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来自一个古老传说的声音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4525字

来自一个古老传说的声音

伴随着盘古撕裂天地的一声惊雷,日月出现,人类诞生,世界从此形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月成了人们生活的坐标、生存的依赖……突然,有一天,大地飞沙走石、草黄木枯,整个世界重又陷入了一片黑暗和混沌之中,原来,是天狗看到人间在日月的眷顾下如此美好,就想占为己有,一口把它们吞进了肚子,于是,人们为了赶跑天狗,就拿出各种能发出声响的东西,能吹则吹,能敲则敲,最终把天狗吓跑,日月重又回到了人间。从此,为了不让天狗来犯,每隔一段时间,人们就要拿出各种东西来敲击、吹打,渐渐地,人们发现这些东西所发出来的声音各有高低,就尝试着各种不同的配合,于是,逐渐的就有了节奏、音律、组合……这是我们听到的关于吹打乐最早的传说。

吹打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早在汉代,就有了多种多样的吹打乐形式。由于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在它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就成为了社会生活中流传最广、曲目繁多且最为活跃的艺术形式。无论是盛大的庆典,还是民间的集会,抑或是婚丧嫁娶、开业建房,都担当着极为重要的礼仪角色。如今留存下来的吹打音乐,包含着自唐至清不同时期的多种曲牌,是经历代不断吸收不断积累而成,全国各地乐种很多,而且具有各自浓郁的地方特色与丰富多样的体裁形式。例如陕西鼓乐就保留有唐大曲的某些特点。这是流行于西安一带的大型吹打音乐,乐曲结构与唐大曲相近,以竹笛为主奏乐器,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演奏形式。而我国的吹打乐大多就是以这两种形式存在。河北吹歌是流行于河北省各地的吹打乐,以吹管乐器为主,吹奏的曲目大多是民歌和戏曲唱腔,至少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苏南吹打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无锡、苏州、常州、宜兴一带的吹打乐;潮州大锣鼓是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从清锣鼓形式发展而来的吹打乐;晋北鼓乐是流行在山西北部五台、定襄、原平、忻县、静乐一带的吹打乐。代表曲目有这首您现在听到的《大得胜》等。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贵州黔北凤冈吹打乐和印江长号唢呐,它们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古朴的艺术特色在吹打乐中独树一帜。

在黔北地区,有一个被誉为“黔中乐土”的凤冈县,那里涧谷纵横、山地连绵、四季分明,最负盛名的,除了近年来享誉国内外的锌硒茶以外,就是“凤冈吹打乐”这一极具民间色彩的特色文化了。“凤冈吹打乐”是主要流传于凤冈县境内及周边地区吹打乐的总称,它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同当地人的迁入历史同步。据凤冈县周氏族谱记载,凤冈吹打乐至今已传承了16代达900多年,最早可追溯到宋朝初期,由原籍江西临江普大桥高街沿的周笑传入。周笑自江西入黔北,组建“天生桥乐班”,他技艺超群,尤其吹奏技艺出众,并掌握了各种乐器的制作技术,父传子,子传孙……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已传至第13代周海堂。周海堂15岁时,对所学技艺样样精通,当时黔北地区的居民除了当地少数民族以外,多来自于四川、湖南、江西等地,聚集的音乐元素非常广泛。天资聪颖的周海堂将外地的曲艺音乐和本地的民歌、小调融会贯通,发扬光大,使之独具特色、享誉四方。到了明末清初,在凤冈县境内及周边地区,以“天生桥乐班”为主脉的吹打乐逐渐地形成了三大谱系,即以天桥镇、蜂岩镇为中心的天生桥谱系;以绥阳镇、土溪镇为中心的玛瑙山谱系;以龙泉镇、何坝乡和永和镇为中心的太极洞谱系。这三大谱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互呼应又各成一体。不过,人们仍然把它们总称为“凤冈吹打乐”。

“凤冈吹打乐”是黔北吹打的缩影,表演形式上一般主要以唢呐、长号唢呐为吹奏乐器,以鼓、锣、钹、镂子四大件为打击乐器。在特殊环境下,乐器的配置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添加或减少。而吹奏乐器唢呐又有三种不同的规格:即小唢呐,也称高音唢呐,长25~30厘米,音极高,音色明亮、尖锐,一般用于迎亲、送葬等仪式;另一种是大唢呐,或称中音唢呐、中低音唢呐,这种唢呐比小唢呐要大得多,音色深厚、低沉,有抒情色彩,大多用于迎亲、祝寿等仪式;还有就是长号唢呐,亦称过山号或将军号,也有的叫长唢呐,这种乐器由号嘴、号杆、号盘三部分组成,无唢呐哨片,号杆上也无音阶孔,靠气息吹奏旋律,一般长在1.5~3米之间,吹奏时气势磅礴、震天动地,用于盛大的仪仗场合,特别是在与小唢呐、大唢呐及相应的打击乐合奏时,更是威仪无限、浑然天成。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的是,“凤冈吹打乐”的吹奏乐器只有不同规格的唢呐,而不似其它地方还配有竹笛、箫笛或是木叶等,但这恰好更突出了它粗犷、拙朴的特性。

“凤冈吹打乐”分为吹奏、打击、吹打合奏(俗称套吹套打)三种表现形式,从内容上看,上至祭祖仪式、集会宴客,下至婚嫁丧葬、开业建房,甚至是劳作嬉戏等生活场景,无一不成为它的表现内容。喜庆、丧葬、庆典是它主要的三大类,其中又细分有许多曲调、曲牌,根据不同的场景来变换所演奏的曲目。比如:当家有喜事,乐班就要吹奏喜气洋洋的“节节调”;女儿出嫁,就要吹奏热闹又略带哀怨的“离娘调”;大宴宾客,吹奏的就是喜庆的“罗汉调”;喜得贵子,就要吹奏工整的“送子观音”;如遇谁家有新房落成、开业建市等,就要请乐班吹奏“开门红”。以上的这些乐曲,在演奏技法上,因为表现的是喜庆、热闹的场景,所以在演奏的时候,整首乐曲要求有连贯性,从头到尾不换气,讲究的就是一气呵成。而下面的这首“过街调”,属于套吹套打类,气氛热烈,由于表现的是迎娶新人的花轿的行进过程,在演奏的时候,就故意要有停顿、换气,用以表现跨沟、过石这样一些生活细节。“滚龙”是属于庆典类曲目,属单打类型,即以一鼓、以一锣、一钹、一镂四大件,用以表现开业、建房等喜庆、热闹的场面。

在凤冈县蜂岩镇,我们有幸请到了镇中心学校的陆恩运老师,他为我们饶有兴致地介绍了当地非常有名的单打曲目“牛打架”的锣鼓经:“牛打架”来源于农村山坡之间两头牛之间打架的一种对撞击的声音,当牛角碰在一起,撞出…磕…磕…的声音,当牛头错开的时候,撞在肉上是…咚咚…咚的声音,于是呢,人们根据这样的声音,编了出来……

五十多岁的陆老师是现已申报的“凤冈吹打乐“的传承人之一,凭借刻苦的练习、聪明灵活的头脑,加之具有当地吹打艺人中少有的高中文化,陆老师肩负起了将“凤冈吹打乐”发扬、传承的重任。除了手把手传授技艺,整理曲谱以外,他还勇于创新,把原来的一些以吹乐为主奏的曲牌改为由打击乐为主奏,反以吹乐为伴奏来加以改良,使乐曲更加丰富、饱满。他说:吹打乐“三元结义”,这是一个吹打乐的特点,它区别于有轮吹、有间吹、有轮吹轮打、间吹间打、双吹双打这一综合的文艺表现形式……

由于吹打乐没有详细的文字资料和乐谱记载,原来的传承一招一式全靠口传心授,近年来,在凤冈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吹打乐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已普及到了学校教材当中,从小学生开始,不断培养新的吹打乐手。在蜂岩镇中心完小,就有由教师组成的“教师吹打乐队”,刚才我们听到的“桃园结义”就是由他们演奏的,而在学生当中,又有“学生吹打乐队”,小到8岁,大到12岁,由陆老师先教会老师们,老师们再去传授给学生们,就这样边学边教,一代传一代。难怪,我们在凤冈县蜂岩镇的大街上能看到这样的大红横幅“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要传承好、发展好”。

凤冈吹打乐的丰富内容、基本特征和传承历史,在中国的其它吹打乐中极为罕见,它包含、融合了当地民歌和外来移民的许多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等生活内容,从当地民歌、时令小调中吸收了大量的音乐元素而形成了近千首吹打曲目,是一个丰富的音乐文化宝库,对丰富和完善贵州音乐史及中国音乐史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在与凤冈县相距不远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也流传着与“凤冈吹打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吹打乐,即“长号唢呐”。而印江县的合水镇则被誉为“长号唢呐之乡”。

其实,在贵州的许多地区,吹打乐最早被叫做“八仙师”,因为每逢有演奏活动,必是由八人组成,八种乐器,即一对小唢呐、一对中唢呐、一对长号、一鼓、一镲,围坐在宽敞的八仙桌旁,人们就习惯地称他们为“八仙师父”。如果再深入地探究,“八仙师”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吹打乐所吹的唢呐开有八个孔眼,每个孔眼所发的音高低不同,吹奏起来都争着比试高低,就像传说中的吕洞宾、韩湘子、铁拐李……等要过海各显神通的八位仙人。演奏的时候,仿佛八位仙人在施展神功,比试高低。正是通过这种高低的比试,才编织成了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功能的乐曲。

关于印江长号唢呐,我们请到了资深的原印江县群众艺术馆馆长吴亚松来给我们介绍。他认为,长号唢呐流传于印江全县境内,是表现老百姓喜怒哀乐、营造和渲染气氛的吹打乐曲。与我们前面听到的“凤冈吹打乐”所不同的是,它的曲牌有两类,一类是不拘场合随时可以吹奏的“散曲”,曲目繁多,每一曲都可以独立演奏。而另一类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组曲,称作“放牌”。通常在大型活动中迎接宾客和晚宴后演奏,每一牌由若干“散曲”组成,属于联曲体裁。一般喜事演奏五牌,丧事演奏七牌,更隆重的活动则最多可以演奏到八牌,用时大约需要3个小时。所谓“放牌”的演奏,通常是坐堂吹奏表演。演奏时以两只唢呐齐奏为主,而配合演奏的长号只能吹奏一低一高八度泛音,起到烘托隆重、庄严的气氛的作用,锣鼓也只是在乐曲前后各有一段紧锣密鼓的“大打”演奏,乐曲演奏中则以“小打”一套打击乐跟随旋律节奏套打。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缓解人们在长时间锣鼓喧闹声中产生的听觉疲劳和紧张感,在每一牌之间,加入一段丝竹“细吹”的乐曲,这是“放牌”套曲中最具特色的。乐器由二胡、月琴、箫、笛、小堂鼓、苏锣、苏铰组成。曲目则根据“放牌”的内容来演奏,加入的“细吹”乐曲,跟前面的演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以亲切、清新、优雅、抒情的感受。

长号唢呐的曲牌大部分以工尺调命名,用六声音阶在传统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入了“变宫”音,以徵调式和羽调式较多,也有结束在宫、商、角等音的调式。曲式结构常见A+B+A的三段式,各曲各段很少转调但有调性的交替,反复较多。旋律进行中七度、六度、五度、四度等大跳音程较多。乐曲没有复调、和声,只有两只唢呐在同音上奏成一个简单的同度或八度和音,而这更多是用于段落的终止音上。乐句以规则和不规则的两种结合,以不规则居多。

“放牌”是印江唢呐乐曲精华的集中,旋律流畅明快,乡土气息较浓。每牌由引子、快板、行板、急板等三至四首散曲组成,各曲既有联系又有独立性。几牌联奏,加上长号在乐曲终止音上的奏鸣和打击乐的套打,还有铁炮、鞭炮轰鸣,很有震天动地、排山倒海的磅礴之势。引子部分主要是锣鼓段,由慢渐快的鼓点节奏,不时配以长号和班锣声,大有危机四伏的紧张气氛;行板部分是每牌的中心段落,乐曲高亢、明亮悦耳,歌唱性和抒情性很强;快板部分情绪欢快热烈而肯定。“放牌”的表现力很强,速度较慢时,可表现悲壮深沉的情绪;速度加快,则表现奔放激昂的情绪。

“放牌”是印江长号唢呐最华彩的一个大型民族吹打乐组曲,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继承、发展、创新,已更加炉火纯青,在演奏,情节、节奏、结构上都更加讲究。

贵州民间吹打乐,来源于古老的传说,光大于今天的太平盛世。如今,这一艺术形式已走出大山,登上了文艺表演的大舞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