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以押调为主的叙事格律
所属图书:《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研究》 出版日期:2016-12-01文章字数:字

第二节 以押调为主的叙事格律

学术界普遍认为,只要是诗歌,无论是民间口传的,还是作家创作的,都有一定的格律或韵律,可以说这是诗歌的基本特点。不同民族甚至同一民族的诗歌,格律或韵律也不一定千篇一律。民间诗歌格律或韵律的总体特点是:“比较丰富,形式多样;比较灵活,富于变化,但在变化中有规律,在整齐中有一定的自由,它是一种自然音韵,其格律往往是不自觉的。” [1] 民间诗律的形式多样,押调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它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诗歌中广泛存在,如僳僳族民歌每句句尾声调相同,多用常见的高平调┦44。苦聪民歌字数、句数均自由,每句皆押低平调。拉祜族民歌句尾皆押调。德昂族民歌也有不押韵而押调的,四句体一般第一、二、四句末押调,六句体、八句体则为一、三、四、六、八句押调。 [2]

关于黔东方言苗族民歌的格律,学术界的看法不尽相同,李炳泽认为有两种:押调和对仗。 [3] 王冶新认为有押韵、押调和谐声。 [4] 燕宝认为是谐声和押调。 [5] 其实,无论是一般的苗歌还是苗族古歌,最重要的格律形式就是押调。即如潘定智所言:“声调和谐是黔东南苗族民歌格律的最大特点。” [6]

一、古歌押调的基本规律

通常情况下,押调是“在各句的同一部位声调相同。” [7] 但是,按这种严格要求,在短歌中可以实现,在长篇诗歌中却十分困难,所以有专家补充认为,“如果不能做到句句押调,至少是句尾最后一个音节的声调相同”。 [8] 也就是说,最基本的要求是,最后一个音调必须相同(或相近)。

黔东方言苗语共有8个调,1至8调的声调符号分别为:b、x、d、1、t、s、k、f。苗语称押调为“dongx yox”,dongx意为整齐;yox,意为调(韵)。而把押调不齐、拗口而不好演唱称为“ghod dlied”。从这两个专用名词的存在,可以判定苗族民间对押调的认知度和押调在苗族歌谣中的重要性。

苗族古歌中没有也不可能达到严格的“各句的同一部位声调相同”的句句押调,也不可能有从头到尾每句尾词都押一个调。但是部分段落的句句押调是存在的。例如,

Ib hxid jas Fux Fangb,

一块变成了福方,

Ob hxid jas Bux Pab,

二块变成了布巴,

Bib hxid jas Yux Xenb,

三块变成了友星,

Dlob hxid jas Niux Dliangb,

四块变成了妞香,

Zab hxid jas Hox Lib.

五块变成了伙里。 [9]

以上五句押的调是:b、d、S、X、b。也许有人可以认为这只是重复,但是我们发现每句最后都是神人的名字,这在一般的重复句式中很难见到,因此当作为“句句押调”来看待。又如,

Bangx bongf bangx jef pud,

花看见了花才开,

Niangx bongf niangx jef diangd,

春看见了春才到,

Niongx bongf niongx jef ghad.

野鸡见了才开叫。

Bangx pud ghab jil det,

花儿开在树枝上,

Niangx diangd ghab wul lit,

春天来到河湾湾,

Niangx ghaid ob lol leit,

正二三月春到了,

Niongx ghad ghab bil pangt.

满山遍野野鸡叫。 [10]

前三句押的调为:X、f、x、f、d。后四句押的调为:x、d、b、l、t。但是整段7句的首字和尾字分别都为x调和t调。

古歌中句尾押调是最基本要求,也是最一般的规律,本书所涉及引文随处可见,恕不再举。

笔者通过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苗族古歌通解》基本样本word文档统计发现,在进入统计的7039行古歌中,苗语的8个调都可以押调,但是,各调出现的频率却不一样,统计结果如下表:

(注: 调符b X d l t S k f押调句346 179 1748 2301 914 1281 151 119调值中平高平高升低平次高平中升高降低降)

从上表可知,在所有声调中,“l”调出现频率最高,达2301句,所占比例是总句数的32.7%。这与李炳泽的统计结果基本一致,他在对燕宝《苗族古歌》全文和其中的《铸日造月》进行统计后发现,“l”调在全歌中占42.10%,在《铸日造月》中占63.73%。 [11] [2]上表还显示,频率其次多的是“d”调,达1748句,占24.8%。最少的两个调“f”和“k”,分别为119句和151句,各占总句数的0.017%和0.021%。按照苗语规律,b、d、t、k调可以出现在所有声母中,而X、l、s、f调则只出现在不吐气的声母里。由此可知,前者在整个苗语词汇中,出现的频率理论上应多出一半左右,就概率而论,它们在诗歌中选择押调的时候,更有广阔的空间,可是以上的统计事实却与之不对应,原因何在?

众所周知,古歌的原始状态不是写在文本上的诗,也不是用于演述的诗,是活形态的“歌”,演唱是它的基本存在方式,那么在押调时除了遵守必要的押调规律外,演唱时不得不考虑人类发音系统规律、音乐规律和词曲结合的规律。正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所言:“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 [12] 古歌在演唱过程中,曲调须要延长,降调比较短促,越延长越低,就越难唱,因此k、f等降调出现频率最低,而x调在台江、剑河等地苗语中是高降调,在凯里、雷山、黄平等地是最高平调,因为起度太高,也不多用;而1、d调是分别是低平和高升调,在演唱中易于延长曲调,因而出现的频率就高。正如潘定智在论述苗族民歌的词曲关系时所说:“每句歌词的声调的趋势决定曲调的基本趋势,也就是说,歌词声调的高低升降变化决定曲调的高低升降变化;反过来,一定的曲调只能配一定的歌词。” [13]

古歌的调与词密不可分,可以说一定的词就代表了一定的调,一定调必须要一定的词来搭配,才能实现旋律美、音乐美,才能达到相应的叙事效果。正如尹虎彬所说:“口头诗歌是诉诸听觉的艺术……歌手会知道,诗行的构筑时刻与声学价值相互关联”。 [14] 段宝林也指出:“民歌在演唱中对音律有相当高的要求,如果拗口难唱,必然流传不开,不成其为民歌。民间韵文一般多是顺口好记的,必须有一定格律。” [15] 从中我们可以领会到,古歌的格律、韵律在实现古歌叙事目的上的重要地位。

二、古歌押调的特殊情况

为了达到良好的演唱效果和叙事目的,在古歌的押调格律中,除了上述普遍规律外,还有以下几种特殊的押调方式。

1.异调相押

古歌中通常同个提问押一个调,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果不能达到这种要求,就会出现异调相押的情况。例如,

Yox baib gangb lil gangs,

笙曲送给蛉蛉螂,

Niangx zab diangd lol sos,

五月运转来到了,

Gangb lil dad dod cob,

蛉蛉螂才拿来吹,

Genx Mal lib Mal lib.

吹得呀咿呀咿叫。 [16]

此段中本来句末一直是s调,后两句却出现了b调,s与b调相押是异调相押的一种情况。因为b调的调值是33,s调的调值是23,两者调值相近,所以唱起来也基本相谐。又如,

Mongl wix laib ongd hsek,

来到一个绿水塘,

Ongd Xangb Liangx ongd vut,

香两这塘可真美,

Dlob gib yaf jil ghot,

四面方正八只角,

Dlob gib dail xid hsait?

四方都是谁砌成?

Ib gib Wangx Wul hsait,

一方是旺巫砌成,

Ob gib Ghed Lul hsait,

二方是顾禄垒成,

Bib gib Xangb Yul hsait,

三方是香尤砌成,

Dlob gib Wangx Nangl hsait,

四方是旺南垒的,

Jef jangx laib ongd hsek,

他们砌成绿水塘,

Ongd Xangb Liangx ongd vut.

香两这塘可真美。 [17]

上段中本来末句是k调,但接着又与t调相押,这是异调相押的另一种情况。因为本歌的搜集地k调的调值为13,t调是24,两者调值相近,所以可以作押调来看待。下面四句也属这种情况:

Vib hsab sul hmid jut,

碎石如同钢锯齿,

Sul ghab linx diel dangt,

胜过客家弯弯镰,

Liangl bib nal dit khuk,

割破妈妈的裙褶,

Liangl pab lob jul cenk,

两只脚板全割烂,

Bongx eb hxangd hxad hxenk.

到处都是血斑斑。 [18]

异调相押的情况要视地区而言,因为不同的地区有时会有语调的差异,那么类似这种特殊的押调也不尽相同,例如,凯里市旁海镇凯棠一带s调与k调可押。

2.颠倒词序

在古歌叙事过程中,有时为了押调的需要,句末一词如果不与前后调相押,就会通过颠倒词序以达到押调的要求,从而实现歌调的和谐。例如,

Lul dot khangd xab xux,

老人穿起御冬寒,

Yil dot khangd hveb baix.

青年穿去把情谈, [19]

Hlieb ghut jus naix nongd,

银锭大如胳膝头,

Hlieb fat laib jenx bod.

比那拳头大几分。 [20]

Lis leit ghab zangx fangd,

金银来到平坝上,

Bes dliek zenf ninx bad.

堆堆如同大雄牯。 [21]

Daib mongl xangf hnangt gos,

孩子出时是傍晚,

Mais mongl xangf bat yis,

妈妈出时喂晚猪,

Bad fal gheib ghat des.

鸡叫爹爹起身赶。 [22]

以上各句中的加粗词,都是因为押调的需要而颠倒了词序。hveb baix(此处指说情话)本为baix hveb;jenx bod和ninx bad平时说bod jenx(拳头)和bad ninx(牯牛);bat yis应为yis bat(喂猪)。李炳泽在论及《苗族古歌》押调时说:“古歌中的词序调整有两种情况,一是口语中的动宾结构,在古歌变化为‘宾动’结构;二是名词/指示词修饰名词的时候,口语中是中心成分在前,而古歌中临时变化中心成分在后。” [23]

3.同词变调

这里讲的所谓同词变调是指句末最后一个词在词性、词义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对原来的声调进行了变化,以实现与上下文的声调相押。例如,

Jongx nongx dab diel xid?

根子吃的什么土?

Jongx nongx dab ghad mad.

根子吃的黑污泥。

Guf nongx eb diel xid?

树梢喝的什么水?

Guf nongx eb hxud hxid.

梢尖喝的毛毛雨。

Jongx nongx dab diel xil?

根子吃的什么泥?

Guf nongx eb diel xil?

梢尖吸的什么液?

Jongx nongx dab ghad wangl,

根子吃的肥塘泥,

Guf nongx eb hxud yel.

梢尖吸的露和雾。 [24]

在古歌流传地剑河县革东一带,上段中的“did xil(什么)”的xil一般是1调,而在台江等地却作“diel xid”,是d调。如果按本歌搜集地语音,当是前段为了押d调,xil变调为xid;如果依台江等地语音,则是为了押1调,xid变调为xil。但是,无论二者哪个是“源”,哪个是“流”,词义、词性都没有变化,只是声调进行了调整。例如,

Nenx nongx jex jil wes,

他们吃的九只奶,

Jex laix jex diel yangs.

九人长相不一样。

Nix nongx jil pit deis?

银子吃的哪边奶?

Jenb nongx jil pit deis?

金子吃的哪边奶?

Seix xob eb wel sos,

有好奶乳流出来,

……

Bad ghet Nos hlieb dliangl,

诺公公气力最大,

Nal wuk Nos hlieb wel,

诺婆婆乳房最丰,

Vut wef gid yangb nangl,

乳汁盖世好又多,

Yis dongt dongs dangx dol,

养育金银铅铁铜, [25]

上段中的wes和wel都是乳房、乳汁之义,本字为wel,如第五句第四字和第七句最后一字。但为了押s调,首句中变成了wes。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倒数第二行第二字,这个词又变成了“f”调呢?我们检索了2000余行以“1”调为句尾为押调的句子,发现一条规律:除了专有名词或第一字也是“1”调和下句变调要押其他调外,没有发现第二字用“1”调的。例如,

Max lol jus max lol,

没有来时难动身,

Lol lol jus deix lol.

开了路就急急赶。 [26]

这里lol lol同词同调与上句末字相同。

Bad Yenx haib bad Mol,

寅祖公和卯祖公,

Bad Xenx haib bad Sail,

辰祖公和巳祖公,

Bad Lil haib bad Nos.

黎祖公和诺祖公。 [27]

这里的第三句第二字与前句末字同调,但此句已变押“s”调。

Lol leit Zangx Ghaib Langl,

来到展陔朗地方,

But dail daib Ghot Dol.

祭祀高陶老祖先。 [28]

以上两句最后各有一个专用名词,是无法改变的。这说明了这种变调是歌唱的需要,使曲调升降曲折起伏而动听。

古歌中其他同词变调的情况比较常见。如还有niangx nongd(如今)变为niangx nongl,gheix xid(什么,谁)与gheix xil的变调,xex yil (年轻)变为xex yib,等等。


[1] 段宝林、过伟编:《民间诗律·前言》,第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2] 段宝林:《论民歌的体式与诗律》,段宝林、过伟编:《民间诗律》,第2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3] 李炳泽:《口传诗歌中的非口语问题——苗族古歌语言研究》,第132页、第134页,民族出版社,2002年。

[4] 王冶新:《苗族民歌声律初探——押韵、押调与谐声》,王冶新、何积全编:《民族民间文学论文集》,第147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

[5] 燕宝:《苗族民间诗律》,段宝林、过伟编:《民间诗律》,第21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6] 潘定智:《谈黔东南苗族民歌格律》,王冶新、何积全编:《民族民间文学论文集》,第64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

[7] 段宝林:《论民歌的体式与诗律》,段宝林、过伟编:《民间诗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8] 李炳泽:《口传诗歌中的非口语问题——苗族古歌语言研究》,第133页,民族出版社,2002年。

[9] 《史诗·序歌》,第80页。

[10] 燕宝:《苗族古歌·打杀蜈蚣》,第642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

[11] 李炳泽:《口传诗歌中的非口语问题——苗族古歌语言研究》,第146页,民族出版社,2002年。

[12] 王气中:《艺概笺注》,第381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13] 潘定智:《谈黔东南苗族民歌格律》,王冶新、何积全编:《民族民间文学论文集》,第167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

[14] 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第10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5] 段宝林:《论民歌的体式与诗律》,段宝林、过伟编:《民间诗律》,第2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16] 《通解·溯河西迁》,第468页。

[17] 《通解·播种植枫》,第320页。

[18] 《史诗·溯河西迁》,第614页。

[19] 《通解·序歌》,第19页。

[20] 《史诗·运金运银》,第158页。

[21] 《通解·运金运银》,第197页。

[22] 《史诗·射日射月》,第306页。

[23] 李炳泽:《口传诗歌中的非口语问题——苗族古歌语言研究》,第146页,民族出版社,2002年。

[24] 《通解·种子之屋》,第248页。

[25] 《史诗·运金运银》,第152~156页。

[26] 《史诗·运金运银》,第478页。

[27] 《史诗·运金运银》,第466页。

[28] 李炳泽:《口传诗歌中的非口语问题——苗族古歌语言研究》,第104页,民族出版社,2002年。

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