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屯堡山歌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1720字

屯堡山歌

山歌在我国,尤其在各少数民族中,是一种极为发达的口头文艺样式。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山歌更是蕴藏丰富,流传广泛。然而鲜见的是,生活在贵州的一个独特的汉族群落——屯堡人也有自己的山歌。目前,在对屯堡人及其文化的研究中,屯堡地戏、屯堡方言等多为学者关注,而屯堡山歌则较少论及。在此,我们就屯堡山歌来做进一步的认识,以促进对屯堡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元洪武。明王朝建国不久,朱元璋在全国推行大规模屯田制。洪武十四年,为稳定明王朝的天下大一统,平定西南边陲动乱,明太祖朱元璋启动了平定西南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即“调北征南”以及之后的“调北填南”。为巩固征南战争胜利果实,二十万将士被留守贵州。留守贵州的二十万将士就一边戍守,一边耕种,战事渐休,时日渐久,将士便安家落户。之后,又有”游宦来黔”与“谪迁”等入黔者。

600多年来,由于这一系列特殊的历史原因,这些入黔者的后裔在黔中安顺至黔南长顺、广顺一带,形成了与周边贵州本土少数民族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区域,即今天的屯堡社区与屯堡人,这被称之为“屯堡文化”,并在近年掀起了研究热。屯堡文化多层次的展示及传承,充分表达着自身的丰富内涵,如它独特的音乐舞蹈、服饰、语言、习俗等。屯堡山歌即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贵州屯堡汉族唱山歌的传统起源,在今天看来仿佛是一个谜。也许,屯堡山歌是屯堡人先民从原住地带来的?或许是屯堡人在600多年的历史中形成的?再一个就是向当地的苗族、彝族、布依族所学来的结果,之后便形成为自己风格的文化现象。无论今后是怎样的研究结果,这深含远古气息的屯堡山歌,的确是在这些屯堡居民中实实在在地流传着。

600多年来,屯堡人与当地苗族、布依族在黔中、黔南相伴为居,彼此在生活方式上、文化习俗等各方面,都在相互借鉴与学习。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布依族都要隆重地庆祝这个传统节日,而屯堡人们亦有像布依族那样过“六月六”的习俗,并且也像布依民族一样在那天必唱山歌;屯堡山歌有“排歌”的歌唱形式,而布依族也有,而且在旋律上也有较多相同之处。由此可见,无论是歌词内容还是山歌调子,无论是唱歌场合与歌唱形式,屯堡山歌都与当地苗族山歌和布依族山歌有着诸多联系。尽管我们不能断言屯堡山歌源于苗族山歌和布依族山歌,但亦不能排除屯堡山歌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苗族山歌和布依族山歌的影响。歌词:

山歌是他们在艰苦繁重的劳作之余,寻开心、逗乐的情绪调节剂。在山坡上砍柴放牛、在田坝里栽秧割草、在崎岖的山道上赶马帮、在茶园采茶、河边洗衣等等,屯堡人都会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屯堡山歌内容丰富,历史故事、风俗习惯、伦理规范、邻里相处、婚姻家庭、衣食住行、油盐柴米、自然景观等都能入歌。其中,吟唱历史故事的一类因其在相对较长的篇幅中叙述历史,而颇引人注目。

如这类屯堡地戏中的历史唱腔。马路屯堡地戏《打南阳》,流传于贵州省长顺县北部地区的马路乡,又叫傩戏、跳神。屯堡地戏原为明朝南征军队中的一种娱乐活动,同时也是屯军人员们以演习武事的一种形式,是当时军队中用来振奋军威、恐吓敌人、保证出师顺利的军中娱乐活动。地戏又与当地的民间祭祀活动结合,并蔓延民间,代代相传,现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是屯堡人文化娱乐的主要内容。因此,屯堡地戏与屯堡山歌又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联系,它不仅在音乐语言上有相同之处外,在思想内容上也大体相近。歌词:

在长顺的马路乡一些能唱地戏的人中,屯堡山歌也同样能唱,这也不难说明它们之间所存在的某种艺术联系。屯堡山歌在这里更多的是反映当地屯堡居民日常生活的艺术形式,生动自如地表达屯堡人民的感情世界,屯堡山歌在屯堡人群体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历史之中,构成了屯堡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该民族群体中也起到了确认文化身份的作用,是融合屯堡居民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文化产品,随着几百年来的历史演变,连绵不断,生生不息。它是屯堡人心中的歌、民族的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和繁荣民族文化,都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