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为何选择丹寨蜡染?
所属图书:《蓝花叙事:丹寨蜡染从村落走向世界的探索:上册》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字

为何选择丹寨蜡染?

Why Chosed the Danzhai Batik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缬一起被称中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贵州蜡染,亦被称作“贵州蜡花”,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它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心灵手巧的苗族妇女们用铜片做的蜡刀蘸上熔化的蜡液,在自己织的白土布上别出心裁地绘出花纹图案,再浸入蓝靛染缸里浸染,经过煮沸脱蜡、漂洗后,一幅蓝底白花图案的蜡染布便制作完成。蜡染工艺品的魅力除了图案精美外,还在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得到变化多端的色纹,俗称“冰纹”。“冰纹”的出现,自然随机而不可重复,同一图案设计,做成蜡染后亦会得到不同的“冰纹”效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幅手工蜡染,都是一幅独特的艺术作品。

丹寨县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南部,是贵州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里物产丰富、民族风情浓郁,仅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30项。其中,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2项。“苗族蜡染”、“苗族锦鸡舞”、“古法造纸”等7个项目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走在丹寨县城的大街上,随处可见身着民族服饰的苗家妇女,耳旁时常掠过莺莺苗语,随时让人感受到这里浓浓的民族风情。

丹寨蜡染的纹样朴实生动,多变化,主要取材于自然界的花、鸟、虫、鱼等物,最常见的有蝴蝶纹、漩涡纹、蜈蚣纹、鱼鸟纹、龙纹、梨花纹等等。但丹寨蜡染的图案却不是对自然物的简单模仿和写实摹拟,而是通过对它们的观察、体验、提炼、抽象化后融入丰富的想象创作出来的,所以图案中常见夸张、变形、奇妙组合等艺术手法。如将锦鸡的尾巴画成一束蓓蕾,将公鸡冠画成一朵花一株石榴或一只桃子,将鸟的身躯画成鱼的身躯,将鸟的翅膀画成蝴蝶的翅膀等等。此外,还有许多式样的几何形纹的组合。几何纹与花鸟虫鱼图案经常以对称的方式,构成丹寨蜡染均衡整齐的构图,加上白蓝两种单纯简洁的色调,极具特色和感染力,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

丹寨一带苗族的蜡染用途广泛,除用于传统式样的上衣、长裙、围腰、背包、背孩子的背带等,还广泛用于面积较大的床单、门帘、包片上。在丹寨,特别是在乡下的村落里,中老年妇女们穿着蜡染布做成的衣服随处可见。苗族家庭里也处处可见蜡染的背包和床单等。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蜡染依然是苗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但是,和其他许许多多的中国农村社区一样,随着时代变迁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丹寨当地苗族的着装及生活方式也正逐渐发生着改变。在每个村寨,外来文化伴随着大众传媒和铺天盖地的工业化产品一齐冲击着古老的生活方式:男人与孩子们都基本不再穿着传统蜡染的服饰;墙上贴的都是孩子们崇拜的影视、运动明星;妇女们私下讨论较多的,不再是谁的蜡染技艺高超,而是邻居外出打工带回的大笔收入和城市人穿的漂亮好看的衣服……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蜡染的地位正日渐低落,悄悄从苗家日常生活中淡出。

而同时,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和农村社区的不断对外开放,过去仅被视为自家日常生活用品的丹寨蜡染,正逐渐商业化和商品化,作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民间工艺,越来越多的蜡染制品正从丹寨的村落中走出来,走向城市和市场。而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外地人也开始逐步认识并开始喜爱这种古老的艺术。

(注: 丹寨县扬武蜡染农民合作社会员王锐眼里的世界,如此专注。)

(注: 手上记忆。)

(注: 服饰上的“哥涡”。)

一方面,蜡染艺术正逐渐被更多人所认识,然而另一方面,伴随着蜡染的商品化,产品的单一化、庸俗化、劣质化的问题也日渐严重。在贵州,伴随近些年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另一种现象:为了满足旅游商品市场的需求和追求短期经济收益,一批以机器印染为主的蜡染厂快速上马。一方面,这些蜡染厂往往忽略生产带来的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和投入来进行蜡染题材的深入研发,导致粗劣的蜡染工业制品在贵州乃至全国的市场大量涌现。例如,以安顺地区为代表的机器印染花布在过去十年中空前发展,充斥了贵州的旅游产品市场。相比之下,工艺繁复的传统手工蜡染,由于成本高、费时多,难以体现和实现其自身价值,其市场份额乃至传承都面临巨大挑战。

贵阳一些旅游景区的旅游纪念品商店里,还在出售一些从民间收集来的老的手绘蜡染衣片,价格不菲。虽然也有一定市场,但毕竟是建立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之上。因为丹寨蜡染属于纯手工制作,画蜡耗时长、工艺复杂、人力成本高,经济效益差,许多年轻一代并不愿意学习和从事画蜡。和上一代人相比,他们在择业范围、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着改变,这也导致了丹寨地区制作蜡染的手工艺人正逐日减少,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蜡染艺人不断老龄化,年轻人中愿意花费大量时间辛勤绘制蜡染花布的则更是寥寥无几。结果是掌握画蜡技能的民间艺人逐渐减少,许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古老蜡染图案逐渐失传。虽然丹寨很多家庭还保留着画蜡的传统,但多是中老年妇女从事画蜡,而且多停留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手工作坊的阶段,动力不足,随意性强。可以说,在外来资本引导下的无序竞争和缺少规范市场的背景下,丹寨蜡染这朵贵州苗族传统手工艺中的奇葩,正遭遇现代工业化产品冲击,逐步丧失往日的风采,面临着生存与发展危机、濒临消失的困境。

我们在丹寨走访了一些还在画蜡的家庭和妇女,除少数几户有外出销售蜡染经验的家庭外,妇女们普遍反映蜡染只是她们农闲时随便做做的家庭手工,一来满足家庭自用,二来略微补贴一点家用。由于丹寨边远的地理位置,这里的社区长期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边缘,很多苗族妇女还不会讲汉语,缺乏和外来人交流的能力,所以只能依靠当地一些更有生意头脑的中间人来寨子里收购后带出去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这些中间人收购的价格都不高,所以妇女们画蜡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从宏观角度来看,丹寨整个民间蜡染还缺乏产业个性化和规模化的运作,更缺少长远的管理与保护规划,行业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地方政府虽然认识到蜡染的价值,但也缺少发展和保护的合适途径和机制。

此外,丹寨蜡染产品虽然以古拙质朴为其特点,但在总体上还存在面貌较陈旧和创新不够的问题。现在流通在市场上的大多数丹寨蜡染产品,只是早前传统风格蜡染纹饰和图案的延用和重复,但其蜡绘笔触和细节却无法与传统服饰的精致细腻相媲美。目前,产品虽然也受到了一些外国游客或小众消费者的喜好,但来到贵州的大部分游客对丹寨蜡染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好奇的程度,对其工艺特色、流程、艺术价值等都缺少真正的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丹寨蜡染普遍欠缺一定的时尚创意,也不符合年轻一代的审美品位。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根据花旗项目前期所做的调查,丹寨擅长绘制蜡染的村寨有30到40多个,具备从事蜡染制作能力的能工巧匠有超过2000余人;有大小私人蜡染手工艺作坊数百个。由此可看出在丹寨从事蜡染的人力资源基础很好,作为当地传统手工艺产业还是存在一定发展潜力的。

从丹寨蜡染的现状和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听任自由发展、顺其自然显然不是一种最好的出路,迟早会面临被吞噬和消亡的危机。而帮助当地实现更加主动的现代化适应才是民间工艺保护和传承的正道。从更深远的层面上看,对长期生活在经济、社会边缘的这些少数民族弱势群体而言,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下,他们的传统文化所面临的风险无疑是巨大而持续的。一旦传统文化发生改变,传统手工艺所依托的文化土壤也会逐渐瓦解消失,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创作的空洞化。在丹寨,虽然生活方式和画蜡还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一定的传统状态,但这样的状态可以持续多久还很难说。所以,传统蜡染技艺必须要进行真正的、系统的保护与合理开发。不是简单的保留原始形态,而是从现存珍贵的传统蜡染资源中汲取其古老文化精华,利用传统工艺的优势,结合时代的需求和可能性,重新创造出符合当下的蜡染艺术,这才是真正的传承与发展之道。

丹寨蜡染不仅只是一个个案。探索丹寨蜡染的传承和发展途径,可以观察和总结类似蜡染这样具有强大内在生命力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求存图变、回应时代冲击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研究丹寨蜡染,可以了解在多元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下,原来植根于本土文化沃土的传统蜡染艺术,如何探索出现代的表现形式,从传统中开出现代新义,从而彰显其独有的文化特色,为当代人生活所用,开辟出一条从内在的中国传统艺术走向现代性的可行之路。这也是花旗项目选择丹寨的意义所在。

蓝花叙事:丹寨蜡染从村落走向世界的探索: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