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关于监督:谁来监督质量?如何监督?
所属图书:《蓝花叙事:丹寨蜡染从村落走向世界的探索:上册》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字

关于监督:谁来监督质量?如何监督?

Who will Supervise the Quality?How to Supervise?

产品占领市场的首要要素是质量,没有质量的产品就是没有生命力的产品。没有一个系统的质量监督系统,或者价值评估系统,蜡染制品要成功进入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就会面临很多困境。再加上其知识产权的主体不容易界定,更容易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蜡染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在成为商品进入市场之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都是在民间通过非正式的方式流通的。亲朋好友、伴侣们之间互赠互送,很少涉及定价和明确的质量评估问题。现在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或藏品后,流通范围也不大,所以也很难形成一种公认的质量评估体系。

目前,对于蜡染工艺的好坏和质量的高低,除了像构图精美、线条流畅、染色均匀与否等几个比较粗泛的标准之外,其实并没有一个比较通用的标准可以拿来做定价的依据。这就导致了对蜡染市场质量监督和评判较为困难的现状。贵州蜡染市场上,一位商家提到,“现在最保险的方法,还是走‘慕名而来、个性定制’的路,直接找到某个画蜡艺人,或者某个声誉较好的蜡染公司,订购蜡染作品。不过,对虚抬职称、请人代工、混淆市场、欺骗消费者的现象,其实还没有好的制约方式。很多外地客人,对蜡染的手工与非手工,工艺的好坏并不具备辨别的能力。这也是导致目前蜡染市场价格混乱的原因之一。

蜡染因为其民间艺术和手工绘制的属性,决定了不同作者的作品可能在细节上千差万别,所以也很难建立起比较规范的评判标准。过去苗族妇女制作蜡染,多在农闲时节,是田间地头的农活和家务活做完之余的一项活动,很难连续而专注地做,因而完成一件作品,通常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制作出来的作品也多留为自用或赠予亲朋好友,技艺的好坏也多是同村妇女们口头比较的结果,不一定非常客观。

到了现在,在很多苗族村子,蜡染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收入的来源。也有妇女停下其他农事活动来专门制作蜡染。所以作品质量的高低,基本上可以与制作人的技艺好坏、其制作的时间成正比。但是,来自不同村子不同派系的蜡染,依然缺乏一种公认的判断标准。

这几年随着旅游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兴旺,加上对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提升,许多贵州地方政府甚至公司都纷纷开始举办一些民间艺人的技艺大赛。一些好的蜡染艺人也借此开始声名远扬。她们的作品在市场上价位就相对较高。但是,也难免出现了一些获奖艺人收集其他人的蜡画作品,以自己名义出售的情况。

其实,如果参照其他一些比较成熟的民间工艺品市场监督机制,对于蜡染产品的质量监督,政府部门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可以出台多项措施,如强制推行蜡染制品的“身份证”,除了作者名称、厂家店家之外,还必须标注产品原料、制作工艺、供应商和质量检验员等一系列商品信息。此外还可以建立消费维权站,对社会做出承诺:消费者购买蜡染可自行送检,如质量和店家标识不符,由政府先行赔付等。这样对虚抬职称、请人代工、混淆市场、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可以起到一定的遏制。

目前丹寨的蜡染市场还处于一种初级的自由竞争的无序状态。企业、作坊自生自灭,没有形成相应的行业规范。蜡染价格和质量参差不齐,没有统一参照规范。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培养、监管和品牌建设,都还处于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情况。很难整合各种政府和民间的力量,让蜡染产业健康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杨丽、杨芳创建的“排倒莫”品牌的知名度还很有限,她们自己也没有能力开展有效的、有计划的促销活动。宁航公司的产品虽然销路逐渐提高,但还无法达到可以成为地方名品代表的高度,以实现更大更高的市场份额。

在目前这个阶段,外来的干预将对丹寨蜡染的将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任其自由发展,还是在初始阶段就引入合理的机制和有效的监管,直接关系到丹寨蜡染未来发展的定位和方向。特别是在初期的市场培养阶段,单靠农户的个体作坊肯定是没有能力有针对性地开辟潜力市场的。怎样整合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和农户的力量,将丹寨蜡染定位在一个比较高的、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是下一步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注: 2003年,我们在丹寨县排莫村做田野,进入“蓝花”的生活世界。)

(注: “搁浅在时光村落里的‘蓝花’”慈善义卖活动上,她们在贵阳民族民俗博物馆现场画花。)

蓝花叙事:丹寨蜡染从村落走向世界的探索: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