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识别贵州文化“差序格局”中的民族文化价值
所属图书:《蓝花叙事:丹寨蜡染从村落走向世界的探索:上册》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字

识别贵州文化“差序格局”中的民族文化价值

Identify Guizhou Culture“Differential Mode of the Association”of the National Culture Value

早在距今8000到10000年前,贵州这片土地已有人烟,人类早期文明已具雏形。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人们逐渐在水美草丰的河谷地带营建家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相对独立的村落开始建构起古老的村落文化,而且内部文化叙事开始代代相传。明代以前,以本土族群为主的文化格局并没有被打破,直到大批从湖广、四川及中原等地的移民大量进入贵州,开始在交通要道和城镇建构起非土著文化格局。本地族群开始向山区迁徙,并越来越走向远离交通要道的偏远山区,开始了相对封闭、独立的生活样式。由此,一种像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的族群文化得以显现,在历史的长河里,慢慢形成多元共生的族群,并延续到当下,形成贵州以汉文化与其他族群文化互为补充、相伴共生的文化形态。

这种“差序格局”很有意思,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形态,直到近年,村落内部犹保存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符号,民族手工技艺还在民间活态传习。村民们在现代性发展语境之间,传承着古老的手工技艺,影响着他们的品格和对外的交往方式,定格村落内部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走向,甚而面向世界的表达。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贵州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分布格局,全省各种民族文化形态相对独立地集中在一定区域环境内,形成独特的文化板块和文化生态区,可大致分为:黔东南苗侗区、黔西南和黔南布依族文化生态区、安顺与黔西南夜郎文化区、遵义巴蜀文化区、毕节乌蒙高原文化区、六盘水凉都文化区、铜仁梵净山文化区等。黔东南、遵义等文化区已经形成成熟的文化发展模式,但是面对现代性语境,其文化既有所取舍和保存,也有面对自身发展的局限和困惑。其他的文化区虽已有主导性定位,但仍以政府“文化塔台、经济唱戏”的初级功利性发展理念为主界定“文化”的功能,而多未能站在文化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沿视野下引领文化发展思潮。

(注: 村落是“蓝花”传习的文化空间。)

(注: 丹寨锦鸡苗。)

(注: 2003年,我们作为丹寨县麻鸟村的第二批“省城人”到村里调查。姑娘们跳着舞走好远送我们到村头。)

(注: 麻鸟村苗族服饰。)

以农耕文明为中心的文化形态,拓展了贵州文化的精神。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像一个个美丽的玉片,散落在贵州千万个村落里。探察隐藏于其后的文化精髓和隐秘,关注其对于山地各族群的思维、情感、信仰、精神、意志,以及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功能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的贵州文化上升为符号和仪式的哲学叙事,可以从文化创造者和持有者的精神内部窥探她的世界,使其更具备人类文化的视野。德国文化哲学创始人卡西尔曾说,这是“人类意义世界之一部分”。

贵州文化形态在村庄里诗性、散漫、野性地存在,不经意就进入了当下的生活,影响着贵州人生活的态度和看世界的角度。从多年来对贵州文化的研究和表达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当下,整个贵州的发展动力都源于这些深深根植于贵州乡土大地、农耕文明图景里已发现的文化符号和待搜集整理的文化新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贵州山地居民留下众多独具民族特色的村落文化景观,寨子成千上万,已有600年历史的自然文化村落就达1800多个。贵州所特有的山地村落文化,是高度的农业文明精耕细作下的智慧。贵州山民对山川、河流的利用,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形成了美丽的风景。这是对自然的敬畏和适应,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是一种真实的生活图卷,同时也是对文明的价值的印证,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贵州文化形态正在经历着宏大历史叙事的流变。她从山地文明的深处慢慢地走出,带着敞亮的胸襟试图在现代性语境里表达城市和乡土,古老和现代,传统和时尚,内部和外部的互动。带着山的灵性、抗争、韧性和简单,带着探知外部世界的好奇,努力想让外部世界知道。在贵州山峦的霭光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落后”的农耕文明、GDP数字和多彩歌舞,而是一种无言的深度快乐和幸福。这是现代性语境下城市生活正在大面积缺失的精神领地。乡土贵州的生活价值对世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山地成就了贵州文化的张力和个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的视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作为精神资源,对贵州发展具有精神动力的作用,弥补了贵州物质发展要素不足的短板。贵州一些人均资源占有量在全国居后,客观说,贵州存在许多还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如石漠化地区),发展积累不够,GDP一直挂末。贵州精神里充满着“抗争”的精神和“战天斗地”的革命主义情怀,这是一种文化的力量,修补了贵州先天发展不足的短板。贵州人追问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已经成为一段历史时期无法磨灭的历史文化记忆。这种追问当从自发提升到一种自觉,上升到理性的超越。

(注: 丹寨排倒莫苗族银饰模子。)

(注: 项目田野中,有时候能见到落日。)

(注: 苗族妇女头上的银花朵)

贵州文化正是长在大山之间,祖先留下的记忆以及发生在当下的一个个活生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事件的综合反映。环境生态成就文化之形态,人缔造文化,文化影响人。当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候,“追忆”成为经济先进发达地区的诉求,成为贵州这样的工业经济“后进”地区的发展资本。“贵州生活价值对于世界的参考价值”,这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发现了自己。当有的人亦步亦趋不敢认定自我的价值,想着追寻西方式“美妙”生活方式之际,无数外来者已经来到这片土地上寻根,企图找回曾经的生活记忆。失去小农经济的美国大地,想看到一块泥巴的稻田和农耕场景已是难事。因此,他们花上万元买机票全世界游走,去追寻异地那些令人着迷的乡土记忆和生活方式。当欧美人、日本人全世界乱跑,寻找他们遗落的世界时,我们尚存的一些村落文化形态足以成为他们珍惜的另类生活体验。

一旦贵州把自己推向世人生活记忆的前沿,对乡土文化的挑战将是巨大的。这是一个奇怪的悖论,当我们越来越多地让外界感受这片神奇的土地时,她在越来越多地失去她的差异性。失去了,又有谁来重新打量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对贵州人来说,如何妥善处理现代化冲击与传统继承之间的关系,关系切身的现实发展问题。

深刻领悟贵州文化的内核,才能认识到2010年花旗贵州丹寨手工业发展项目对丹寨蜡染的关注。是世界对贵州文化的一次寻找,也是以一种行动项目的方式,在充分的文化互动里实现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理解,在一次从村落内部到外部的文化交流中,以本土文化为基点阔步走向市场,建构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实验。

蓝花叙事:丹寨蜡染从村落走向世界的探索: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