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扁鹊仙师外科真传注评
所属图书:《贵州黔南清代中医手抄本注评集萃》 出版日期:2014-07-01文章字数:39879字

扁鹊仙师外科真传注评

总说

【原文】

【注评】

(1)仙师:此处是对罗怀忠氏的尊称。古代道家和方士所幻想的一种超凡出世、长生不老的人谓之仙,也比喻超出凡庸的人。

(2)圣佛:此处是对信奉佛教皇帝的称颂之词。

(3)真人:道家称“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为真人。封建时代,少数道家人士有被帝王赠号为真人的,如唐玄宗称庄子为南华真人等。宋时,道士也有被称为真人的,如道士张伯端,号紫阳,后世均尊称为紫阳真人。

扁鹊为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曾学医于长桑君,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内、妇、儿、五官各科。他反对巫术,崇尚医学,有高尚的医德,曾游历各地为民治病,并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分别自己的重点,在赵为“带下医”(妇科),在秦为“小儿医”(儿科),在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等。其人医名甚著,在民间有崇高的威望。被群众视为神仙一类的人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几乎成了医界可望而不可即的崇拜偶像,使“扁鹊”之名成了古代良医的通用称号。以后凡有疗效卓著的医生,常被群众誉为“扁鹊再(在)世”。有不少医学著作亦常被托名扁鹊所作,如《汉书·艺文志》就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的记载,《难经》一书也托名为秦越人的著作。此抄本为罗怀忠之弟子记述其外科经验的著作,为表明罗怀忠医术的高明和神奇,故尊称罗氏为“扁鹊仙师”,书名亦题为《扁鹊仙师外科真传》。

据南京医学院医史教研室张慰丰老师考证,罗怀忠其人乃清康熙年间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全名罗怀忠子敬(公元1679~1747年,即清康熙十八年至清乾隆十二年),国籍尚未察明,原名亦不详(详见《中华医史杂志》1981年第11卷第1期第4页)。罗氏曾从名师学习制药及外科手术,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进入中国,在京中为教内外人治病,历时三十余年,曾在北京设立一施诊所,并不时奉清朝皇帝的召示而进宫看病。罗氏精于外科医理,据《正教奉褒》(卷二)载,罗怀忠曾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即来华之年,奉皇帝召见进京,在宫廷内行医。罗氏卒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卒后乾隆皇帝曾赠葬银二百两给予厚葬,可见其已是颇有影响之人物。

此抄本所记载的外科经验,既有西洋医学外科的痕迹,又颇符合中医学外科理论,很有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价值。从时间推算,罗氏在华32年之久,其间当认真研讨了中医外科理论和学习了一定临床经验,并将西洋医学的某些方法与之相结合,才有这样比较精湛的造诣。

抄本尊称罗氏为“仙师”,故笔录者当为罗氏弟子,认为罗氏医术高明,乃无所不通、无所不能的已成佛成仙的神人。至于所言罗氏“将医术济人,游行尘世,……圣佛封为紫微渡厄真人”之说,未见记载。就字面上理解,紫微乃吉祥之词,渡厄即渡过灾难,说明罗氏是用医术帮助病人,是帮助人们渡过灾难的吉祥的神医而已。

【原文】

【注评】

(1)圣帝:即清代皇帝,称颂之词,如康熙帝称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孟子·尽心下》:“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赵岐注:“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为圣人;有圣知之明,其道不可得之,是为神人。”圣乃谓其道德极高,仅次于神人。

(2)天医院:应为太医院之误。金代开始称专管医疗的官署为太医院,明清相沿其制,主要为宫廷本身服务。清代还在其中设立教习厅,以培养宫廷医务人员。

(3)总纂:官名,类似总管,指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负责人。

己丑年应为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709年),其时离罗氏进入中国尚有六年,显然错误,应为乙丑年方确。乙丑年乃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离罗氏卒年仅两年,时年罗氏已六十六岁,从医多年,经验丰富,此时让其在太医院中设立的教习厅传授医术较为可信。当时并未设立“外科”,明太医院分十三科,清太医院后仅合并为六科,均无“外科”之名,但有疮疡、正骨科。此处用“外科”之名,乃习用西洋医学之称谓。罗氏本系外籍传教士,原习西医,完全可以理解。此段所记史实未见确切记载。

【原文】

【注评】

从预定讨论之题来看,中医理、法、方、药皆备,理论与临床俱齐,已较全面。既保存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看得出受西洋医学影响之痕迹。

【原文】

【注评】

(1)割鸡骟狗:阉割牲畜、家禽的睾丸或卵巢称骟(音shàn),这里乃泛指。

(2)诳人:即骗人,诳音kuáng

作者借罗氏之口对祖国医学的外科经验、技术进行了评价。我国历史上确有丰富的外科临床经验和技术。据史籍记载,早在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就曾为蜀国大将关羽“刮骨疗毒”治箭伤,并创造了麻沸散作麻醉剂用于腹部外科手术。华佗还曾拟为曹操行开颅手术治其“头风”病,后因曹操疑心有诈而未成。这些记载和传说,足以说明华佗已拥有相当高超的外科手术经验。我国历代的这些外科经验很丰富,技术很高超,但由于后来受封建社会僵化的伦理思想的限制,逐渐对人体神秘化,封建礼教的道德规范不允许损伤“受之父母”的“身体发肤”,妨碍了祖国医学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也窒息了祖国医学的外科学。由于主张“男女授受不亲”,甚至汉代以前就已有丰富经验的“腹诊”,也几乎失传了。至于“将假法诳人”的江湖方士,乃医界末流,故意给一些外科手术疗法蒙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也是确实存在的,但也并非完全是假的东西。民间方士或走方郎中也不乏身怀绝技者,他们的经验也是值得认真加以发掘的。

(甲)外科范围

【原文】

【注评】

(1)济:救济、接济或有益、有利之意。

汪机在《外科理例》中说:“……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说明外科名称是从疮疡生于人体外部的特点而来,与内科相对应而称。凡是见于体表,能够凭肉眼观察到的痈、疽、疖、疔、流注、丹毒、岩、瘰疬、流痰、癣、疥及意外损伤等,均属外科范围,内脏的痈肿亦属外科范围。

以上原文所确定的外科范围,着重强调一个“外”字。病在外,治法亦在外,未免形而上学,此亦是受西洋医学影响的痕迹。后文中介绍了若干用于外科疾病的有效内服方剂,岂是“不经过口腔服药”呢?真是自相矛盾。在临床实践当中,有不少内在脏腑的疾病,可以用外科手术疗法,也有若干躯体表面的痈疽、疮、疡等可以用内服中药或其他方法治疗,所以对外科的“外”字,不应片面狭窄地理解。

(乙)外科源流

【原文】

【注评】

(1)黄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许多发明创造传说都起始于黄帝时期,如养蚕、舟车、文字、医学、算术、音律等。

(2)谘:咨询,询问,商量之意。

(3)岐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专家,《内经》一书即托名为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记录而成,书中以问答形式著述,为现存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后世因之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

(4)将:召集、邀请。

(5)桑公:疑为雷公之误。

(6)蓍祖:事迹不详。

(7)杨德培:事迹不详。

(8)华元化:即东汉末年之著名医学家华佗,擅长于外科。

(9)下流:即下品,低贱之意。俗称社会上各种行业的人为三教九流,是含有某种贬义的泛指。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发展过程。此书将祖国医学外科的起源归于黄帝和岐伯,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托名为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而成书的《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我国劳动人民防病治病的医疗经验,内容十分丰富,受到历代中国医药学家的高度重视和推崇,公认此书奠定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的基础,曾被人视为中医药学之源,至今仍不失其重要学术价值。祖国医学外科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内经》一书所奠定的基础。至于所谓医祖岐伯“将诸医会商,有桑(雷)公起而建议,将猪羊试验,……吾师赐吾暗化时医,……”之说,显然系伪托之词,不可尽信;从中反可看出受西洋医学影响,考虑到先做动物试验,再移于人体应用的思想方法。

文中之杨培德,不知指何人。华元化即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是我国史书上记载最早施行外科手术,并发明了全身中药麻醉剂麻沸散的医家,将他誉为祖国医学外科鼻祖,是十分恰当的。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及范晔所著的《后汉书》等多种史籍,对华佗的事迹和惊人的医术都有较详的记载。如《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就称:“华佗,字元华,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精于方药,处剂不过数种。心识分铢,不假称量。针灸不过数处,裁七八九。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由此观之,其腹部外科手术水平已相当高超了。

【原文】

【注评】

仅据当时民间流传的一些外科书籍看,确实数量不多,且对临床经验缺乏系统全面的整理,说无“完璧”,只是“鳞爪”,是有道理的。但贬低其他诸书,唯以此书值得“珍而宝之”,则未免言过其实。中国在此之前,有影响的外科书籍已出版不少,例如南宋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陈自明著有《外科精要》,元元统三年(公元1335年)齐德之著有《外科精义》,明嘉靖十年(公元1513年)汪机著有《外科理例》,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陈实功著有《外科正宗》,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陈司成著有《霉疮秘录》,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王维德著有《外科证治全生集》等,都是很有临床价值的外科专书。

(丙)外科经络

【原文】

【注评】

(1)高公:从文中内容看,指另一位负责传授针灸疗法的医生。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上下内外无不靠纵横交错的经络系统联系起来,人体的各个器官才成为一个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气血在经络中运行,存在着时间上和顺序上的规律,还存在着在不同部位的质和量的差别,人体某一部位有病变,均会互相影响,在一定的经络循行路线上表现出来,所以中医诊治疾病,均应明瞭经络,外科亦然。文中强调“外科治病,首在明瞭经络”是正确的。所介绍的按部位分别阴阳和所属经络的方法,是与中医理论相符的,主要适用于痈、疽、疮、疡等的诊断,比较简明扼要,但似嫌过于简略。

(丁)外科脉法

【原文】

【注评】

此处所指之六脉,即左右寸口(气口)之寸、关、尺三部脉。历代对此三部脉与之所候脏腑的划分意见不一,方法颇多,至今用于临床的划分法一般是: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右寸候肺、右关候脾、右尺候命门(肾),即所谓“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之谓也。文中对六脉的正常脉象进行了描述,基本上是正确的,并指出若脉象异乎寻常,就可能是某一脏腑有病的征兆,“不达此定例,即是偏病”。

【原文】

【注评】

(1)息:这里所说的息是搏动一次的意思,与中医诊断学中的“一息几至”的至含义相同,而不是那里的“息”。中医诊断学中谓一呼一吸为一息,搏动几次称几至。

(2)复:再。

文中“诊脉之初,精神沉静”,确是诊脉要领,只有如此,才能精确细致地体会病人的脉象。如定迟数,正常与否都是以医生的呼吸来作衡量尺度的,医生的呼吸必须均匀,数出来才正确。一般医生呼吸一次,搏动四次为正常之和缓脉,三次以下为迟,五次以上为数。文中将浮、沉、迟、数、强、弱、细、大称为“八脉法”,是得其要领的。所谓“左手三部浮大”为“阳燥(躁)极”,“右手三部浮大”为“阴动极”的“合看法”,虽与中医理论并不相悖,然未免过于简陋,与临床实际不一定相符,只能供参考。但最后强调“将诸部映(应)证,即可无遗矣”确是画龙点睛之笔,与现在强调临床要四诊合参,不能仅凭脉断病同出一辙。总之,诊脉法的学习,当重在实践体会,细心琢磨,反复比较,否则,看书再多,论述再详,也还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戊)外科状态

【原文】

【注评】

(1)复:还。

此对应法,言简意赅,多用于判定生于体表之疮、疡、痈、疽的属阴属阳,与临床颇为相符,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为诊断的常识。

(己)外科神气

【原文】

【注评】

(1)晤:通悟,了解、领会之意。

所谓晤症法,即是通过望诊(及问诊)观察病人的神气和其他表现,收集资料,并加以分析来领会病情的方法。文中还强调要“将部位看清,再参对(应),晤(症)诸法”,才能“得识诸病无误”,是很有见地的。我们今天仍然强调诊病要四诊合参与之是一脉相承的。

(庚)外科反应

【原文】

【注评】

这里指出,身体表面出现的疮、癣、痈、疽,与体内脏腑气血紊乱有关,内外通过经络及在其中运行的气血相联系,是具有一定的相对应的规律的。这种认识是符合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人的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内外互相联系,机体内部的一切变化,必然会在机体的外部的相应部位显露出来。反过来,外部某一部位发生的病症,也一定与内部与之相应的脏腑器官的气血状态有联系,这种认识是中医诊断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曾极为精辟地说过:“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详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详见《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文中强调“外科要明阴阳,识脏腑,知脉象,然后始敢用药”,这种认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的特色,是极为正确的。对于治疗,文中还指出外科要“根本与标并治”,“外敷诸种膏、散”与“内服治偏之药”相结合,反映出罗怀忠氏已吸收了中医治病的辨证法思想,突破了当时西洋医学见病治病,头疼医头、脚疼治脚的机械唯物论,形而上学观点的束缚。作为一个原为传教士,而首先是接受西洋医学教育的人,能有这样的认识,在当时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辛)外科药物

【原文】

【注评】

(1)猪油浸过的皮纸。

从上列要求预先准备好的药物(组成及制法均不详)和外科器械看,基本上是一个疮疡外科的专科诊疗室所应有的较为齐全的设备。从所用器械看,已应用了西洋医学外科的一些技术,但应用杉木皮等则是祖国医学骨伤科常用的固定包扎之物,药物中亦均为祖国医学疮疡专科传统之品,膏、丹、丸、散、锭剂均是。可以看出,此书作者已受到中、西两种医学的熏陶。文中还有“可于《外科图说》检出用制”一句,说明当时可能有西洋医学的《外科图说》之书传入,亦或是罗氏自行编写,设计绘制的教材。我们虽未能见其原件,但从这里已可推测出当时西方传教士来华,带入一些西洋医学知识和技术后,祖国医学外科发展的一些情景。

圣佛拯济丹

【原文】

【注评】

珍珠散为疡疮科常用之药,出自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张璐所著之《张氏医通》,由珍珠、炉甘石、琥珀、赤石脂、钟乳石、朱砂等制成之散剂,用于创伤溃疡、肌肉不长者,敷布患处,有清热解毒、生肌长肉、止血收口之功效。

诸天救苦膏

【原文】

【注评】

圣拯膏原文药物不详,疑为一种类似于凡士林之类的外用药物基质。

圣赐拔毒膏

【原文】

【注评】

(1)菊乃原产于我国之多年生草本著名观赏植物,学名为Dendranthema morifoliumChrysanthemum morifolium),现世界各地均有栽培。白菊花可作饮料,如著名的杭菊多泡水饮用。白菊、黄菊均入药,性微寒,味甘苦,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之功效,内科多用治风热感冒、头痛、目赤等。

《本经》谓可治“皮肤死肌”,《肘后方》谓菊叶绞汁外用可治“疔肿垂死之症”。鲜菊叶捣烂外敷有散风清热、解毒消肿之力,可用于疮疡初起。

圣赐急拯散

【原文】

【注评】

(1)银花藤即忍冬藤,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灌木,学名为Lonicera japonica,我国各地和朝鲜、日本均有野生或栽培。花和茎(即藤)均入药,性寒、味甘,清热解毒力强,主治温病发热、斑疹、咽喉肿痛、热毒下痢、痈肿疮疡等症。银花藤最常用于痈肿疮毒和热痹之症。

(2)鲜芙蓉叶,此处指木芙蓉,而非荷叶。木芙蓉属锦葵科落叶灌木,俗称芙蓉花,学名为Hidiscus mutabilis,产于我国,为栽培供观赏植物,秋季开花。花及叶均入药,花为凉血止血之品,叶多作消肿解毒外敷之用,拔脓去毒有卓效,性平、味微辛,主治疮痈肿痈、乳痈、烫伤等。《本草纲目》载:“芙蓉花并叶,……其治痈疽之功,殊有神效,……已成者即脓聚毒出,已穿者脓出易敛,妙不可言。”

两药合用外敷,清热解毒,消肿散瘀之力颇强,可用于乳痈、烫火伤、无名肿毒、疮痈初起等。

圣赐渡世散

【原文】

【注评】

(1)凤仙花俗称指甲花,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为Impatiens balsamina,原产于我国和印度、马来西亚,多作观赏栽培。花入药,有活血消肿之功用,主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白带等,鲜花外搽可治鹅掌风。种子入药称“急性子”,性温,味微苦、有小毒,能活血散瘀,主治妇女闭经、积块等。

【原文】

(壬)外科诸法

【原文】

第一 神治

【原文】

【注评】

此节与书末之“(尾)外科诸种神水祝由灵法”内容重复,故此处从略,详见后。

第二 自治

【原文】

【注评】

(1)念:作考虑解。

(2)行法者:施行法术的法师,这里指医生。

(3)圣诰:咒语,有警诫、诫勉之意。

(4)圣讳:讳本指所隐讳的事物,此处指秘而不宣的一种祝由科使用的符号图式。

(5)沉苛:久治不愈的病。如《晋书·乐广传》有:“客豁然意解,沉苛顿愈”。

(6)痼疾:亦指久治不愈的病。如《三国志·蜀志·安帝纪》有“平原王素被痼疾”语。

对于轻伤小病,方可用自治之法,即医生了解了病情之后,带药回家给患者,遵医嘱授予的用法自己疗治。至于“持香,暗诵圣诰,画圣讳于药上,下注圣赐自治生效圣旨”这些祝由科医生的手法,以及所谓“古人搏泥为丸,香灰作散”等,不过是利用病家的迷信心理而采取的一种心理暗示疗法而已。所谓“持归敷擦,虽不对症,亦有特验”,“起沉苛”,“愈痼疾”等语,乃夸大不实之词,不可尽信。

第三 法治

【原文】

【注评】

圣德消毒汤原文中缺药物组成,其余方详见后述。

圣德拯危汤

【原文】

【注评】

(1)鲜普耳草:即虎耳草,为虎耳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金丝荷叶,学名为Saxifraga stolonifera,观赏植物,主产于我国及朝鲜、日本。全草入药。性寒,味辛微苦,有小毒,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主要为外用,主治湿疹、皮肤瘙痒、中耳炎等。

(2)鲜满天星:俗名水疔药,属报春花科,学名为Lysimachiu heterogeneakiatt。性平,味苦酸涩,有消肿、解毒、镇痛的功效。

(3)鲜马齿苋: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属马齿苋科,学名为Portulaca oleracea。茎、叶均可作蔬菜或饲料。全草入药,性寒、味酸,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效,主治痢疾、疮疡等。

(4)鲜萝卜菜:即莱菔,属十字花科植物,学名为Raphanus sativrs L.。中药主要以其种子入药,称莱菔子,也有以根入药者,未见以叶入药的。本品性平,味辛甘,有下气、消积、化痰之功效,主治食积腹胀、咳嗽痰喘等。

(5)疔疮:多由邪热毒盛所致,好发于颜面及手足等暴露部位,根深形小,其状如钉,故名疔疮。初起时患部四周坚硬,顶部多有一点脓头,可有痛、痒或麻的感觉,常伴有寒热往来、头晕心烦、口干欲饮、精神不振等症,病情发展迅速,常突发危候,称“走黄”,内服应以清热解毒为主,外敷箍毒消肿之药。中期宜提脓祛腐,后期宜生肌收口。

全方六味,多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作用,均用鲜品,取其清热解毒力强,都是贵州民间习用于治疗各种疔、疮属热性者之药。原文未注明剂量,临证应用时用量宜大,服用次数宜多。此方亦可绞汁外搽或捣烂外敷。

圣赐清毒散

【原文】

【注评】

(1)明枯凡(矾):白矾炮制品,为硫酸钾和硫酸铝的含水复盐。性寒、味酸涩,主要用于燥湿、杀虫、解毒或涌吐痰涎,主治癫痫,痰涎壅阻等。外用有收敛燥湿作用,用于痔疮、疥疮、湿疹、皮肤溃疡等及其他湿烂之创面。《本草纲目》载:“燥湿、解毒、追涎,止血定痛,蚀恶肉,生好肉,治痈疽疔肿恶疮。”外治恶肉、痔瘘、息肉、胼胝,用其“蚀恶肉”之力。

(2)黄柏:芸香科落叶乔木,学名为Phellodendron amureuse。药用其除去栓皮部分的树皮。性寒、味苦,外科常用于疮疡肿毒、湿疹等,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本经》载:“主五脏肠胃中结气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阳伤蚀疮。”

(3)黄连: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为Coptis chinensis。根状茎入药,性寒,味苦,外科常用于火毒疮疡,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力强。现代药理实验证实,有较广的抗菌谱。对杆菌、球菌、皮肤真菌、病毒、阿米巴原虫、钩端螺旋体等均有抑制作用。

(4)黄芩:唇形科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学名为Scutallaria baicalensis。性寒,味苦,清利湿热,泻火解毒力较强。现代药理实验证实,亦有较广的抗菌谱。

(5)花椒: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学名为Zanthoxylum bungeanum。性热,味辛而麻,有小毒。外用有燥湿、止痒、杀虫之效,煎汤外洗。常用于疮肿,痔瘘,湿疹,阴痒等证。阴虚火旺者当慎用或忌用。

(6)木鳖子: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学名为Momoraica cochinchinensis。种子入药,性温,味苦微甘,有毒,功用为攻毒疗疮,散结消肿,多入丸散外洗、外敷用,常用于疮痈肿毒、乳痈、瘰疬、痔疮及跌打损伤、瘀血肿毒等。

黄柏、黄连、黄芩合用为外科有名的三黄膏,清热泻火,攻毒消肿之力极强,用于一切火毒痈疽、疔疮、疖肿、无名肿毒属阳热实证者。又加明枯矾收敛燥湿,木鳖子攻毒消肿,花椒燥湿、止痒、杀虫,效力更佳。本方可用于各种火热之毒所致之皮肤疾患,尤以有渗出倾向、发痒者佳。原方无剂量。

圣赐疗疮饮

【原文】

【注评】

(1)鲜虎掌草:又称溪畔银莲花,白花虎掌草,毛茛科莲花属植物草玉梅,学名为Anemone vivularis。其根入药,性寒、味苦,功用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牙痛、胃病、急慢性肝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等。另有异叶天南星,又称虎掌叶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为Arisaema heterophyllum。性味功用与天南星同。球茎入药,性温,味苦辛,有毒,有搜风祛痰之功,主治中风,风痰癫痫等,外敷治痈肿,可攻毒消肿。笔者认为从本方主治、配伍看,所用虎掌,当为前者。

(2)鲜芦荟:亦称油葱,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Aloevera var. Chinensis。原产于非洲,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亦产,多作盆栽观赏之品。性寒、味苦,具有泻下、抗癌及抑菌作用,杀虫力强,外可用于治疮癣。《开宝本草》载:“……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瘘,解巴豆毒。”

(3)贯仲:蕨类植物,鳞毛蕨科,多年生草本,学名为Cyrtomium fortunei。根状茎及叶柄残基部入药,性寒、味苦,有小毒,功能清热、解毒、止血、杀虫。主治虫积腹痛、湿热斑疹、疮痈肿毒、痄腮、崩漏下血等。

(4)鲜三角枫:又名三角风、长春藤,属五加科,学名Hedera helixl。性温,味辛,有清热利湿、活血消肿之功,可用于风湿热痹等。

(5)鲜九里光:又名千里光、九里明等,菊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学名为Senecio scondens。全草入药,性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清肝明目,主治皮肤湿疹、疥疮肿毒、目赤肿痛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较广抗菌谱。

(6)鲜红果茨(刺):又称红籽、小果蔷薇等,为蔷薇科蔓生灌木,学名Pyracanthaerenulata。性平,味甘微酸,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生新,镇痛,敛汗。

全方九味药,多有清热、燥湿、解毒作用,加明矾收敛,能用于各种疮、痈、疔、疖,原方无剂量,因用鲜品,量宜大,但内服明矾及芦荟均不宜超过3克。内服配合煎水外洗效果更佳。

圣赐治疮散

【原文】

【注评】

(1)鲜满园花:疑为满江红科植物红浮漂。学名为Azolla imbricata。全草入药,性寒、味辛,有清热、发汗、利水、祛风湿之功,可治顽癣。

(2)石榴皮:石榴科小乔木石榴(学名为Punicagranatum)的果皮。性温,味酸涩,主要做涩肠固下药,治疗久泻久痢,下血脱肛,崩漏带下等,有收敛、止血、杀虫之功效,据《吉林中医药》1983年第5期报道,石榴皮水煎剂治烧伤45例,经敷洗1~3次后,全部痊愈。

(3)竹茹:淡竹(Phyllostahys nigravar,henonis)或青秆竹(Bambusa breviflora)的茎,经除去绿色表层后,用刀刮成的薄带状物。性微寒,味甘,功能清热除烦、和胃止呕,主治虚烦、口渴、呕吐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竹茹粉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4)槐枝:豆科落叶乔木,学名为Scphora japonica。多用花及实入药,有凉血止血之功效,用于肠下血、崩漏等。嫩枝呈绿色,可治烫火伤,能凉血止血。

(5)龙跳景:原文注为“即萝卜菜”。

全方共六味,有清热消炎、凉血止血、敛疮作用,可用于各种皮肤烫火伤、红肿、溃疡等。原方无剂量。

仙方活命饮

【原文】

【注评】

(1)穿山甲,脊椎动物鲮鲤科穿山甲(学名为Manispentada ctule Linnaeus)的鳞片。性微寒,味咸,为活血消肿、通经下乳要药。《本草纲目》载:“……通经脉,下乳汁,消痛肿,排脓血,通窍、杀虫。”用于外科疮疡,初起可消,脓成可溃,脓溃可排,实乃疮科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升高白血球,提高机体免疫力之作用。

(2)皂角刺:豆科落叶乔木皂荚树(学名为Gleditsis sinansis Lem.)的棘刺。性温,味辛,有活血消肿、祛风杀虫、排脓托毒之功效,主治痈肿疮毒、瘰疬等。

(3)当归尾: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为Angelica sinensis。根分身、尾入药,性温、味甘辛,为活血补血要药,用于调经补血、活血止血等。外疡科可用于痈疽疮疡,因本品活血补血,能起到消肿止痛、排脓生肌的功效。《本经》谓:“主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本草纲目》载:“……治痈疽,排脓止痛,和(活)血补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当归还有抗炎,镇静,镇痛,抗维生素E缺乏,抗贫血及抑制多种细菌的作用。临床应用时,补血多用当归身,破血多用当归尾,和血多用全当归。

(4)甘草节: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为Glycyrrhizaurelensis Fisch。根及根茎入药,性平,味甘,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的功效。外科常用于痈疽疮疡,有清热解毒之力。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草有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增加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机体内分泌调节能力,有抗炎,抗消化性溃疡,解毒,祛痰,镇痛,解热等作用,还能抑制多种细菌及阿米巴原虫,滴虫等。

(5)乳香:橄榄科小乔木卡氏乳香树(学名为Boswelliacarterii)皮部渗出的胶状树脂,产于非洲。性温、味辛苦,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之功效,为治各科气滞血瘀兼疼痛之要药,常与没药合用成药对子。外科用于痈疽疮疡,可去腐生肌、消肿止痛,还用于跌打损伤。

(6)金银花:即银花,见前。

(7)赤芍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学名为Paeonia lactiflora)。性微寒、味苦,功效为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外科可用于痈肿疔毒及外伤瘀痛。药理实验证明,赤芍有镇静、镇痛、抗炎、解毒等作用,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较强抑制作用。

(8)天花粉:葫芦科多年生宿根草质藤本植物栝楼(学名Trichosanthes kirilcwii)的块根。性寒、味苦微甘,有清热生津、解毒消痈之功效。外科常用于热毒炽盛之痈肿疮疡,长于排痈疮之脓。《大明本草》载:“治热狂时疾,通小肠,消肿毒,乳痈发背,痔瘘疮疖,排脓生肌长肉。”药理实验证实,本品有抗癌和较强的抑菌作用。

(9)没药,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Commiphoramyrrha及其他同属植物茎干皮部渗出的油胶状树脂,主产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味苦、辛,性平。归心、肝、脾经。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本品功效与乳香同,二者相须为用,主治各种瘀滞疼痛,常用量:3~10克煎服。外用适量,研末外敷治疔疮痈疡等。

(10)防风: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为Ledebouriclla divaricata。根入药,性微温、味辛甘,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泻解痉之功效。药理实验证明,本品有解热、抗炎、镇痛、抗惊厥等作用。对多种病菌有抑制作用。

(11)贝母:有川贝母和浙贝母之分,这里应用浙贝母。浙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Fritillaria thunbegii,鳞茎入药,性寒,味苦,功效清热化痰,开郁散结。外科用于疮痈肿毒之实热证及瘰疬、乳痈、肺痈等。《本草正》载:“……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瘘,金疮出血,火疮疼痛,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12)白芷: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Angelica dahuvica,根入药,性温,味辛,功效祛风解毒,散寒止痛,排脓消肿,燥湿止带。外科用于疮疡肿毒。

(13)陈皮: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橘的果皮,学名为Citrusreticulata。性温,味辛苦,为行气调中,燥湿化痰之要药。

原方出自南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陈自明所著之《妇人(大全)良方》,为清热解毒之名方,常用于疮痈肿毒阳热证,红、肿、热、痛俱具者,效果颇佳。《医宗金鉴》谓:“此方治一切痈疽,不论阴阳疮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化脓生肌,散瘀消肿,乃疮痈之圣药,诚外科之首方也。”方中金银花、甘草节清热解毒,配白芷、防风疏风散邪,能使热毒外消,加陈皮理气化滞,归尾、赤芍、乳香、没药活血止痛,再佐浙贝母、花粉清热散结,穿山甲、皂角刺溃坚消肿,加上黄酒同煎,更能畅旺血行。全方共凑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消肿溃坚之功效。用时应注意,疮痈溃破后即应停药。《中华外科杂志》1960年第2期曾报道,用本方治疗阑尾脓肿30例,成功率达90%,无一例死亡。药理实验证实,本方对乙型链球菌有高度抑制作用,对葡萄球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仙赐解毒汤

【原文】

【注评】

(1)五倍子:为漆树科落叶小乔木盐肤木(学名为Rhus chinensis)等叶上五倍子蚜虫所形成的干燥虫瘿,主要成分为鞣酸。性寒,味酸咸,功效收敛固涩、降火止咳。外科用能敛疮,止血,解毒,可用于疮疡久溃不愈。《本草纲目》谓其能“敛溃疡金疮”和“散热毒疮肿”。

(2)鲜茅根: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为Imperatatcglinarica Beauv. var. major。根茎入药,性寒,味甘,功能清热利尿,凉血止血,有解热作用,主治热病烦渴,小便不利及热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

(3)苦马菜:菊科植物大丁草,又名豹子草,学名Gefbera anandnia。性温,味苦,全草入药,有解毒之功效。

(4)鲜杉木尖:杉科乔木杉树之嫩尖,学名为Cunninghamia lanceolata。性微温,味辛,有解毒利水治脚气之功效。

(5)侧(折)耳根:又名鱼腥草,即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根茎,学名为Houttuynia cordata。性微寒,味辛,有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消痈排脓之功效,主治肺热咳嗽,肺痈,疮痈肿毒等症。《本草纲目》谓其能“散热毒痈肿”。药理实验证实,本品具有较广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明显提高人体白细胞的吞噬能力,还有利尿,抗炎的作用。

(6)鲜车前草:车前科草本植物,全草入药,学名为Plantago asiatica。性寒,味甘,有利尿通淋,利湿止泻,清热明目,清肺化痰之功效。外科可用于热毒痈肿,有清热解毒作用,内服,外敷均可。药理实验证实,利尿作用较强,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

(7)鲜野麦穗:即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乔麦,别名开金锁。根茎入药,性寒,味微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之功效。药理实验证明,本品有较广的抗菌谱。

(8)鲜梧桐皮:梧桐科落叶乔木,学名为Firmiana simplex。多以叶入药,有解毒杀虫作用.

(9)花柳:泛指性病。

(10)梅毒: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病,有遗传性,可侵犯机体各种部位、器官。

(11)鱼口:指由软性下疳等病引起的腹股沟淋巴结炎,化脓、溃疡,疮口似鱼的口,故名。

(12)五淋:指淋病,性病之一种,由淋病双球菌引起尿道炎,尿中有脓血。

(13)下疳:性病,分硬性及软性。硬性下疳即梅毒早期,在口、生殖器出现溃疡,坚而不痛;软性下疳由软性下疳杆菌引起,溃疡周围柔软而疼痛。

梅毒、鱼口、淋病、下疳等性病,其初期表现多为肝经及下焦湿热,本方以茅根、车前草、杉木尖清利下焦湿热,使从小便排除,配苦马菜、侧(折)耳根、野麦穗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佐梧桐皮可杀虫,五倍子敛疮,全方八味,共凑利尿清热、解毒消炎、敛疮排脓之功效。原方未标剂量,因多用鲜品,量以偏大为宜。

圣德清热饮

【原文】

【注评】

(1)鲜竹叶:禾本科植物淡竹(学名为Phyllostahys nigra)的叶。性寒,味甘淡,有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熄风定惊之功效,常用于清心胃之火,与生地、木通、甘草梢配伍为著名之导赤散,用于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证。《本草正义》载:“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

(2)鲜柏叶:指柏科常绿乔木植物侧柏(学名为Biota orientalis)的嫩枝及叶。性微寒,味苦涩,有凉血止血,祛痰止咳之功效,为治各种内外出血之要药。药理研究证明,其鲜品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并有一定的降压、镇静作用及较广的抗菌谱。

(3)鲜榴枝:即石榴的嫩枝,有杀虫止痢作用。性味等与石榴皮类似。

(4)鲜石斛: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为Dehdrobiumnoblje。茎入药,性微寒,味甘,功效养胃生津,滋阴清热。主要用于阴虚津亏,虚热不退。《纲目拾遗》称:“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以之代茶,开胃健脾。”《药性论》:“主治男子腰脚软弱。……补肾积精,腰痛,养肾气,益力。”

(5)杨梅疮:即梅毒。

梅毒患者,由于湿热病毒侵入卫分、气分后,耗气伤阴,津亏火旺,热入于营分,虚热上扰心神,故有口渴咽干等津亏之象,及心似火焚、眼红等虚火上炎之表现。本方四味,均为鲜品,竹叶清虚热而又能生津液,柏叶凉血止血。石斛乃养阴清虚热之要药,三味均性微寒,作用柔和,加上榴枝能杀虫解毒,能切中病机。对梅毒初起有一定疗效,可泡水代茶常饮。但还应结合其他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方可。原方未标剂量,不需限制。

【原文】

【注评】

(1)汇拟:可作“搜集”解。

外科疾病的定义和范围已如前述,由于学术的不断发展和经验的不断丰富、完善,医疗分工愈来愈细,如痔瘘、胃伤等病和眼、耳、口、鼻及咽喉病都先后成立专科,不再属外科范围。从本书所列治疗外科疾病的方药来看,也融入了西洋医学对外科疾病认识的痕迹,即以“疮疡”概之,尽管如此,外科疾病所包括的范围还是相当广泛的。故有必要“召外科医师汇拟诸方可治百病”。

圣德拯急万应汤

【原文】

【注评】

(1)鲜猪牙皂,即皂角,又称皂荚、大皂荚,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的干燥果实,形扁长者称大皂荚,植株受伤后所结的小型果实,常弯曲成月牙形,故称猪牙皂,或小皂荚。主产于四川、贵州、河北、陕西等省。味辛、咸,性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功效通窍开闭,祛风杀虫,祛顽疾。临床应用:①咳喘痰多,胸满气急,难以平卧之实证。②中风、癫痫。③二便不通。④痈疽肿毒,疥疮,均外用。常用量:研末枣汤送服,单用或入汤剂,1~1.5克。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制成膏剂敷患处。

(2)鲜榴根,即石榴根。

(3)诸药后应加“各”字。

(4)苍耳子,又称苍耳、苍耳仁,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全国各地均有野生。味辛、苦,性温,有毒,归肺经。功效散风除湿,通窍止痛。临床应用:①鼻渊头痛,常配白芷、辛夷、薄荷。②风寒鼻塞,恶寒无汗。③风湿痹痛,四肢拘挛。④风疹瘙痒,常配地肤子、白鲜皮等。常用量:3~9克,或入丸、散。

全方计十八味,均用鲜品,取其清热解毒力较干品强。其中虎掌、普(虎)耳草、满天星、侧耳根、红果刺根为贵州特产或主产草药,民间习用其治疗各种疮疡之属热性者。

瘙痒可用苍耳子祛风止痒散结,痒甚者以花椒杀虫止痒,诸疮因湿、风、热、虫之瘙痒严重者,用之均能使症状缓解。

患部疼痛者用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散结,消肿定痛。乳香、没药皆能活血止痛,但乳香行气活血兼能伸筋、通经舒络而止痛;没药散瘀活血消肿定痛,二者一偏于气,一偏于血,合用之相得益彰。

流血水、黄水需以黄柏、木通去湿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木通清热利湿,二药适用于治疗因湿热偏胜以致疮疡流出血水、黄水。黄柏外用撒布还可收湿敛疮。

【原文】

【注评】

如因季节、地域等因素,无法采集到鲜品者,可将诸药阴干,制成散剂,临时调配,以利应用。

圣德灵应万治丹

【原文】

【注评】

(1)硼砂,清热散结,消肿除垢,煅用收湿。

(2)芒硝,清热散瘀,软坚消肿,治疗痈疽丹毒及多种过敏性皮肤疾患。

(3)雄黄:解毒燥湿,杀虫去腐,止痒。

(4)血竭:散瘀和血,止痛生肌,止血之力尤甚。用于痈疽初起,可内消肿毒,溃后能生肌收口。刘河间谓之“除血痛,为和血之圣药是矣。”

(5)胆矾:散风热,消湿肿,杀虫,除死肌,轻用散风收湿清热,重用有蚀肉之力,用于溃疡创面能去腐肉、胬肉。

(6)麝香,为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us Kii Fleror、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味辛,性温。归心、脾经。功效开窍醒神,活血散瘀,止痛,催产。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为名贵中药材。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中风神昏,气机闭阻,各种疮疡肿毒、咽喉肿痛,经闭、癥瘕、血瘀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难产、死胎、胞衣不下等。入丸散,常用量:0.05~0.1克,不宜入煎剂。孕妇忌用,虚脱者禁用。

(7)冰片,又称艾片、梅片,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Dryobalanops aromatica Coerth.f.的树干经蒸馏冷却而得的结晶体。或由菊科植物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DC.叶的升华物加工而成。前者称梅片,后者称艾片。现代已可人工合成。主产于贵州、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味辛、苦,性微寒。归心、肺、脾经。功效开窍醒脑,清热止痛。为重要的中成药原料药材,入多种丸、散,不入煎剂,外用适量。用于各种神昏、内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头痛、失眠、风热疮疡。

(8)龙骨、牡蛎,生肌敛疮,石榴皮收涩敛疮。棉绒炭、贯仲炭、陈棕炭、地榆炭均可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9)(10)(11)(12)灰,同“炭”。

(13)红粉:即“红升丹”。

(14)青粉:即“轻粉”。

(15)棓:应为“倍”。

(16)干桃子,即“僵桃”,挂果后未成熟者。

(17)焰:应为“烟”。

本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化瘀止血、敛疮生肌的作用。名灵应万治丹,指本方适用于多种疮疡痈疽,有通治作用。

凡因风邪寒湿所致的阴疽,可加桂、附、姜、萸以温经化邪,转阴为阳。梅毒湿疣下疳诸种花柳病,则以红粉、轻粉、干桃子、五倍子、锅烟去肝肾秽毒,利湿收敛。

【原文】

【注评】

(1)坟:即坟堆,这里指高耸,拱起状。

(2)摸:同“扪”,或摩。

(3)汤火:应为“烫”字。

痈,即壅塞不通之意,有内痈、外痈之分,作者这里指外痈。外痈发于肌肉之间,随处可生,发病迅速,易成脓,易破溃,易收敛,多由外感六淫或食膏粱厚味,外来损伤等原因,以致营卫不和,邪热壅聚,气血凝结,经络壅塞不通而成。《内经》说:“营卫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又说:“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其症初起局部光软无头,很快结块,表皮红肿胀、疼痛,逐渐扩大,高肿而硬,触之灼热,治疗较易。

疽:是气血为毒邪阻滞不行之意,分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种,有头疽特征为初起似粟,热胀痛,易向周围扩散,溃烂之后,状如蜂窝,发于肌肉之间。如毒不外泄,反向内攻,往往形成走黄或内陷症状,可出现在疽病的毒盛期、化脓期、收口期三个阶段,故分别有火陷、干陷、虚陷的三陷变证。无头疽实际上是属于深部脓疡的一种,发无定处。其特征是:漫肿,坚硬无头,皮色不变,只发一处,他处不发。原文中提到的附骨疽、股疽就属于无头疽。不论有头疽、无头疽,均较痈症难治。至于胃肠诸疽,实际上是指内痈,如肠痈、胃痈、肝痈等。

【原文】

【注评】

(1)即肉桂:《珍珠囊》载:“治沉寒痼冷之病,去皮肤风湿。”疡科外治中常用本品,取其能除痼寒而通血脉。多用于阴疽消、溃、敛三个阶段。

(2)即附子:具回阳救逆,逐寒燥湿之功。通行十二经,其性走而不守,能内达外彻,凡寒凝脏腑、筋骨、经络、血脉者,本品均能开、通、温、散。

(3)即干姜:《本草纲目》载:“干姜能引血药入气分,气药入血分。”唐《药性本草》谓其“宣诸络脉,去风毒冷痹”。用本品治疗痈疽肿毒之属寒疡冷漏者、日久不溃者,或溃后不敛者,取其温经和血通气之力以去恶养新,逐寒除湿,或收速溃、速敛之功,或取温散内消之效。

(4)即吴萸:疡科外治用吴萸大抵取其辛麻之性可止痛痒,通血痹,开腠理。

(5)衍:同“敷”。

本方用于治疗阴疽之漫肿无头,平塌白陷者,可以回阳气,使寒邪不致透骨,起到温经通阳的作用。

本方与《外科正宗》“回阳玉龙膏”(草乌、干姜、肉桂、赤芍、白芷、南星)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回阳之力更甚。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文中提到因穷乡僻壤,无药源地区,可用炒黄泥加盐、鸡毛捣盐、艾火灸治等简捷办法以应急。贵州民间遇此证常用豆渣炒热堆敷,渣凉即换,亦可奏效,可供参考。

【原文】

【注评】

文中所载三种丹法中,升丹及降丹已早见于医籍,惟兑丹法为作者所创(兑丹的定义、使用原则详见后),其兑丹是指不以固定陈法,视患者病情、体质及地域之不同,临时配兑的一种丹药。

作者认为升丹治疗痈、疖、疔、丹毒等属热证的外科阳性病症;兑丹治疗疮疡、梅毒等发于皮肤表面的病症;降丹治疗疽、发、流痰、流注、瘤、岩等属寒证的外科阴性病症。

三仙丹,见于《医宗金鉴》,即小升丹,功用同升丹,有提脓、祛腐的作用,由水银、火硝、白矾三味以升华方法炼制而成,其纯粹成分为氧化汞。

红升丹

【原文】

【注评】

(1)火硝,民间用碱土或植物烧灰提炼而成的土碱,主要含硫酸钠(Na2SO4·10H2O)。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贵州等地的碱土地区。味咸、苦,性寒。归胃、大肠经。功效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热。临床应用:①胃肠湿热积滞,大便燥结。②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痔疮肿痛、乳痈初起等,均可化水外用。常用量:内服6~18克,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

(2)水银:即汞,由汞矿石Mercury提炼而成,产于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味辛,性寒,有大毒。归心、肝、肾经。功效攻毒杀虫。主治各种癣疥之疾,外用适量。现已罕用。

(3)碗:作料解。

本文称红升丹即三仙丹,与习惯称呼法不同。一般所用红升丹,系由水银、火硝、白矾、皂矾、雄黄、朱砂等药组成,即大升丹。其提脓祛腐之力,远较三仙丹强。

从药物组成上看,本方的红升丹与小升丹(三仙丹)相同,但药量不同。从文献记载上看。三仙丹的处方含量各家不一,但以七硝八矾一两银或三药各一两最为常用。如文中白矾用量大于火硝用量达三分之二者还未发现,是否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尚待检验。

三仙丹:《疡科心得集》载:“治一切疮疡,溃后拔毒去腐,生肌长肉敛口,外科必用之药。”《疡医大全》谓:“三仙丹小升力单,只能施于疮疖,若痈疽大症非大升不能应手。”尽管三仙丹腐蚀力较大升丹和白降丹弱,但使用时亦须审慎。《外科真诠》载用药禁忌谓“湿热毒不宜用丹,脚上初起忌用轻粉并升丹,火毒不宜用丹,对(鱼)口忌用丹,下疳初起忌用丹……”

文中提到用升丹兑各种提脓生肌药物的比例,与当今临床上所习用的五五丹、九一丹、八二丹等用药比例同出一辙,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圣赐花柳万灵丹

【原文】

【注评】

(1)干刺藜,即刺梨,落叶灌木,为蔷薇科植物刺梨,学名为Rosa Roxburgnii Trattf.normalis

(2)橘核,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广东、四川、福建、贵州、江西等地。味苦,性平。归肝、肾经。功效理气、散结、止痛。临床应用:①疝气、睾丸肿痛、阴囊肿大等。②乳痈肿痛。③寒湿下注,肾冷腰痛。常用量:3~9克煎服,或入丸、散。

(3)荔核,又称荔枝核、荔仁,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肾、胃经。功效行气散结,祛寒止痛。主治肝郁气滞之肝胃不和及寒疝疼痛、血瘀痛经等。常用量:10~15克煎服,研末服1.5~3克。

(4)金铃子,又称川楝子、苦楝子、川楝,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四川、贵州及南方各地。味苦,性寒。归肝、小肠、膀胱经。功效行气止痛,驱虫疗癣。主治肝郁化火或肝胃不和、虫积等所致的腹痛,常与延胡索同用。常用量:4.5~9克煎服。行气止痛炒用,杀虫生用。还可煎汤洗治冻疮。

(5)指呕吐物如绿豆水色。

本方具有清火败毒,杀虫收敛之效,主要用于外敷。方中茨藜为贵州特产,非久居黔省或向民间学习而卓有成效者必不擅用此药。本品作用为生津、解暑、消食、健胃。作者对茨藜的作用有新的发挥(去膀胱毒,见后)。

方中干桃子、干茨藜、锅烟、轻粉、水银可除肝肾之毒;龙骨有生肌长肉,收口敛疮之效,牡蛎具软坚散结,消化肿块之功;橘核,荔核适于治疗各种气滞作痛,对睾丸坠胀疼痛尤有卓效,即“以核治核”之意,其性温;而金铃子治疝,其性寒,一温一寒,一张一弛,恰如孙膑减灶灭庞涓,武侯添灶退仲达,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兵如此,用药亦如此,其理一也。

值得一提的是:干桃子、干茨藜、锅烟等药治疗性病,初步考证为作者首创,暂未发现有关医籍有此记载。

圣赐诸病特效神丹

【原文】

【注评】

(1)阴阳花柳:指男女性病。

(2)明雄:即明雄黄,指雄黄之质优者。

(3)陈蓑衣,是一种草或棕等编织的农村挡雨的披风。

(4)陈葫芦皮,为葫芦科植物瓢瓜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 Standl.var. depressa Ser.的干燥果皮。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味苦,性平。归肺、小肠经。功效利水消肿。

本方由十六味药组成,为治疗各种热性外科阳症的有效方剂。为加强其治疗效果,作者指出应在临用时兑用冰片、麝香以助药力。冰片香窜善走,能散郁火,通诸窍,适用于各种疮疡肿毒。麝香通行十二经,内透骨髓,外彻皮毛,为芳香走窜之品,善开关利窍,凡于活血化瘀药中加入本品,即能增强其消肿止痛的作用。

【原文】

【注评】

(1)此句应为“将调油及诸药备好”。

(2)“临时”应为“临用时”。

(3)流性:指清热利湿。

(4)翻花;指岩症竖肉外翻,状如石榴,属晚期危证。

(5)管骨:指骨髓炎等病所致骨腔内形成的死骨及瘘管。

(6)白陷:指三陷症中之虚陷,因疽证收口期脓腐虽脱,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故名白陷。

(7)讬:指托脓外出。

(8)腐朽,指腐败组织。

(9)低洼:指肌肉深部的脓毒。

作者对兑丹法的认识是有其卓见的,本节对兑丹的定义、使用原则的介绍较为详尽,要求学者做到因病不拘一格,随患者体质强弱及疮毒大小,临用时斟酌配兑,因人因地制宜。编成歌诀,读来琅琅上口,易懂易记,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很值得效法。

【原文】

【注评】

(1)干桃子:为蔷薇科植物桃Pvunus Persica(L.)Batsch的果实。性平味甘,有活血行瘀,润燥滑肠之功。

(2)干葵花板:为菊科植物向日葵Helianthusannuus L.的花盘。其茎髓含苹果酸、苹果酸钙、苹果酸钾、氯化钾等。性平味甘。功用为清热凉血、利水通淋。临床常用其治疗癃闭。

(3)背搭:又称搭背,指发于背部的有头疽。

(4)干茄子壳:即天茄子,为茄科植物癫茄Solanum Suratense Burmf.的果壳。功用为散瘀消肿,止痛拔毒,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痈肿疮疖,慢性骨髓炎,淋巴结核,冻疮等疾病。

(5)陈棕:为棕榈科植物棕榈Tvachycarpusfortunei H Wendl的边皮,性苦平。临床常以陈棕炒炭止血。

(6)葫芦皮:为葫芦科植物瓢瓜的果皮。其果实含瓜氨酸。性平味苦。功用为利水通淋,常用于治疗水肿臌胀、石淋等症。

(7)玉末:即珍珠粉。

(8)龙骨:明《本草正》载:“敛脓、敛疮、生肌长肉。”本品为溃疡常用之生肌敛疮药,其适用范围颇广,多用在疮疡溃后,脓腐已净,需生肌敛疮时。

(9)象皮:为生肌敛疮药,常用于治疗一般皮肤和黏膜部位之溃疡久不收口者,兼能止血。《外科全生集》载:“炙成团、存性,研粉,生肌肉。”

(10)炉甘石:疡科外治中使用炉甘石是取其吸附、制泌与保护创面的作用。《本草纲目》载其“止血,消肿毒,生肌,明目去翳,收湿除烂”。

(11)荸荠:有化痰消积,清热生津作用,外用可收湿、敛疮生肌。

此节确系罗氏经验之谈,笔者曾查阅有关资料,未见文中所指记载。因之,作者的见解对临床参考价值颇大。

如骨髓炎等疾病,造成骨腔内有死骨或瘘管时,可用陈蜡烛油微润皮纸,醮三仙丹插入瘘管内,可祛腐、提脓。

对于肌肉深部的脓毒,以白纸搓团揉陈蜡烛油醮万应神丹(疑为灵应万治丹)填塞,以消肿散结,敛疮生肌。

诚如罗氏所言,治疗疮疡类疾患,不论内治外治,均应四诊合参。辨阴阳,查其善恶顺逆,辨经络,辨肿痛疡脓,并排除造成疾病恶化的不利因素,才能将病处看准,以便开方用药,内服外敷。

圣贤赐降丹

【原文】

【注评】

(1)“左”应改为“下”。

(2)“盖”意为相互扣合。

(3)“拕”应为“挖”。

(4)此句应改为“系降火毒,九子痒(疡)亦可用之”。“九子疡”为贵州民间对颈淋巴结核的俗称。

本节之降丹与《医宗金鉴》白降丹的适应证相同,均为拔毒排脓,去腐生肌。

(5)青凡(矾),又称绿矾,性味、功效、主治均与明矾同。

(6)胆矾,又称石矾、蓝矾、鸭嘴绿胆矾,为硫酸盐类胆矾族矿物胆矾Chalcanthite的晶体,或为硫酸作用于铜而制成的含水硫酸铜结晶,主产于云南、山西。味酸、辛,性寒,有毒。归肝、胆经。功效涌吐痰涎,解毒收敛,祛腐蚀疮。主治中风、癫痫、喉痹、喉风等。常用量0.3~0.5克,温水化服或入散、丸。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溶水外洗患处。本品有毒,15克即可致死,应慎重使用。

从药物组成分析:两方均有食盐,白矾,胆(皂)矾。但白降丹中有朱砂、雄黄、水银、硼砂、火硝,说明以拔毒去腐为主,降丹有龙骨、牡蛎,说明以生肌敛疮为要。

再从制丹方法分析:白降丹将诸药“微火烊化,再和入水银调匀”,降丹是“以水团之”;白降丹是“盆下有水”,降丹是“将地挖一坎……置下碗于内”;封固方法上,白降丹以“赤石脂和盐卤层层封固”,降丹则以“净土填口封固”;在制丹时间上,白降丹为三炷香(约三小时),降丹为二炷香。

最后从药理分析:白降丹用升华法制成,其主要成分是二氯化汞和氯化亚汞。降丹亦为升华法制成,但其氯化物结晶中因无水银,故显然不含汞的成分。

圣德诸伤即愈丹

【原文】

圣帝以刀伤跌打未传,补赐如下:

【注评】

(1)老材香,指填塞棺内之香料木,如松香、檀香、沉香、降香等。

(2)口:指伤口。

(3)指另以童便调药三分内服。

本方有理气解毒、化瘀止血、消肿定痛、生肌敛疮的作用,治药刀伤跌打有良效。

松香:注释见后。

檀香偏入血分,外用敷金疮能消肿定痛,沉香降气,于降中有升;檀香理气,于升中有降,偏于宣散气郁,使气行血行,理气消瘀。降香理气兼入血分,偏于治疗折伤,止血活血,消肿定痛。

三七止血散瘀,配血竭去腐生肌,收疮口。凡血瘀血聚所致疼痛、瘀肿均可用。雄精疗疮毒,和没药消肿,更兼乳香有托里护心之功,使毒气外出,不致内攻。

龙骨、象皮生肌敛疮,炉甘石收湿敛疮。

本方以外敷治疗跌打刀伤为主,又可调童便内服以增强解毒之力,从本方的药物组成上看,确有一定疗效。

圣赐取子(1)药方

【原文】

【注评】

(1)子:即子弹。

(2)老瓜瓤:即老南瓜瓤。

(3)“神”字应删去。

(4)“子”字应删去。

本方缺药量。

罗氏取子弹入肉方以老南瓜瓤兑陈蜡烛油调麦麸敷伤口。只十分钟左右见效,确属神奇,更由于本方药源丰富,找寻较易,符合简、便、廉、验的原则,应予推广。

不过,此法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估计主要对鸟枪、火铳之类火器所使用的铁散弹伤有效,但不论如何,此方确有研究价值。

罗氏除授拔枪伤子弹方外,又列内服药以清热并去五脏之毒。其中银花清肺热,竹茹清心火,菊叶消肝热,车前清肾热,甘草消脾(胃)热,黄柏燥湿清热。以柏子仁补心气,养心血,以免硫黄、硝石(枪药的主要成分)之热毒攻心。

本方配伍严谨,受枪伤后宜煨水常服,以利解毒清热。

红膏药

【原文】

吾赐诸种膏药法

【注评】

(1)火结子:即火疖子,分有头无头两种,疮小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无根,肿势局限,出脓即愈。

(2)松香:清·《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载:“松之精气在皮,故其脂皆生于皮,其质黏腻,似湿而性极燥,故凡湿热之在皮肤者皆能治之,凡痈疽疮疥之疾皆在皮肤,湿火所郁必肉腐伤皮流脓结痂而后愈。松之皮日易月新,脂从皮出全无损伤,感其气者即成脓脱痂而愈。”疡科外治用松香不外取其芳香燥烈之气与其涩敛之性,杀虫之力,故配以治疗痈疽肿毒初起可助其内消,已成脓者又可促其早溃,溃后用之又可促其生肌。

(3)蓖麻子:《本草纲目》载:“治毒肿,丹瘤,汤(烫)火伤……开通窍经络,能止诸痛,消肿,追脓,拔毒。”清《本草求真》载:“瘰疬恶疮,则仁捣敷立愈。”本品外用自古皆称其有拔毒之力,可用于阳症,亦可用于阴症及阴阳夹杂症。治疗黏膜部位之炎性疾患并治烧伤、慢性溃疡及瘘管等。

(4)黄丹即红粉,拔毒生肌,可治溃疡不敛。

(5)轻粉:功用杀虫,止痒,敛疮。疡科外治用本品,取其味辛气凉,性燥而毒,可除风、湿、热而收止痒、杀虫、敛疮之功。

(6)朱砂:梁《名医别录》载:“(主)毒气、疥瘘诸疮。”疡科外治用朱砂,取其甘寒之性可以解毒,又能清镇少阴之火,治疗痈疽等化脓性皮肤疾患,不论阴阳肿溃均可用其清火解毒之性,临床常配砒、汞等制丹药作腐蚀药使用,以其代针,去腐除瘘、消瘿、点痔。本品具清热敛疮之力,对黏膜霉菌感染等亦有效。

(7)胆矾燥湿消积。

本方能泄火毒、软坚止痛、化腐排脓。治疗诸种疔、疮、瘰疬及因阳热导致的火疖子等。

本方制膏方法同中医外科习用的千捶膏一样。入蓖麻子,嫩松香再纳诸药,千捶轮打,其膏自成。

白膏药

【原文】

【注评】

(1)铅粉,味辛,性微寒,有毒。《本草纲目》载其功效为镇心安神、杀虫,主治伤寒毒气,反胃呕吐,小儿疳积等。为道家炼丹之原料药,中医则多以铅丹外用,有解毒收敛止痒功效,用于黄水疮、疮疡溃烂,或作黑膏药的基质原料。

(2)雄黄,又称雄精、腰黄,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Realgar。主产于湖南、贵州等地。味辛、苦,性温。归心、肝、胃经。功效解毒、杀虫。长于解毒疗疮,主治癣疥之疾,多制成膏剂外用。

(3)阿魏,为伞形科植物阿魏Ferula assafoetida L.等的干燥树脂,主产于伊朗、阿富汗、印度等国,新疆则产有新疆阿魏Ferual sinkiangensis K.M.Shen和阜康阿魏Ferula fukanensis K.M.Shen。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胃经。功效化癥消积,杀虫、载疟。主治癥瘕痞块,瘿瘤、瘰疬等。常用量:1~1.5克,入丸、散。外用适量制成药膏敷贴。

(4)硫黄,为自然元素类矿物Sulfur,主产于内蒙古、陕西、四川等省区。味酸,性温,有毒、归肾、大肠经。功效解毒杀虫,燥湿祛疾,截疟。外用杀虫止痒,皮肤病应用较多。内服壮阳通便,多入配方治阳痿、遗精、腰膝冷痛等,常用量:1~3克,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油涂。

本方诸药多为辛热大毒之品,故善治各种阴疽及各种内痈,如肠痈、肺痈等。

方中铅粉,雄黄拔毒生肌;阿魏消痞散癥;附片、干姜温中回阳;吴萸温中止痛;硫黄补火助阳,外用可软化表皮。疡科外治用桐油取其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故用于痈疽丹肿与烫火伤等症。痈疽已溃用之则能生肌润疮,此外,兼有收湿之力,故用于治疗湿烂热痒诸疮与慢性溃疡之多湿者。

在制丹过程中,根据多数方家的经验,硫黄、雄黄、铅粉共为末,膏即成时,入内搅拌候冷即可。可供参考。

总之,此膏有促脓早熟,脓成早溃之功,对各种下疳、鱼口便毒、杨梅结毒所致的皮肤病症,疗效极佳,对一般皮肤病引起的瘙痒亦有功力。

(癸)外科开刀、花肚、接骨、接筋

【原文】

【注评】

(1)鸠骨,即胸骨。

(2)尖骨:即胸骨柄。

(3)寒毛:即汗毛。

本节罗氏对脏腑所下的阴阳定义不谬,符合中医理论。但其对脏腑解剖的认识则有局限性,仅供参考而已。

圣德定痛神水

【原文】

方如下:

【注评】

(1)油皮,指浸过油的皮纸。

(2)生草乌,又称草乌、草乌头、北乌头、华乌头等,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cusnezoffii Re-ichb的干燥块根,主产东北、华北各地。味辛、苦,性大热,有大毒。归心、肝、脾经。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临床应用:①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腰膝无力,可配伍其他药物。②头痛、心腹冷痛、跌打损伤等各种疼痛。③痈疽肿毒、瘰疬等,配其他药物用于外治。常用量:3~6克煎服,入汤剂时必须用炮制品,并须先煎1~2小时,或入丸、散、酒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用醋酒磨涂。现代研究发现,本品含多种生物碱,其乙醇浸剂镇痛作用明显,经炮制后毒性降低而镇痛力不减,所含北乌头碱、异乌头碱动物实验均有局部麻醉作用,还对心肌有选择性的兴奋作用。此外,还有多种药理作用。本品属大毒药,其未经炮制、或煎煮时间不够,或用量过大,均可能发生中毒,口舌、四肢麻木、呕吐、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甚至呼吸麻痹或心力衰竭而死亡,故务必小心谨慎用药。

(3)鲜茉莉花根,亦有局部麻醉作用,历代均有人作麻醉药使用的记载。《本草纲目》载:(茉莉)根气味热,有毒。主治:以酒磨一寸服,则昏迷一日乃醒,二寸二日,三寸三日。凡跌损骨折脱臼接骨者用此,则不知痛也。

(4)鲜慈姑,原文注即半夏,贵州民间有人称半夏为山慈姑,但山慈姑实为另一种药物。生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新鲜块茎,贵州各地均有分布。味辛,性温,有毒。功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为主治各种痰证要药,内服须用炮制品。常用量:3~9克,煎服。外用适量磨汁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有解无名肿毒、毒虫咬伤之效,能局部麻醉止痛。使用不当亦可引起中毒,与乌头中毒表现类似,会严重损害肝肾功能,甚至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5)灌鼻孔的用药法,未讲数量,若仅湿润鼻黏膜,估计吸收不多,若量稍多,则可进入咽喉部,引起呛咳,危险性很大,故必须慎重从事。

本方四味药中,前三味均有很大毒性,虽有典籍记载其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作用,但需要丰富的应用经验,否则危险性很大,务须慎重。

圣赐暂定神水

【原文】

部分麻醉药名

方如下:

【注评】

本方为上方减去茉莉花根,前方用于全身麻醉,本方用于局部麻醉;前方为泡酒,本方为熬汁;前方用法为灌鼻孔,本方用法为外擦皮肉。

关于全身麻醉剂,昔有华佗麻沸散之说,惜已佚,不见传。对于麻沸散的主药是什么历来有争论,日本松木明知等提出为波斯大麻,有人认为是洋金花,亦有人认为可能是《神农本草经》中的麻苋(一名麻勃),因其“多食令人见鬼,狂走”,表明其有麻醉作用。《刘涓子鬼遗方·卷二》有蒲黄散(蒲黄,麻勃)治金创肉瘘,《备急千金方·卷25》载有大麻根、叶捣汁或煎服“治腕折骨损,痛不可忍”,又有人认为主药为草乌。近几年湖北科学工作者称已在古医书中发现,至于是否与本方同,尚不得知。无论如何,作为全身麻醉剂的圣德定痛神水,可算是一个创举。

罗氏麻醉两方,在临床上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值得仔细研究,特别是作为全身麻醉剂使用的定痛神水,如对其药物的鉴定,药量的掌握,剂型及给药途径的选择等,均需慎重。

止血药方

【原文】

【注评】

(1)龙藤花根:即凌霄花根。凌霄花:又称紫葳,其根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止血的作用。

(2)当归:宋《大明日华诸家本草》载:“破宿血,养新血。”清《本草崇原》载:“治诸恶疮疡者,养血,解毒也,治金疮,养血生肌也。”疡科外治用当归,取其养血活血之力。临床常用于痈疽溃后生肌方中,烧伤、冻疮、金刃及跌打损伤等皮肤破溃之创面,均可用其生肌敛疮。

(3)无鲜,应为“干者”。

(4)鲜蒲黄:《神农本草经》载:“止血,消瘀血。”疡科外治用本品取其凉血、活血、清热收湿之功,可消肿敛疮。

(5)“诸药”后加“各”字。

(6)新花:即新割创口。

本方主要功效是化瘀止血,消肿镇痛。

肺坏塞孔(方)

【原文】

诸种药棉,系用塞诸朽坏处。

塞肝药

【原文】

补肚方

【原文】

补肠方

【原文】

【注评】

(1)鲜白芨,苦平无毒,功用补肺生肌,止痛去腐。《中国医学大辞典》载:“此物得季秋之气,禀金水之性而生,质降性涩。阳中之阴,入肺经,为补肺逐瘀生新之品。”

(2)鲜藕:味甘性平。功用生津益胃,补肺养阴生肌。

(3)三种药原文缺剂量。

(4)二药原文缺剂量。

(5)猪脑汁:即猪脑髓。

(6)肚面:指患者之胃。

罗氏选用若干生肌补脏的药物,制成药棉,于外科手术后用以填塞朽坏处,关于桑皮作线缝合伤口,医籍早有记载。

上述补肺、补肝、补肚(胃)、补肠诸法,在外科手术尚不发达的当时,不失有积极意义的一面。罗氏又曾从名师学习制药及外科手术,本节可以作为他对中西结合进行外科手术的一种尝试。尽管在医药卫生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手术方法已不可取,但是,这并不排斥其中药物有效功用对治疗上的参考价值,也不排斥“以脏补脏”“脏器疗法”这一中医传统医疗思想的光辉。

开刀手法

【原文】

【注评】

(1)易习者:指初学者。

罗氏指出:在手术之前,应选择恰当的手术时间,注意禁忌事项。认为子时(二十三时至次日一时)、午时(十一时至十三时),卯时(五时至七时)、酉时(十七时至十九时)不宜作手术。其余时间均可手术,所谓“日不良不用,时不好不行”即指此。

另外,外科有所谓尻神禁忌,也是指手术禁忌时间,尻神禁为古代外科用九宫八卦推算人体各部位不同的禁忌时间,在某个时间内不宜在某个部位施行手术,这种方法在《外科正宗》一书中有记载。

近几年来,有生命节律和时间医学方面的研究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在将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中发现:术前如根据不同的脏器选择最佳手术时间,就能收到术中出血减少、施术时间缩短、术后伤口愈合快等良好效果。

【原文】

【注评】

(1)月牙形,即如弦月之半圆形,指剖腹刀刀面如半圆形,并注明可照皮匠割皮之半圆刀仿制。

(2)花割,即切开皮肤之意。

(3)形如成衣工割皮式,即切开皮肤如像裁衣工切布(皮)料,刀口完整笔直和整齐。下刀后一气呵成,动作连续,用力均匀,不可停留。

上述开刀手法指切开较大较长之皮肤的方法,要用剖腹刀切开,并指明和裁衣工切开皮料的方法相同,即刀口完整笔直,一直连续切开,同时强调切时用拇指食指夹定皮肤(或将皮肤稍稍提起),不可按割皮肤,以免伤及脏腑经络(即血管、神经等皮下组织或内脏器官),这种认识有可取之处。

【原文】

【注评】

(1)雕字刀,即刻字的较小的刀具,以做小手术用。

此处注明通常较小的切开手术可选择较小的刀具,其切开手法同于较大手术切开皮肤的方法。在原文“通常小开刀”一句前有“割时暗诵圣诰,可以止血”,乃封建迷信之言。

【原文】

【注评】

(1)大夹即大镊子。

(2)小夹即小镊子。

(3)银针即指缝合针,并非针灸用的银针。

对于开刀用具,此处已提及剖腹刀(大手术刀)、雕字刀(小手术刀)、大夹(大镊子)、小夹(小镊子)、银针(缝合针)、线、棉等,虽较为简单,但一般外科手术器具基本上已具备,像脓包切开等小手术已能应付自如。

【原文】

手法总诀

【注评】

(1)当风不办,风钻夹层:意即有风时不开刀,以免风钻入皮下,夹层即指皮下。

(2)细割即指切口不可过大过深。

(3)初用之际,刀夹要蒸:开刀前手术器械要蒸过。

(4)去毒不冷,以免起惊:即指手术器械蒸过后可以去毒,同时器械可以不会太冰冷,以免发生中毒(感染)和“惊”的症状。

这里的手法总诀,主要是告诫开刀进行手术时的注意事项及具体方法。其中提出开刀时神气要安静,气力要均匀,不可鲁莽和骄矜;环境要清静,气候要不冷不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上述注意事项,较为合理。这里是作者宝贵经验的总结,现在仍有实用价值。

同时诀中还提出开刀时不可急于求成,不可草率从事。还要注意不可伤及内脏器官。通常要细切,执刀要平,以免过深。刀夹要蒸过,器械不冰冷,以免引起惊乱之虞。上述这些都是合理的。特别是器械用高温蒸过,寓有高温消毒之意,体现了作者的无菌观念,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也可以说是无菌手术的早期雏形,在当时很有意义。

接骨法

【原文】

【注评】

(1)大骨、碎骨:大骨指骨折断成两块的完全性骨折。碎骨指骨折为多块的粉碎性骨折。

(2)大者须接,小者药续:大骨的骨折(一般指完全性骨折)须要用接骨的办法。小的骨折(包括粉碎性骨折)要用药物外敷来接续。

(3)牲材:指接骨用的动物骨骼材料。

(4)跌挫:指骨折发生错位。

(5)整理治平:将骨折整理拉平。

(6)端好:即复位。

(7)木层:指用来固定骨折的树皮。

(8)皮子起层:用来固定骨折的杉树桑树皮要起层,即有一定厚度和硬度的树皮,才能固定好骨折的部位。

这里首先讲骨折的分类和一般处理方法。骨折一般有完全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完全性的骨折要用接骨的方法,并可用动物骨骼来接骨。碎骨骨折可用外敷药物来接续骨折。

同时,还讲了一般完全性骨折的处理方法及步骤:先要看伤痕,如有错位,要复位,复位后再用杉树皮或桑树皮烤热固定骨折,树皮要有一定厚度和硬度。固定后还要内服止痛安神、和(活)血通气的药酒,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改善症状。

这里骨折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步骤是较为科学的,同现在的骨折的处理原则基本一致。其骨折的固定和处理,既揉和了中医小夹板固定和内外合治的方法,又有贵州民族民间常用树皮固定骨折的独特材料与方法,很有地方特色。

圣德接续散

【原文】

【注评】

(1)螃蟹:《日华子本草》云螃蟹凉微毒,治筋骨折伤。

这段文字首先是接着前文介绍骨折的另外一种,即粉碎性骨折的处理原则和方法,这里除介绍了诸如“外画圣讳,暗诵圣经;诸种法水,贴其伤痕”的具有宗教色彩的一般处理方法外,主要是用外敷接碎骨药方接续散,并同时内服治伤汤(见后面叙述)。中医和民间医、民族医在治疗骨折上,除用小夹板固定并动静结合来促进骨质愈合外,主要特点还在于用外敷具有活血、生筋等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特别是对于粉碎性骨折更为适合。这里介绍的接续散用药有鲜螃蟹、鲜红芍药根、鲜桑根、鲜杨柳根、鲜普耳草、自然铜(醋淬)、黄酒糟、童便等。方中螃蟹性凉微毒,能治筋骨折伤。自然铜、普耳草、杨柳根能续筋接骨、散瘀止痛,桑根通络驱风,红芍药根(即赤芍)活血凉血去瘀。诸药再加黄酒糟、童便为引,共具续筋接骨之效。自然铜要醋淬七次后,同诸药冲烂炒热包骨折处,可使骨折加速愈合。

作为骨折外敷药物,此方具有显著特点。除一般中医常用的接骨药自然铜外,方中以螃蟹为主药,这是一般外敷接骨方中不常用的,显示了创方者的独特经验。而螃蟹、普耳草、杨柳根、桑根等均为鲜用,显示了此方的另一显著特点。贵州的民族民间骨科医生虽然所用外敷药物各有不同,但用鲜药现采备用是其共同特点。民族医民间医治疗骨折,外治敷药这种方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看出此方在外治骨折药方中具有代表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圣德治伤汤

【原文】

圣赐内服方,赐名

【注评】

(1)数服:即多次服用的意思。

此方系骨折内服方,并不仅应用于粉碎性骨折,一般骨折均可使用。方中归首、白芍活血补血,熟地养阴补肾,续断、杜仲强筋健骨,乳香、没药活血止痛,红花、童便去瘀生新,黄酒助药力达病所。此方共具活血止血,消肿止痛,养阴补血,续筋接骨之效,煎水内服后,可促进骨折愈合。中医伤科治疗骨折,也很重视内服药物的作用,内服外敷,能使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此方为骨折内服代表方。

吾赐(1)按骨法

【原文】

【注评】

(1)吾赐:指作者本人的治法。

(2)搭配:即整理复位,方法见前述。

(3)药续:即只用药外敷以使骨折愈合。

(4)碎落:骨头粉碎脱落。

(5)用药包复:即指前面敷用接续散等方法。

(6)如去一节:骨折后断端骨骼短去一段。

(7)添配:用牲兽骨来代替骨头接骨,以填补缺损的骨段。

(8)枒槎:枒同丫,槎同杈,即指骨折断端如像树枝丫杈长短参差不齐。

(9)补肚药:见前面外科药物补肚方。

(10)接碎骨药:即治粉碎性骨折的药方(圣德接续散)。

(11)补肠药:见前面外科药物补肠方。

此段主要详细介绍了大骨已断,并短少一节而断骨端无法联结者,用以骨接骨来进行治疗的方法。文中接骨材料选用动物骨骼,过去由于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常有用牲畜长骨接骨的方法,民间也流传有用柳枝接骨的方法,但现在已不用此法。现在骨伤手术虽有用骨移置的接骨方法,但显然使用材料不一样,多用患者本人的骨进行移置填补。不过,过去以兽骨接骨的办法对现代骨伤手术仍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此段对骨折的处理方面,如手术前锯掉不平之骨端,并要进行麻醉,术后填充外敷药物如补肚药、补肠药并用桑皮药线捆好创口,创口长好后使其气血流通并外敷生肌药物等,基本上同于现在的处理方法,有其合理之处。

【原文】

【注评】

(1)补填缺陷:指外科手术修补,这里泛指一般外科手术。

(2)功德巍巍:巍巍,指山很高,这里是讲功德很高的意思。

(3)割换:外科切除填补。

(4)婆心:良好的用心。

(5)荫:荫佑,即保佑之意。

此段为《扁鹊仙师外科真传》一书结束时总结性的话语,作者认为外科为济世之术,多为实行人道,不可轻忽,要努力学习其传授的方法。同时对那些蛮干不负责任,粗暴进行手术,损伤肢体的作法,持否定的态度。此段文字虽有较强的宗教宣传色彩,但对治疗外科疾病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并要有良好的医德,仍是很正确的。

(尾)外科诸种神水祝由灵法

【原文】

【注评】

(1)法水:僧人、道士或巫婆、神汉用以驱邪除魔的一种药水,号称因他们在水中施行了法术,故有神奇之效力。实际上在其神秘外衣的后面,这种药水中有一些有疗效的药物,如前面提到的圣德定痛神水就有全身麻醉作用,圣赐暂定神水有部分(局部)麻醉作用。

(2)神咒:僧人、道士、方士等自称可以驱鬼降妖的口诀谓之咒语,引申为一切可以祛邪治病的口诀。如《北史·由吾道荣传》有:“道家符水禁咒,阴阳历数,天文药性,无不通解。”佛教密宗的真言亦称咒,真言即真实不妄之言词也。

(3)灵宝法师:佛家称修行得道的高僧为法师。社会上亦称道行高深的道士为法师。这里指某一位懂法术的人。

(4)紫阳帝君:指宋代著名道士张紫阳(公元984~1082年),原名伯端,字平叔,浙江天台人,通三教典籍,传说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在成都遇异人授以丹诀,遂改名用成,号紫阳。一般尊称为紫阳真人,著有《悟真篇》等。

(5)天:疑为方之误。

(6)神通:古印度各宗教认为修行有成就的人,能具备各种神妙的能力,叫做神通。

祝由科的一些疗法,其实质是一种心理暗示疗法,这里引了灵宝法师、紫阳帝君之名,又称“归纳诸天(方)有大神通者”,意在使学者认为法有渊源,更为笃信其作用,此是故意神秘化的手法。

【原文】

图共五个(见上右)

图1个(见上左)

【注评】

圣讳指“诸方有大神通者”传授之讳,紫微讳乃自创之讳,有吉祥之意。所诵之语,即为神咒。

【原文】

【注评】

(1)画水,即用碗盛水,用手画讳于上。画伤处,亦是画讳于上。

(2)张圣相:疑指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宝。史称他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曾在武当山幽栖,明太祖、明成祖屡遣使求之,均避而不见。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贵州境内有多处张三丰仙游的民间传说及其修炼道行的遗址。

【原文】

【注评】

作者称祝由科治法为神治。古代道家理想中得道而神妙莫测的人谓之神人,具有各种非凡的神妙的能力。祖国医学中祝由之法,历史悠久,过去完全被视为封建迷信之糟粕而予以全盘否定。笔者认为:其中虽然确实夹杂着很多封建迷信,甚至是违背科学的东西,但祖国医学中的祝由科疗法亦有其符合科学的成分,不应该不加分析地予以全盘否定,否则就有可能会湮没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种疗法源远流长,在民间有一定影响,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其影响更不应低估,应当通过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剔除其封建迷信的糟粕,发掘其掩盖在神秘外衣后面的符合科学的宝贵经验,对前者要旗帜鲜明地批判,对后者则应整理提高。在世界上各个民族医学发展的早期,都存在着类似祝由疗法的内容,如非洲有所谓“巫术疗法”,印度有“瑜珈”治病法等,有的属于一种精神疗法,有的则是气功在起作用,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最近有学者提出祝由疗法是中医最古老的心理疗法的见解,是很有见地的。从古典医籍记载看,祝由之法源于《内经》时代,后经历代医家补充发挥,有一定的内容。《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祝者,祝说也。由者,缘由也。祝由即说疾病的缘由,来龙去脉之意也。祝由疗法治病的机理在于通过祝由之法来移精变气,改变人的精神状态,纠正病人气机紊乱的状况。《灵枢·师传篇》甚至记载了一种“顺乎人情”的开导式的心理疗法:“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内经》以后,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出了“诈病”的概念。范晔的《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中,有华佗用激怒之法治愈郡守顽疾的记载:“又有一郡守笃病久,佗以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功。无何弃之,又留书骂之。太守果大怒,命人追杀佗,不及,因瞋恚,吐黑血数升而愈。”恐吓也是一种精神疗法,如清代作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了著名的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得到中举的消息,因过喜而至痰蒙心窍,精神错乱,突发癫狂,后其岳丈用恐吓之法使其清醒过来,恢复了常态。

隋唐时,“呪禁疗法”已受到国家卫生机构的重视,太医署下专设有呪禁师。唐王焘所著之《外台秘要》和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中都有关于呪禁的记载。

宋代太医局将“书禁”列为九科之一。宋代医官合编的《圣济总录》一书中,将“符禁”专列一门。元代分医学为十三科,祝由和符禁均各占一科。

以后又有若干医家对这种疗法进行了发挥,如清代药物学家赵学敏收集走方医的医疗经验汇编的《串雅内编》中,就有禁法的记述。温病学家吴鞠通则指出祝由科不得与巫医之流混列。

综上所述,祝由疗法早期是颇具唯物主义精神的一种心理疗法,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掌握一些治病方法的巫师、神汉和道家末流的迷信职业者,逐渐地给这种疗法罩上了神秘的外衣,使之逐渐放弃了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而带上了浓厚的唯心主义的封建迷信色彩。我们对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结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上层建筑领域相应地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各种学术思想非常活跃,诸子百家,各种哲学思想展开争鸣,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发展最为活跃的鼎盛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为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的思想和哲学逐渐推到了统治地位,基本结束了百家自由争鸣的局面。以后到宋明理学,朱熹、王阳明等人,又把封建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儒家思想及其哲学融化到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文化领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特点之一。儒家哲学中消极的东西妨碍了学术的发展,窒息了若干新思想的萌芽,但渗透于社会各阶层的儒家思想却也有抵制外来宗教唯心主义的作用,使来自印度的佛教等宗教在我国虽流传甚广,却始终未能占有过绝对的统治地位,甚至可以说外来的佛学是被儒学吸收,并使之民族化了。中国民间是儒道佛合一,诸神合一,这种特点在本书中也有一定的痕迹。如所谓灵宝法师很可能是一个佛教僧人,而所谓紫阳帝君、张圣相之流又乃道家的祖师爷,都被作者汇在一起了。

至于文中介绍的所谓神咒、法水、圣讳,及各种诵词等,显然是封建迷信之说,所言之“特效”、“万病万灵”、“万病均治”、“圣德高厚,无不灵应”,等等,更是夸大不实之词,勿须深究。

总之,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指导,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一切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分析,拨开迷雾,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更加发扬光大。

贵州黔南清代中医手抄本注评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