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文化解读:“哥涡”是个神秘的大圈圈
所属图书:《蓝花叙事:丹寨蜡染从村落走向世界的探索:上册》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字

文化解读:“哥涡”是个神秘的大圈圈

Cultural Analysis:“Ge Wo”ls a Mysterious Big Circle

(注: “蓝花”童装。)

丹寨蜡染独成一体,历史悠远。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关于谢元深的记载中说:“唐贞观三年,东蛮谢元深入朝……中书侍郎颜师古奏言,昔周武王治致太平,远国归款,周史集其事为王会篇,今圣德所及,万国来朝,卉服鸟章俱集蛮邸,实可图写贻于后,以彰怀远之德。上从之,乃命阎立德等图画之。”谢元深披肩上的“卉服鸟章”即是蜡染和刺绣纹样。由于直到宋代的文献里才有明确的“蜡染”的说法,后人才知道谢元深披肩上的图案实为蜡染。谢元深可能是当时统领丹寨等地域的酋长。据《丹寨县地名志》载:“唐贞观三年(629年),以东蛮首领谢元深地置应州”。谢元深带领的那支穿着蜡染刺绣服饰(卉服鸟章)的苗族队伍中,丹寨这支苗族的先民可能在内。

本书口述历史关注的丹寨蜡染主要分布在丹寨县东南面。以扬武乡的排莫村、排倒村,排调镇的远景村为中心,加上高寨水族村,整个蜡染区域约50多平方公里,20多个自然村寨,一万多人口。画蜡者以白领苗妇女为主,少数水族妇女也画蜡。她们喜欢画以自然纹为主的大花,以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作图案,随心所欲而画,活泼流畅、生动、夸张。作品均画在女性服装、床单、背面、包袱布、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上。所画图案类似,但画处和功能严格区分,比如日常生活用品上多以自然界中的各种花、鸟、石榴等为主,而床单、被套上以梨花纹为主。

梨花纹是最具丹寨地方特色的纹样,全世界也只有丹寨苗族这么丰富多彩的梨花纹。相传苗族的先祖在迁徙途中,曾经到过一处叫梨花坳的地方,正逢梨花盛开。在长期迁徙中的先祖耗尽精力,差一点就被奔波不定的生活拖垮,但忽然见满山遍野生气勃勃盛开的梨花,感到世界是如此美丽,又增强了生活的信心,也因此,梨花留给苗族深深的美感。还有一说梨花纹是苗娃的吉祥图案,小孩穿梨花纹的蜡染衣装,就可平安健康地成长。

铜鼓纹样通常用于老人过世后盖在遗体上的寿被,丹寨常用配有铜鼓“鼓耳”纹样的蜡染。重大仪式上用的物件上多绘以漩涡纹,当地人称为“窝妥”或“哥涡”,在肩、背和衣袖上以彩色蜡染作花,环状螺旋纹染以深蓝色,外涂染黄色组线,其中再加描朱砂细线。“哥涡”图是一种几何螺旋纹,最具代表性,必须按流传下来的传统图案制作,传说是祖宗们传下来,固定在女性盛装上的肩背、衣袖处,不能更改。

一些人把漩涡纹解释为苗族象征团结和吉祥的传统纹样,以主位的文化姿态进入,容易偏解为文化主流普遍认同的圆满、兴旺吉利。我们认为以文化持有者的自觉表述,可能为多元文化解释参照,从这个角度出发,“哥涡”的蕴意具备更广博精深的民族独特叙事。丹寨白领苗制作蜡染,往往说不出蜡染纹样的含义,但并不代表“哥涡”没有含义。以蝴蝶而言,在《苗族古歌》里:“树干生妹榜,树心生妹留,这个妹榜留,古时老妈妈。”妹,苗语指母亲,榜留,苗语中指的是蝴蝶。苗族人把蝴蝶看成是自己古老时候的妈妈。苗歌中叙述了成亲、生产都和“水涡涡”有关:“妈妈妹榜留,心爱小水泡,会说也会唱,长得又漂亮,同他去游方,和他配成双。榜留和水泡,游方在哪里?成双在哪堂?榜留和水泡,游方急水滩,成双漩水潭。”在《蜡染》一书里,解释为这里的漩水潭是“榜留”,“水泡”是成亲的地方,与“成双十二夜,怀十二个蛋,生十二个宝”的地方,也就是苗族传说中祖先传宗接代的地方,我们在丹寨白领苗的盛装上看到的那个大圈圈,是不是漩水潭的标志呢?还有《铸日造月》歌里这样唱到:“以前造日月,没样子摹仿,宝公和雄公,且公和当公,出门找模样,来到大河旁,踏翻大石块,滚进深水潭;一轮圆水圈,荡漾水中央。他们四个公,见了喜洋洋;那个大水圈,又圆又好看。我们照水面,铸造金太阳;我们照水面,铸造银月亮。”这个大圈圈,又和“哥涡”有什么联系?类似“哥涡”的纹样在贵州苗族各支系的图案中均有发现,似乎与苗族祖先灵魂生活的空间及民族久远的生活记忆相联系。如果抛开物像本身,走出纯粹叙事的范畴,也许类似图像传达的不仅是一个“必须要用的图案”,可能与精神世界、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及苗族源起的生命哲学世界相关。我们一直认为,贵州蜡染的独特民族叙事和文化解释依然不足,或者还留有空白,关于“哥涡”的解释同样期待更多的研究和解读。

(注: 丹寨老苗衣上绘有精致的蜡染图形。)

尽管在市场经济激励下,传统山寨的许多人已经走出大山,走进城市,穿上汉装进工厂打工了。难得一遇的是,我们在多次走访丹寨蜡染点时惊喜地发现,丹寨蜡染区的家庭,几乎都有妇女能画蜡,且她们制作的物件依然被广泛运用在日常生活、婚丧嫁娶、重大节日的仪式里。妇女们也还在怀着真实的感情为儿女做蜡染盛装,真实语境下的蜡染行为、叙事、表达和感情还流淌在这一族群的活态生活里,联结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活情境。丹寨蜡染的原语叙事还相对完好地留存和延续。尽管排倒、排莫、远景等村的蜡染,在政府引导的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带动下,在更多的外部空间交流,市场机会增加,此外,加之本地蜡染工业、地方蜡染协会的驱动下,一些妇女走进更大的外部空间,展示、表演、出售自己的蜡染技艺的市场化程度高些。(高寨地处偏远,蜡染市场化程度相对低些)但各地都没有在快速工业化的驱动下失去蜡染文化的圆心。最令项目小组感动的一幕是,在采集一位百岁老太婆的背扇旧作时所发生的事,老太婆在面对其曾孙将她年轻时一件背扇出售后,竟三番五次冲上来要取回那件背扇。最终,曾孙拿回背扇,让她在其背扇下边缘剪了一小块布留存才不舍离去。这块看似简单的蜡染背扇正是这位百岁老人视为生命的珍贵物品,形影不离跟随了老人几十年的光阴,对老人有独特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如今离她而去了,难舍难离的悲怆心情很容易想象。

曾经,从自我认同的文化中心,快步地走向强势文化一方,走向他文化的中心,意味着丹寨蜡染主动选择把自己“边缘化”。历史在一百年内给“土著文化”开了一个玩笑。一百多年前,以“汉化”为中心的“中央”汉文化认同成为“土著民族”的推崇取向或风尚,从边缘走向中央的历史潮流好若一个石头抛进水里,荡起涟漪一波一波向四面辐射。这种从自我文化中心逐渐走向边缘的历程正是把自己社会角色逐渐主流化,而被文化身份角色逐渐边缘化的选择。时下,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的文化保护、传承、自觉的运动呼吁“土著”文化发展,仿佛是一个螺旋形上升的梯子,不停旋转,不停地从边缘走向中央,这是文化身份走向中心的历程。作为仅存的可贵“资源”,当考虑永续利用,为本土可持续发展找到合适的路径。贵州当以“多彩贵州”文化运动为载体,在历史的宏大叙事里,使传统回归和重拾。丹寨蜡染的时代价值在于它在以主流汉文化推动的“土著浪潮”中,顺然走向一种自然的过渡,尽可能多地继承传统,切合实际地和现代相连。

(注: 老人们还在画“哥涡”图。)

(注: “哥涡”图语。)

(注: “哥涡”图语。)

(注: “哥涡”图语。)

(注: “哥涡”图语。)

(注: “哥涡”图语。)

(注: “哥涡”图语。)

(注: 杨芳改良的蜡染图案里,“哥涡”居中,意指万物和谐共生。)

(注: “哥涡”图语。)

(注: “哥涡”图语。)

(注: 老苗装上的“哥涡”有丰富的细节。)

蓝花叙事:丹寨蜡染从村落走向世界的探索: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