灯照法、桑柴火烘法、烟熏法等。熨法,是把药物加酒、醋炒热,布包熨摩患处,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常因药物的炒煮不便而较少应用,但临床上单纯热敷还在普遍使用。热烘疗法,是在病变部位涂药后,再加热烘,通过热力的作用,使局部气血流畅,腠理开疏,药物渗入,从而达到活血祛风以减轻或消除痒感、活血化瘀以消除皮肤肥厚等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浸溃法,古称溻渍法,是把药物煎汤淋洗患部,使疮口洁净,祛除病邪,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有淋洗、坐浴、浸泡等。

符老认为,肛肠外科疾病的最大特点是局部症状和体征,在治疗疾病时重视局部辨证,重视外治,这是外科独具而必不可少的重要治法。正如《医学源流论》所说:“外科之法,最重外治。”清代吴师机所著《理瀹骈文》中提出外治“能补内治之不及”。如肛瘘、陈旧性肛裂、肛周脓肿、大肠息肉等疾病,非手术治疗不能痊愈。符老临床常用外治方法,不独手术,还有中药熏洗、中药灌肠、药膏外敷等,其中部分经验方已在病房常规使用,如痔瘘术后熏洗的宁痔洗液、术后换药用的蜂珍膏、治疗肛裂的愈裂膏等。

虽然临床以手术、熏洗、膏药治疗之法众多,精彩纷呈,但符老临证又每每不忘外病内治,两者结合相得益彰。中医整体观认为:在生理上,人体五脏六腑和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舌、眼、耳、二阴等官窍组织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机能活动,而脏腑组织彼此之间相互分工合作,相互制约调节,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各脏腑、组织的病变相互影响和传变,产生复杂的病理反应,如脏腑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而体表组织器官的病变亦可以通过经络影响脏腑。同时,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也可以通过经络相互影响,发生疾病的传变。因此,符老强调在治疗肛肠外科疾病时,也应从整体出发,外治与内治相结合,注意患者整体的阴阳气血失调情况,并从协调整体阴阳气血及脏腑的平衡出发,扶正祛邪,消除病变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变在脏腑间相互传变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从而通过整体的治疗效应,更好更快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

在“重视外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这一学术思想的指导下,符老对痔、肛瘘、肛裂等肛肠科常见外科疾病的临床治疗均已形成一系列的综合治疗方案,并已在病房施行,通过临床观察,病人的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减轻,为病人减轻了痛苦。如肛瘘患者,术前、术后经辨证论治给予内服汤药,外治法除手术外,还结合术后中药熏洗、针灸治疗、穴位贴敷、自制膏药敷贴、局部磁热疗法等。

(四)提出分期辨证论治

临床辨证论治不可机械,要根据疾病的变化、转归而行,因此符老提出了分期辨证论治的观点,如:①大肠癌手术前期、手术期、术后期分期辨证论治;②肛痈成脓前期、溃破期、溃后期分期辨证论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痈防漏”的新思路,并开始了相应的临床研究。符老还指出了溃疡性结肠炎的急性期、缓解期的分期辨证论治等。

三、提出中医整体观指导下肛肠微创理念

1.手术是中医外治法之一,是中医肛肠外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医外科手术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长期与疾患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中记载:“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刮杀之齐。”疡医,即外科医生,他们治疗的疾病范围广泛,既有痈肿、疮疡,还有跌打损伤。其中“刮”是刮去脓血之意,相当于现代的清疮术。《山海经·东山经》中记载了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针。晋代郭璞注《山海经·东山经》之砭石时说:“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者。”《三国志·华佗传》记载:“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又说:“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前者是在麻醉下进行腹腔肿物摘除术,后者则是在麻醉下进行肠部分切除吻合术。《奇效良方》中记载:“肚皮裂开者,用麻缕为线,或捶桑白为线,亦用花乳石散敷在线上。须用从里重缝肚皮,不可缝外重皮,留外皮开,用药渗待生肉。”从原始社会到清朝末期,有关外科手术的记载还有很多。纵观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医外科手术曾经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随着“理学”走向主导地位,手术、解剖等中医外科技术被视为“不穷天理,不明人伦,不讲圣言,不通世故”的旁门左道,到清末,闭关锁国,加之政治腐败,科学发展举步循艰,医学趋于严重保守,更视麻醉、解剖、手术等技术为“妖术”,故而外科技术发展受到空前的制约,中医外科手术进一步走入谷底。19世纪中叶前后,现代外科在原有解剖学领先的基础上,先后解决了消毒、麻醉、止血三大难题,使外科手术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中医外科手术水平形成了巨大的差距。这是导致目前世人普遍认为手术姓“西”不姓“中”的主要原因。符老认为:手术是处理局部病灶的重要手段,既不姓“中”,也不姓“西”,摒弃手术,中医外科将不完整,也是不妥当的,是不利于中医外科发展的。手术是中医外治法之一,是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的一种重要的局部治疗方法,是中医外治技术的进步,是中医扶正祛邪治法在中医外科的具体表现,祛除病灶即“祛邪”,恢复人体正常形态、恢复人体受损功能即“扶正”,强调手术应坚持“祛邪不伤正或少伤正”的原则。符老指出,我们的所有治疗都有一个宗旨:“扶正是目的,祛邪是手段。”中医治疗疾病的最大特色是扶正,人体健康的基础是气顺血旺,各器官功能正常。医生不是救世主,疾病的消除,机体康复,主要靠的是病人自身的修复能力;医生能做的、需要做的就是维护和修复病人自身的修复能力。因此,必须摆正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2.以中医整体观理论指导中医肛肠外科手术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代谢上是相互联系的,在形态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上是协调一致的,在病理变化上是互为影响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此理论为指导,符老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良和创新手术方法,力求微创,在治愈疾病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肛门功能、形态的完整性。例如小“V”形切口Treitz肌保存术、分段弧形切口治疗环状混合痔、倒“V”形皮瓣移植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等改良手术,经临床与传统手术做对比研究,不仅切口小、创伤小,而且更多地保留了患者的肛管皮肤和齿线附近的化学感受器,保护肛门外形恢复良好,从而较好地保护了患者的精细控便能力。又如经骶尾部入路分段治疗后高位肛瘘、同期挂线相继紧线配合拖线对口引流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等,破坏正常皮肤及肌肉组织少,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患者肛门括约功能、保持了肛门形态的完整性。

3.肛肠微创理念

肛门直肠是消化道的出口,司大便,是重要的控制器官,微创可以把肛门直肠及腹腔的创伤做到最小,具有全身反应轻、肛门直肠及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痛苦小、并发症少的优点。微创的观点符合中医整体观“祛邪而不伤正,少伤正”的辨证思想,符合现在提倡的治疗理念和手术原则。符老认为:中医整体观念是中医微创外科的思想理论基础,因而鲜明地提出建设中医肛肠微创外科的主张,并数十年坚持不懈,改良、创新多种肛肠外科手术,这些手术无一不体现了微创的理念,这是符老深化发展整体观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微创外科,符合人体的整体观,是以病人心理与生理最大程度的康复为治疗目标,尽可能减少手术带来的肉体与精神上的痛苦。高水平的外科治疗的标准是最小的创伤、最简单的处置,解决最大的问题。例如针对痔的手术,经历了剥扎、环切、再创分段弧形伤口、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开环式痔上黏膜切割钉合术(TST)等,提出了小“V”形切口肛门肌保留术,最大程度地保护肛门功能的完整性。对于肛瘘,倡导保留括约肌的手术方法,如高位肛瘘的挂线,有切开挂线、引流挂线,有浮线、中位和顶端挂线等,有远端切除、近端挂线、切开旷置等。

符老自拟肛肠微创手术的判定标准(腹腔镜及ESD标准另拟):肛管皮肤及直肠黏膜损伤尽可能少,原则上损伤范围应少于肛周的1/4,不超过一个象限的范围;切口深度严格保持在痔血管丛与深层筋膜之间,避免伤及括约肌,包括内括约肌和直肠环肌,外痔窦状静脉丛可以不剥离,代以电凝灼缩(效果很好);术中出血少,不超过20mL,术后不用止血药;术后疼痛轻,不影响正常生活与睡眠,不用或少用止痛药;术后肛门无狭窄,排便顺畅,气体及稀便均能控制;术后肛门直肠坠胀轻,恢复后无排便不尽感,不影响正常生活与活动;术后肛门形态恢复良好;伤口愈合时间在5~7天。

当前符合微创标准的几种痔手术:

注射术(四步注射法,痔上极注射法)适应证:出血型内痔、混合痔内痔出血。作用:药物注射到痔核或痔上极,利用药物的致炎作用,使注射区域产生无菌性炎症,从而使痔血管及周围组织纤维化,痔血管萎缩,支持组织粘连固定,减轻或消除痔出血及脱出。优点:操作简单、安全,几乎无创伤,组织硬化不坏死,术后肛门直肠坠胀轻或无,止血效果好,痔核部分回缩。不足:远期效果不理想,易复发。

套扎术(RPH)适应证:Ⅱ期或Ⅲ期内痔,以内痔为主体的混合痔,直肠黏膜内脱垂。作用:痔核或痔上黏膜套扎,痔核缺血坏死脱落,痔上黏膜皱缩,上提肛垫,并阻断部分血供和回流,痔核萎缩,黏膜套扎粘连固定,克服内脱。优点:操作简单,手术无切口损伤,疼痛轻,肛门形态及功能正常。不足:术后肛门坠胀重,坏死后有出血可能。

TST适应证:Ⅲ期或Ⅳ期重度痔、混合痔。作用:在PPH的基础上改进而成,把肛门镜做成单窗、双窗、三窗,手术时根据痔的分布情况选择使用,分区切除钉合痔上黏膜,上提肛垫及部分阻断入痔血供,达到治疗目的。优点:操作简单,因分区切割钉合,肛垫及直肠黏膜得以较多保留,避免了术后肛门直肠黏膜缩窄和减轻了肛门坠胀,肛垫上提明显。不足:未切除钉合区往往残留痔核,常需剥扎处理;切割端头因钉合不全易出血,术后出血仍时有发生。

小“V”形切口Treitz肌保存术(改良的MMH术)适应证:Ⅲ期或Ⅳ期重度内痔、混合痔。作用:这是在传统外剥内扎术基础上改良而来的一种精细手术,外痔部分做小“V”形切口或线性切口,深度只达皮下,外痔部分做浅分离,尽可能保护黏膜下肌,皮下及联合纵肌纤维膈间的窦状血管电凝处置,不用剥离,内痔仅做部分结扎,保留基底部。优点:适应证宽,不需特殊器械,费用低,术中不伤及肌层,肛管皮肤及直肠黏膜得到充分保留,伤口5~7天愈合,切口水肿、增生少,术后肛门形态恢复好。不足:耗时,术中出血较多,术后疼痛不可避免。

超声多普勒引导痔动脉缝扎术(DG-HAL)适应证:Ⅱ期内痔,以出血为主的混合痔。作用:DG-HAL是集超声波检查和缝扎手术为一体治痔的新型技术,是利用超声波寻找入痔动脉并准确定位后缝扎阻断痔动脉血管,使痔核萎缩或脱落。优点:直接阻断痔的主供血管,痔核萎缩快,创伤小,术后不适感轻微,并发症少,不影响肛门功能,不破坏肛垫和肛门形态。不足:超声探头寻找判断入痔动脉和定位较难掌握,因超声探头窗口过小,使缝扎操作不便,疗效需大量样本观察。

陈旧性肛裂微创手术有倒“V”形皮瓣转移术+侧切术及硝酸甘油涂敷术(化学性切除)+侧切术。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的微创手术有瘘管远端开窗近端挂线术。后高位肛瘘的微创手术有经骶尾部入路手术。大肠癌手术的微创手术有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和肠镜下黏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ESD)。

符中柱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