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民族文化的主体:从“参与的边缘”到“边缘的参与”,建立文化自信心
所属图书:《蓝花叙事:丹寨蜡染从村落走向世界的探索:上册》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字

民族文化的主体:从“参与的边缘”到“边缘的参与”,建立文化自信心

Wake Up the Nation’s Confidence:From“Participation in the Edge”to“Edge Participation”

蜡染民间手工艺,是流传在民间基层劳动人民中间的传统技艺。它过去是边远山区劳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一个要素,与农户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这个技艺过去很少能为其主体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对大多数苗族妇女来说,蜡染只是她们一种日常的技能罢了。一些画蜡技艺高的妇女,顶多是在自己社区内享有一点“巧手”的名声,无法借助自己的技艺来改变其弱势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随着蜡染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越来越多妇女从画蜡中受益,不仅促进了苗族社区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这些原本边远落后的苗族社区的社会发展和信息交流状况,当地人的生活质量也因此有所提高。尤其重要的是,随着人们对蜡染作品的市场价值的逐渐认同,更多的苗族妇女开始认识到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其所蕴含着的经济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其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其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在丹寨的苗寨里,随处可见妇女在画蜡。过去,画蜡仅是在农闲季节或日常劳作结束之后的活动。妇女们三五成群,一边画蜡,一边家长里短,交流信息,加深感情。从这个意义上,画蜡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其经济利益并不放在人们考虑的首位。随着蜡染市场价值的逐渐凸显,画蜡活动的经济性加强了。在丹寨,妇女们虽然自己卖掉的蜡画不多,还多是依靠中间商实现蜡画的经济收益,但都开始有意识地增加在蜡画方面的投入。我们采访过的几个家庭,除了自用之外,主妇们都在家里积攒了一些可供销售的蜡染制品。一句话,虽然丹寨的苗族妇女们还没有主动走向市场,但市场的概念已经逐渐渗透到她们的观念和生活世界中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蜡染收入的提高,妇女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会相应改善。在丹寨的采访中,我们遇到了好几个这样的妇女:凭借着高超的画蜡技艺,她们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周围的邻居。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变化可以推动苗族妇女参与家庭和社区决策等方面的提高,也为蜡染文化的保护、传播、发展和振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扬武蜡染合作社的杨丽在访谈中提到:“我们不能再盲目地去适应、学习外来的所谓现代的东西,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传统,让外来人适应我们。”这句话,清晰地表达出丹寨人一种很强的文化自觉性和自信心。的确,让丹寨蜡染从民间走向世界,让丹寨蜡染为更多世人认识、认同、欣赏,无疑是在新一代的苗族青年中建立和弘扬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自信心的最好的一种途径。

一位被采访的苗族妇女说:“老外们更喜欢我们的蜡染,也更愿意购买我们的东西。”丹寨蜡染的民族性、独特性和艺术性,让它具备了被世界认同的可能性,也奠定了丹寨蜡染从村落走向世界的可能性。

在丹寨的日子里,我们看到虽然大部分的人穿着现代服饰,但着传统蜡染服饰的人还随处可见,特别是一些中老年的妇女。和其他地区相比,丹寨穿传统服装的比例相对要高许多。显然,丹寨人对传统蜡染服饰的热爱还被部分地保持在她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现在丹寨县城的大街小巷里现代服饰店密布,但在民间隆重的场合,如婚丧嫁娶、重大节日,人们还是更愿意穿上传统的民族盛装,表现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认同。

一方面,是市场因素的强力介入;一方面,是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延续。市场因素的介入,无疑会改变人们对传统蜡染制品价值、性能和意义的一些看法。但是同时,这样的市场认同如果转化得当,也可以成为保护的动力。如何让更多丹寨的年轻一代了解自己本民族的传统,认同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需要社会多方位的、长期的努力。从更高高度来认识民间手工艺人的创造,是一个好的起点。无需质疑,越是要放眼世界,人们就越看重自己的传统文化。要让丹寨人认识到,只有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获得灵感,并用现代观念进行发挥和创造,传统手工艺才能真正实现从乡村走向世界的理想。

(注: 丹寨苗族妇女在“蓝花”文化活动中向媒体展示画蜡技艺。)

蓝花叙事:丹寨蜡染从村落走向世界的探索: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