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黄齐生,毕生追求光明的民主战士
所属图书:《舞龙的智慧》 出版日期:2013-09-01文章字数:1765字

黄齐生,毕生追求光明的民主战士

1946年4月8日,一架飞机从重庆飞往延安。

一声巨响,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附近坠毁,机上的人员全部遇难。

当时飞机载着叶挺、王若飞、邓发等中共重要领导人,特别是叶挺将军,他正式结束了被蒋介石关押的生活,可惜不幸就是发生了。

同机遇难的还有一位叫黄齐生的老人,他是近代大名鼎鼎的爱国教育家,一位毕生追求光明的民主战士,他的精神就像永恒的火焰,在那些昏黑的夜里燃烧。

清末瓮安平定营,一个15岁的少年背着行李离开了家,他家穷,要去外地当学徒。

学徒的时间漫长而无聊,读书成为少年业余的一种消遣。那段时间里,《民约论》、《天演论》、《进化论》等西方哲学作品,康梁维新派的《时务报》等进步书刊是他最宝贵的精神营养,慢慢地黄齐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断社会,去思考关于人生的深邃问题。

学徒的生活总是要结束的,总要找一份工作让自己活下去。凭借真才实学,贵阳绸布书业商店“群明社”聘他为经理。接受进步思想熏陶的日子长了,进步的思维方式也被他带到工作中。他致力扩大书店业务,废除旧式学徒制度,组织业余学习,开创了贵阳商界新风气。可是商海尔虞我诈,他一点也不喜欢那些喧嚣与世故,他喜欢读书,朴素的从业观让他辞去了“群明社”经理一职,到贵阳达德学堂任教,这是他从事教育活动的开始。

学堂里,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争论一直没有消停过,黄齐生与渐渐走向没落的保守派发生了观念上的激烈冲突。在他看来,女人不用缠小脚,女人也可以上学堂,这些进步的想法迎得了很多青年的支持,他的声望在贵阳教育界越来越高,引起了当局政府的重视。当局希望他能出任政府要职,他推辞了,教书育人用思想去警醒世人,传播西方先进的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信念,成长在他心中。

他欣然接受了月薪仅12元的达德学校校长一职,创办了《达德周刊》,发表了许多政治时事评论,婚姻解放、远游求学、汉苗各族文化交流内容无所不有。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进步思想,先后两次带领贵州学生远渡重洋,到日本和欧洲勤工俭学。在国外,西方工业文明的兴盛让他感叹不已,回想积弱的祖国,变革才是中国的出路。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他又结识了蔡和森、李维汉、徐特立等人,成为共产主义革命的支持者。

那时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没有多久,经常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造谣诬蔑。回国后,利用一切机会,他不停地为共产党的主张高呼,支持共产主义事业。

卢沟桥事变,全国上下抗战情绪高涨,黄齐生奔走呼吁各校组织抗日救国会,募捐、慰问、演讲,大力宣传八路军的作战方法。

在一次学校的演讲中,黄齐生登上讲台说:“现在是全国人民团结起来联合抗日一致对外的大好形势。我将八路军打日寇的方法讲一下,首先要说明日寇的装备比八路军强得多,有机枪、有大炮,又有飞机,八路军用的是步枪和土枪、土炮,民兵用的还有大刀梭镖,装备落后,医药也都缺乏。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怎么打法,同学们想一想,要打硬仗,我们就要吃亏,面对这个最凶残的强敌,用什么方法打呢?八路军就用‘游击战术’来对付他们。”

他还说:“所谓‘游击战术’就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住我扰,敌疲我打’。在敌人进攻的时候,八路军就退避,不同他硬拼;敌人退走的时候,八路军就追、就截,打得他只顾逃命;敌人驻下的时候,八路军就去扰乱,使他不得安宁;把敌人拖疲了,八路军就包围着打得他狼狈不堪。这种打法使日寇无法应付,只有挨打和被俘。古时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是这个道理。据日寇俘虏说:‘你们打仗不规矩,神不知鬼不觉地就被你们活捉了’。”

在各种场合宣传八路军的抗战方法,成为他抗战时期的自觉行动。

这一年,黄齐生赴延安看望外甥王若飞,受到党中央的热情接待,他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党内各领导同志。毛主席赞许黄齐生是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候,党外人士同情、爱护党最早的一人。

从延安回到贵阳,各学校团体纷纷请黄齐生介绍延安的情况,黄齐生欣然前往,每次讲演三四小时,把一个真实的共产党、真实的延安讲给大家听,揭露了那些诬蔑中共抗战的谣言,那一刻,他成为共产党最坚定的支持者。

1946年,王若飞邀请黄齐生一同去延安,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那场谁都预料不了的空难,把他的生命远远定格在白云蓝天里,一生追求教育,一生传播文化,一生不渝地支持共产主义事业。黄齐生,这个名字从来就没有被人们遗忘,他一直活在后世我们的心里。

舞龙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