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现代化转型
所属图书:《蓝花叙事:丹寨蜡染从村落走向世界的探索:上册》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字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现代化转型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faces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注: 传统蜡染画法,在一块自己织的布上打磨,用铅笔勾画,再用蜡刀,画细节。)

显而易见,各种“文化节”活动上,“民族元素”的现代化展示是一个核心。民族文化发展的话语进入到贵州地方政府的主流,甚至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活细流。尽管这种参与是以民族文化为牌,招商和旅游宣传为质,确实最大化地推动了本地族群文化参与到经济发展的表演场,多种文化在碰撞中交融。圆,代表着团结,“哥涡”这个圈,再次见证了现代发展中民族文化和政府叙事的凝聚力,也是贵州各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团结奋进的一个微点。从“外围”进入当地文化节的民族照相馆,在各地举办的文化节日上寻找生计可能,以“民族元素”进入,无意间参与了地方政府的集体叙事。而以“民族服饰”照相吸引当地群众,可见文化认同度正在提升,民族文化本土化探索变得非常有价值。无疑,政府办节衍生出民族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互动交融的一种新形态,让当地民族群众获取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当地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民族文化节日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达成了文化认同、自觉,成为参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文化、政治符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受到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就丹寨蜡染来讲,它所体现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在逐渐弱化,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和艺术形态在逐渐消失。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成为当前一项迫切的任务。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人类精神变得更加丰富,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精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自然界一样是必不可少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当今和未来人类的利益而予以承认和肯定。”

对于丹寨蜡染的再发现及进入市场的推动,必将激发丹寨苗族妇女对民族服饰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加传承和发展蜡染手工艺的积极性。应当制定全面的保护和发展计划,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资金,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多的国内和国际交流。研究部门和学者需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美学等多学科深层次的研究,撰写更多的论文,出版更多的专门著作,召开学术研讨会,举办展览,可以在苗族聚居区甚而在国际层面提升丹寨蜡染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知。文化互动必将促进人们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将促进和平和友谊,也将促进交流和对话。

泰国政府实行“一村一品”发展政策。手工艺品加工人员参与的广泛度、分工的精细度和产品的多元程度,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近20多年的旅游发展中,泰国的“一村一品”已经非常成熟,很多家庭依靠家庭手工作坊自给自足,以手工艺品为生计。如培山村的旅游业以当地社区村民为主导,店主多是当地村民,使得旅游的收益最大地惠及了村民。村民在村里设立的博物馆,集纳了民族服饰、生活用品,展示了百年民族村寨古老的视像,并向游客展示了现代化语境下的村落文化变迁和现代文化发展比较。这种以社区为参与主体的模式以社区的文化价值为核心,极大地激励了当地文化形态的自然沿袭和保存,激发了村民文化的自觉,在现代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之间达到了很好的协调。从培山村旅游发展的样式,我们看到一个发展现代民族旅游的好案例。这说明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保护好传统文化,只要达到充分的协调,就能造福一方百姓。

贵州推出的“一村一品”主要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在很多村寨已经形成效应。也有少数的村寨发展成旅游产品“一村一品”的集散地,如丹寨的卡拉鸟笼村、石桥古法造纸村等。贵州民族手工业品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参与的广泛度、从业人员分工、产品多元化、精细度和附加值、市场推广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向泰国学习之处。其中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贵州民族手工艺发展存在断层,由于缺乏市场的激励机制,很多人家下一代人都不再认同民族文化,也就不再选择从事手工业制作,民族手工业难以为继,这对于贵州蓄势待发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带动的贵州文化旅游风生水起,以西江为首的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态势良好。然而,西江在发展过程中,以外来商业公司为主导的开发模式,逐渐走向单一商业化的道路,重商业发展轻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不利于村寨可持续发展。所以,西江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现代发展过程中村寨与现代经济发展的协调还需要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雷山县控拜村妇女传统手工艺,曾经是穿在身上的生活形态和艺术样本,今天已经在现代化里转变了自己的容颜,变成旅游产品。尽管大众旅游似乎已经发展到和传统文化决裂的状态,传统村寨还是简单地渴望游客能给乡村家庭带来一些现金收益。我们认为,以手工技艺为载体的民族文化形态,源于对自然的向往和表达,是生活里写成的苗族妇女手上的技艺和诗行,是可以找到与时代结合的发展方向的。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传统村落,男子往往不再坚持生活形态上的文化传习,而多是重于宗教仪式,在实践追忆远古先祖的生活记忆,而女子则还在坚持传习手工技艺,其中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源于她们对固有生活方式的追忆之情以及旅游带动的市场激励。

不能忽略的是,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在乡村已遇到危机,在市场里没有得到公正对待。以市场为导向的贵州传统技艺,大多粗制滥造。一些少数民族妇女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感情做的传统手工艺品在市场上被廉价出售,更何况绝大多数旅游市场中只需要短期投入的初级产品。由于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过程费时费力,商品产量低,无法与市场上的现代工艺产品竞争,而往往被现代商品所湮没。多数手工艺产品是从乡村手工艺人手中廉价收购,高价卖出,而市场上售卖的商品,甚至没有一件产品上标有传统手工艺品的故事和制作者的名字。传统手工艺品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缺乏知名品牌,生产工艺落后,与现代工艺品竞争力低,市场难以开拓,导致从事传统手工艺品生产的少数民族妇女收入低,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妇女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尊重民族自身的文化发展轨迹和自身的选择,让文化主人自己去不断发展,寻找到原生态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有人做大量的工作。我们认为,开启贵州少数民族妇女传统手工艺研究和发展的新视野,需要找到手工艺传习、发展和生计的必然关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构建少数民族文化反思能力,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正确面对市场,以传统文化的搜集、研究和进入市场的能力推动为主导,让民族手工艺在更大世界找到认同,为切实提升少数民族妇女生计水平作贡献。

文化只有在活态的生活中,在真实的生活溪流中流淌,才能找到生命价值能量。有些与生计结合的传统手工艺发展项目,较多注重蜡染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真实语境下的传习、研究和本土文化生活价值的构建,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妇女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问题,回到生活世界的文化形态,不能具备足够能量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亦然。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很多少数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建筑、服饰、手工艺产品等物质形态的东西正在消失,而饱含着民族宗教性和仪式性的文化符号还在乡村内部坚强地传习。贵州省各地苗族妇女的蜡染技艺和服饰保存完好,和经济发展有关,也体现了该地区民族文化保存的完好性。另有一种解释是,可能蜡染技艺承载的仪式性文化,让其在面对现代工业文明时,果断地作出内部文化认同选择,走向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化适应历程。

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与现代化冲突、调适的问题。“现代化适应”已经成为人类学界的一个主要话题,如何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很多人思考的问题。

对丹寨蜡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建立本土村民积极参与的有效机制,让群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增进民族同胞对民族文化的参与度和认同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需要让文化发挥其经济作用,突出其产业化价值,民众的文化与产品进入市场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成正比,以此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因此,保护的同时,政府要积极引导文化产品进入市场的有效方式。

应该承认,贵州省目前以市场为导向的民族文化开发还存在很多问题。在边远的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专业人才缺乏,在文化发展方面投入的资金有限。加之,贵州省民族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程度很低,面对低端市场,很多珍贵的文化产品还在当成“菜”卖。文化产业化的不良运作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起副作用,一方面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个难题,另—方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难以为继。

在民族文化产业化进程中,必须深入挖掘贵州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民族文化,不要轻易为迎合市场而放弃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只要我们尊重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开发和保护并不是矛盾的,相反,可以给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2011年出台的《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从全球化的视野,着重梳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可能和创新思维,从可持续可操作的战略高度,定位我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确定“十二五”期间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界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是迄今为止国家从政策层面上对文化产业的最高定位。如果说贵州文化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多元文化前所未有的彰显,重塑了贵州文化的自信,那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未来的五年里,贵州人能走向真正的文化自觉,具备精神动力,助推贵州文化事业实现真正大繁荣、大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的贵州文化发展,同样面临历史挑战。

显然,目前的贵州文化产业发展还只是注重民族歌舞及影视的重点开发,对历史文化和典型性民族叙事的文化解释还关注不够,很多特征性地域文化定位还尤显苍白,亟待各级政府对本土文化的深入认识和认同,以引导全社会对于文化资源的认同和合理利用。

在对民族文化尊重的前提下,重视民族文化的解释和叙事,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对于社会公众提升民族文化的认知有极大的好处。

当然,并非所有文化都能简单地通过旅游推介来实现传承与发扬,我们需要提倡多元的发展路径,针对不同的文化样式,制定不同的策略和发展目标。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应政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实施特殊扶持项目,深入研究并发掘民族手工艺走向市场的有效路径。

以市场为导向的贵州文化发展,还面临历史挑战。对历史文化和典型性民族叙事的文化解释尚需进一步关注,以引导民间对于文化资源的认识和合理利用。

我们看到,过度的市场化会导致文化遗产的快速消失,这已经成为共识,短期政绩考核观下的“文化打造”很难看到文化可持续发展。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文化产业走向大众观光的旅游业,模仿性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对贵州独特语境和文化生态的破坏,也不容忽视。市场的目标最终还是在人,经营市场不是目标而是一个手段,而且不是唯一的手段。

(注: 2003年,丹寨县排莫村一户苗族妇女家,我们面对的真实语境。)

蓝花叙事:丹寨蜡染从村落走向世界的探索: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