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皮匠街的前世今生
所属图书:《舞龙的智慧》 出版日期:2013-09-01文章字数:2320字

皮匠街的前世今生

公元前353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急,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马上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叫来了田忌与孙膑。此时的孙膑刚刚被齐使从魏国庞涓的迫害中解救出来,想着自己双腿落下的残疾,对魏国是恨得咬牙切齿。齐威王想让孙膑当主将,去解救赵国,孙膑不干,他说一个双腿都不能走的人,不可能去指挥千军万马,推荐田忌当讨伐大将军,自己给田忌当军师,为大军救赵出谋划策。齐威王点点头,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田忌想带领齐军直接到赵国解围,被孙膑拦着了,他说与其派自己的军队与魏国的主力硬碰硬的火并,不如趁魏国主力在外,国内空虚,迅速奔赴魏都大梁,打他个出其不意,前方的主力魏军一定会放弃攻赵紧急回援,等疲惫的魏军跑到桂陵一带,再设个埋伏让他们钻进陷阱,一举歼灭。田忌听后很赞同,可是雨急路滑,大军要长途跋涉很费劲,这时孙膑充分发挥了他的创意性思维,设计了一种双帮底缝合的皮鞋,在鞋子底下钉鞋钉,士兵们穿起这种鞋急行军一点问题也没有,一天可以跑上百里,不几天就奔袭到魏国都城,在桂陵大破魏军。

孙设计师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完成了中国制鞋史上的一次创举,从此后中国的制鞋名师们都会把这位“制鞋始祖”的画像挂在家中供奉,以便更好地汲取大师的艺术灵感。所以凡是家中挂有孙膑画像的,就说明他们家一定是做鞋子的,孙膑形象成为辨别制鞋行业的主要标识。

孙大师的钉鞋在以后的2000多年里一直流行,从这点来说他肯定能获得时尚界的终身成就奖。不过对贵州偏远地区的山民而言,这股流行风潮吹到草塘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整整1000多年。

明清时候,草塘制鞋的师傅们慢慢汇集到一条小街上,专门做钉鞋。这条街不长,有200米左右,生意忙时几十家师傅敲打钉鞋的声音老远就能听到,满街都飘着皮革的浓香,鞋做好后摆在高高的柜台上,整整齐齐的很壮观。师傅们大都从湖南迁移过来,钉鞋的手艺很好,连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江西等地的货商都跑来进货,远近村寨的人们更是隔三差五地跑到这里订鞋,久而久之,这条不知名的小街就被人叫做皮匠街。

钉鞋在草塘非常流行。贵州经常下雨,每到雨天路上全是泥浆,走路爱打滑,容易摔跤。而钉鞋形状像过去老奶奶的母鸡鞋,高帮,鞋底下有铁钉,冬天穿这种钉鞋出门,既保暖又防滑,用当地人的话来说:穿钉鞋,拄拐棍,把稳着实,走路不摔跤。

钉鞋的制作工艺也十分讲究。先把带毛的牛皮泡起来,用石灰浸后,在地下挖一个池缸,把牛皮放进去,次再把石灰放进去,让石灰把牛皮上的毛腐蚀掉。被石灰腐蚀过的牛皮,皮子厚薄不均匀,要把它泡软后用刀子慢慢刮,把厚的刮掉,让整张皮变均匀。然后搭灶,用煤草慢慢熏刮过的牛皮,直至熏熟,用杆子一张张撑起来,放在阳光下晒干。晒干后的牛皮一部分用来做鞋的里子,一部分则要用人工踩,翻来覆去地揉,揉软后做钉鞋的帮子。钉鞋做好后,要用桐油刷过,这样才不浸水,耐磨,可以扎扎实实地穿上三四年。

除了钉鞋,皮匠街的师傅们也做翻帮牛皮鞋,翻帮牛皮鞋传入草塘还要从湖南人周洪说起。

清末,周洪想学一门手艺养家糊口。他跑到贵阳,找当时最出名的制鞋师傅拜师学艺。由于头脑灵活,学习勤奋,不多久他就学得了制作翻帮牛皮鞋的手艺,学好技术后听说有老乡在草塘经商,就来到草塘发展。当时他到皮匠街时,这条街已经有很多家做皮鞋的作坊了,不过这些人家都在制作钉鞋,还没有一家做翻帮牛皮鞋的。市场空白点就是机会,虽然在草塘他还是一个外乡人,没有多少本地人脉,但凭着翻帮牛皮鞋这种新的鞋型,过硬的手艺,合理的价格,热情的服务,他成为皮匠街最受欢迎的制鞋师傅。周师傅做的翻帮牛皮鞋用料讲究,做工精细,样式饱满,十分实用,慢慢在草塘流行起来。乡亲们最得意的事情,就是脚上能踩上一双周师傅做的翻帮牛皮鞋。

时光的浆轻轻地划过岁月的江河,翻帮牛皮鞋和钉鞋一起,成为老人们记忆的风筝,越飞越远。如今,走在皮匠街上,早已听不到做钉鞋的咚咚声,只有临街的小木屋里透出的几丝光线,还依稀窥得见当时鞋匠师傅们油灯下专注的背影,他们用锤子敲打鞋帮的动作,斑驳成遥远的流云,被风吹到春天的梦里。

皮匠街40号,75岁的老人周裕鑫常常坐在门口晒太阳,看神仙过路。老人家旁有条小河,看着小河潺潺的流水,老人的仿佛又回到过去那些尘烟的年代。他刚出生没多久,就随着父母从湖南新化来到草塘,草塘成为他记事起的故乡。从小他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钉鞋的手艺,父亲是远近有名的鞋匠,名师手下出高徒,他传承了父亲的好手艺,靠着工艺的精细得到顾客的青睐。可是随着一双双现代皮鞋的涌入,那些款式新颖、式样繁多的时尚皮鞋渐渐地取代了传统的钉鞋和帮鞋,街上做鞋的咚咚声慢慢地听不到了,很多人家都改行做了其他的生意。传统制鞋的辉煌不再,周裕鑫把他制鞋的工具锁在柜子里,做起了医生。早年他曾学到一些骨科跌打损伤的秘方,做鞋匠的时候他用这些秘方治好了不少人,所以当他用粉笔字在木门写出“皮匠街周氏骨科”时,依然有很多人来找他,不过不是做鞋而是看病。1983年,周裕鑫取得开业执照,从此他由一个皮匠师傅变身为骨科大夫。

如今,周裕鑫的祖房还保持原来的模样,木制的店门大开着,当年他用来制作、销售钉鞋的工作台摆在屋子左边,上面摆放着一些药品。周裕鑫说,这个工作台后来成了药柜,自从他把主业转向骨科治疗之后,这个工作台的功用就发生了变化。

在草塘待了一辈子,老人时时给后辈们讲起皮匠街那古老的历史和曾经有过的辉煌。在那些紧紧挨着的家庭作坊里,有一个身上挂着皮围腰的老皮匠,双手在不停地切、割、缝、钉,鞋楦就放在他膝头的旁边,偶尔歇息,顺手就把长竹烟杆叼在嘴里,烟圈舒卷,老皮匠看着柜台上一双双闪着亮光的新鞋,眼中跳动着幸福的喜悦,橘色的灯盏把他们对生活的希望伸展到远方……

舞龙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