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红色文化,正邦以服天下
所属图书:《舞龙的智慧》 出版日期:2013-09-01文章字数:1294字

红色文化,正邦以服天下

当海参、鲍鱼成为主流;

当红米饭、南瓜汤的记忆渐渐远走;

当战争年代的枪炮齐鸣不再;

当和平年代的歌舞升平来到。

渐渐地,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人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心灵深处出现了“荒漠”,他们萎靡不振,痛苦迷茫,生活糜烂,不知为什么而活着……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精神和梦想,自然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与行尸走肉没有区别。同样,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一个宏大的梦想,没有精神的支撑,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实现中国梦,就要求我们不仅在要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想一想,在抗战时期,是什么让我们拥有了民族凝聚力?是强烈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让我们团结一心、坚不可摧,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如今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精神力量的作用也愈加凸显。离梦想越近,就越需要团结一心,越需要精神的纽带。毫无疑问,这个精神纽带正是红色文化。因为红色文化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生命和智慧铸就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能够唤醒储藏在人们心底的美好记忆,激励着人们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

因此,红色文化可以说是“正邦以服天下”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弘扬红色文化,成为时代的一种需要。

1934年10月3日,瓮安天高气爽,阳光明媚,秋风阵阵。伴着这柔和的秋风吹来的,除了农家秋收的喜悦,还有一路西征的中央红军。瓮安大地上,第一次飘起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猎猎战旗。此后红军在这里三进三出,打富济贫,大写标语,召开会议,强渡乌江……形成了许多承载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纪念地和标志物,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红色印记。

在众多红色印记中,引人瞩目的有被周恩来誉为“伟大转折的前夜”、被史学界誉为“伟大转折的前奏”的猴场会议会址;有毛泽东行居、红军干部团旧址;有长征中的第一个大胜仗——“突破乌江”战斗遗址;有红军入黔后建立的第一个农民政权和农民武装——桐梓坡农会和桐梓坡游击队旧址。此外,还有红军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用土红和蓝靛写下的“打富济贫”、“打到土豪劣绅”、“取消苛捐杂税”等众多标语。

除了革命遗迹,中央红军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丰富生动的故事,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红军故事一直是瓮安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闪耀着熠熠光芒,在民间广为传诵。

这些遗迹和故事,共同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历史长歌。它们是一笔丰厚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政治财富,给瓮安的自然资源注入了深厚的红色内涵,令瓮安这块本就多彩的土地更加厚重俊朗、光芒四射,吸引了很多人到这里追忆革命烽火,缅怀革命英雄。

瓮安人成长在这块浸染着烈士鲜血的红色土地,他们充分认识弘扬红色文化的重大意义,把红色资源作为凝心聚力的宝贵财富,把传承红色文化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积极运用红色文化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他们清楚地知道,现在中国即将踏向新的征程,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凝心聚力的红色文化融入现代化进程,就能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国人梦寐以求的中国梦。

舞龙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