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传承人制度的困惑?
所属图书:《蓝花叙事:丹寨蜡染从村落走向世界的探索:上册》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字

传承人制度的困惑?

The Confused Inheriting People System

这些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贵州蜡染民间工艺逐渐从民间走到外面,有的甚至走到了海外。认识到民间手工技艺传承与传承人之间关系的密切性,国家建立了文化技艺传承人制度,如给予生活津贴、设置师徒传承制度等。贵州地方各级政府也从本土实际出发,制定了一些民间工艺传承人制度,每年对传承人开展民间工艺的培训、办学等给予一定补助,或以奖励的方式鼓励传承人公开招收徒弟;并推出资金扶持项目,比如定期举办民间工艺展、民间艺人评选等活动,以鼓励和引导传统的民间工艺向适应现代的社会需求靠拢,进入市场。有的地方还对传承人进行制作工艺全过程的记录,把它转化成一种可以保存的资源,把技艺流程用文字、影像或其他科技手段的方式记录下来,以便流传后世。

传承人制度有利于人们重新认识民间艺人在技艺传承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制度建设,使传承更有持续性。指定一定数量的传承人,这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和号召,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使得手工艺者觉得这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更有动力去主动保护和发展传统技艺。应该说,传承人制度是破解传承难题的一个好办法。扬武蜡染合作社的杨芳社长就是一个贵州省蜡染技艺传承人,她符合评定传承人的两个基本标准:第一,行业标准,在蜡染行业里具有影响力,技艺精湛;第二,民间口碑,在丹寨影响较大,她的技艺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注: 孩子们还背着蜡染的书包,上面有喜庆的字,她们多不再画花。)

(注: 10年前,丹寨县排莫村级小学学生向我们展示她的书包,蓝花布已破,“蓝花”犹闪动迷人的美。)

(注: 老人们还在用这些蜡染床单、背套,“蓝花”的传习在当地人的生活形态中,和她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但是,如果“技艺传承人”的称号使用比较泛滥,且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会使这个称号贬值。出现滥用名号、抬高价格的情况,会对蜡染市场产生副作用。实际上,因为“传承人”往往意味着高的市场价格和收益,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传承人”称号的现象。所以从政府的角度,如何建立监督机制,保障“传承人”的评定工作严谨性与科学性,有一套科学的认定程序,而且做到被评定人在民间名副其实,是“传承人”制度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另外,要有合理的等级制度,数量上宁缺毋滥,否则“传承人”制度便会失去意义。

同时,“传承人”制度主要依托的是一种民间技艺传承的模式,靠艺人的言传身授,靠传承人的天赋、感悟延续下去。但毕竟民间技艺传承不同于学校正规教育,其松散型、随机性,给实际的培训效果打了折扣。通过“师徒”关系传承手工技艺,也比较艰难。要传授和学习一种工艺,需要悟性、耐性和热情。特别是对培训对象来说,如果对蜡染没有浓厚的兴趣,在短时间内又看不到明显的收益,要坚持下去也很困难。所以,要解决蜡染工艺的传承问题,市场化是一条根本之道。

另外,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也应该设立民间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项保护资金,对手工艺人给予市场开放、税费优惠和优先进入等政策扶持。否则就会出现继承人宁可出外打工也不愿从事传统手工艺的情况。

现在很多民间手工艺品都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这并不仅仅是蜡染艺术的遭遇,也是整个民间艺术的共同遭遇。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不是几个人或一两个部门单独可以做到的,仅靠传承人这种方式培养人才来留住民间工艺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全社会的层面上倡导弘扬、发掘传统民间工艺艺术,并在院校艺术教育中开展传统民间工艺文化知识培训;可以对未成年人加强民间传统工艺文化教育,尤其要在学校、少年宫和青少年艺术教育机构中增设民俗文化、民间工艺选修课,举办民间工艺的讲座和组织民间工艺兴趣小组等;一些民间工艺的专业性博物馆、陈列馆应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让他们从中了解本土优秀文化,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的道理。只有这样,民间工艺的传承才能具备不断拓展的空间,我们的民间工艺文化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和发展。

(注: “蓝花”文化活动的每一件作品上,都精细地讲述了文化持有者的故事。)

蓝花叙事:丹寨蜡染从村落走向世界的探索: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