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不放调料也好吃的皮蛋
所属图书:《舞龙的智慧》 出版日期:2013-09-01文章字数:1897字

不放调料也好吃的皮蛋

清朝康熙年间,天津郊外有一陈姓人家,世代经商,家道殷实。陈老夫人六十大寿时,孝顺的陈家儿子邀请了所有的亲朋好友,还请了当地最有名的戏班子来唱戏。那一天,陈家宾客如云,高朋满座,杯盏交错,热闹非凡。晚上,待宾客散去,兴奋了一天的老夫人回房间休息时,突然一个踉跄,晕倒在地。这下可把陈家儿子吓坏了,急忙遣人请大夫来给母亲瞧病。大夫看过之后,告知老夫人患疾已深,恐怕时日不多了。陈家人不相信,又请了其他大夫来瞧,结果大夫们的说法大概相同,可以给老夫人准备后事了。于是陈家儿子买了上好的木材,请当地最好的木匠为母亲造了一口豪华的棺木,放在没有人住的房间里,以备后用。

谁知道棺木放了几个月,陈老夫人不但没有落气,精神也渐渐好了起来。陈家儿子大喜,心想母亲身体越来越好,棺木短期内大概用不上了,可是这么好的棺木,得好好保存。于是他命令家仆在棺内撒入大量的石灰和草木灰,防止棺木潮湿坏掉,并把棺盖留一个很大的空隙,做通风之用。安置妥当后,陈家儿子就把棺木的事情给忘了。那间房因为放有棺木,平常少有人进去,唯有陈家养的那些鸡经常进进出出。

第二年春天,陈老夫人病情越来越重,不久后逝世。陈家儿子大哭一场后,命家仆把之前为母亲准备好的棺木收拾妥当,以便母亲到时入殓。过了一会,胆小的家仆慌慌张张跑来告知,不好了,棺木里竟然有东西!于是陈家儿子亲自来到放棺木的房间,发现棺内草木灰中竟有不少鸡蛋。这些下人连个鸡都看不好,竟然让它们在给母亲准备的棺木内下蛋!陈家儿子大怒,伸手抓了几个鸡蛋狠狠扔在地上。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鸡蛋摔在地上破裂后,人们发现蛋壳里面并不是常见的蛋清蛋黄,而是一种深褐色的透明结晶体。怎么会这样?大家都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有一个好奇心重的家仆壮起胆子,尝了一下深褐色的透明结晶体,发现味道鲜美,赶紧告诉大家。大家不相信,也尝了一下,发现味道果然不错,纷纷称奇。

此事过后不久,有人尝试着将新鲜鸡蛋放入石灰、草木灰之中,数日之后,也同样制成了味道可口的蛋,大家称为“变色蛋”,争先效仿。后来这一原始工艺屡经改进,工艺日臻完善。变色蛋作为一种全新的食品,被推入市场,美名其曰“松花皮蛋”。

100多年以后,远距天津千里之遥的湖南长沙,出现了一户以制作松花皮蛋闻名当地的人家。这家人姓谭,世代以制作松花皮蛋为生,有其独到的制作工艺。他们家的松花皮蛋,色、香、味俱全,乃当地小吃一绝,深得当地人喜爱。

谭家的孩子,从小受到环境的熏陶,深得祖辈真传,全都学得一手加工制作松花皮蛋的精湛独特技艺。几个孩子中间,又以小儿子谭明生最为聪明好学,敢于大胆创新,常常得到爷爷和父亲的夸赞。成年以后,谭明生不甘于久居长沙,他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1948年,已经成家的谭明生,带着一手加工制作松花皮蛋的绝活,偕同妻子,从长沙来到贵州,定居草塘,以制作松花皮蛋为生。很快,他制作的松花皮蛋因为味道可口,深受草塘人的喜爱,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由于良好的口碑效应,草塘谭家松花皮蛋很快闻名整个瓮安,人们纷纷来到草塘,成百上千地购买谭明生家的松花皮蛋。

这谭明生自幼思维就十分活跃,敢于创新,现在自立门户,更是有机会大展身手了。他每天几乎都没有闲着,而是在父辈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探索、研究、改革创新,使松花皮蛋的制作加工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他生产的松花皮蛋味道越来越可口,其他人家生产的松花皮蛋均难以匹敌,人们争相购买,回头客众多,远销湖南、湖北、广西、广东诸省,名声很大,人们索性给谭明生家生产的皮蛋冠以“谭皮蛋”的名号,加以赞美和肯定。

如今,谭明生虽然早已不在人世,但“谭皮蛋”的名声经久不衰,他的后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继续把松花皮蛋的技术发扬光大,在色、香、味、美方面,更胜谭明生一筹。

现在的“谭皮蛋”,剥开蛋壳,只见蛋白表层晶莹碧透,松花朵朵,若隐若现,似水中月、镜中花,而橙色蛋黄裹在茶色蛋白里,如琥珀含珠,令人赞叹。将皮蛋横竖对切开,蛋黄外层呈淡黄色,中层变为墨绿色,内层变为金黄色,十分养眼。切好的皮蛋拌以姜、葱、醋、酱油、辣椒等调料后,入口顿觉唇齿生香,回味无穷。

很多瓮安人出差或旅行时,喜欢带上几个谭皮蛋,一是携带方便,二是可以直接剥开就吃。不放调料的谭皮蛋,吃起来鲜嫩可口,清凉舒爽,别有一番滋味,深受口味清淡之人的喜爱。因此谭氏松花皮蛋又被草塘人称之为“不放调料也好吃的皮蛋”。

草塘人家的餐桌上,常常会有一盘撒着葱花的“谭皮蛋”,他们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夹上一块,心满意足地放进嘴里,慢慢品咂着,仿佛他们品咂的不是皮蛋,而是生活里的酸甜苦辣,是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述的故事、苦难、欣喜和成长……

舞龙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