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大美余庆盛世欢歌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3242字

大美余庆盛世欢歌

贵州余庆县民间吹打乐队演奏的音乐,欢乐跳动的音符就像当今余庆人的心情一样愉悦。余庆地处黔中腹地,山清水秀、气候温和,这里不仅有小叶苦丁茶之乡的美誉,更是贵州高原上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四在农家”活动的发源地。正因为“四在农家”建设十来年的丰硕成果,如今的余庆到处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小青瓦、白粉墙”的黔北民居建筑随处可见,勤劳善良的余庆人脸上也时时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余庆县历史悠久。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政策,于公元1601年废除当地土司设立余庆县,县名“余庆”二字由神宗皇帝钦定,一直沿用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伴随着历史沧海桑田的变迁,居住在这片美丽土地上的余庆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民间音乐艺术更是散发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世世代代抚慰着人们的心灵。

余庆民间音乐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吹打音乐、民歌、戏曲音乐等等,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吹打音乐,曲目众多,使用场合宽泛,吹打音乐又分为吹打类和锣鼓类两种。

吹打乐是余庆人在婚庆场合中所使用的音乐,吹奏乐器主要是唢呐,打击乐器包括锣、鼓、钹、马锣四种,其中马锣当地人称为“弄子儿”。我们听到的这首曲目叫《喊喊调》,旋律悠扬,十分喜庆,一般是在酒宴开始前吹打乐队所演奏的音乐,一方面是渲染喜庆热闹的场面,另一方面还可起到招呼宾客入席的作用,音乐响起,客人们就知道该入席喝酒吃饭了。余庆吹打乐的另一首著名曲目叫《长路引》,是结亲队伍在路途中专门演奏的音乐。

这首乐曲就是《长路引》,由余庆县农家镇的民间乐师演奏。整个音乐欢快悠扬,乐师们的演奏技艺也十分的精湛。每当山路上响起《长路引》时,十里八乡的人们就知道有人家在办喜事,都会跑来看热闹,结亲的队伍也会因为有了音乐的陪伴,不会觉得路途的辛苦,一路欢歌,一路欢笑。

余庆吹打乐除吹打类外还有单纯的锣鼓类,锣鼓音乐的乐器只有四种,一锣、一钹、一小鼓、一马锣,其曲牌十分丰富,当地人将曲牌称为“引子”,有上河引子、下河引子、三德引子等等,主要是在祭祀、庆典等场合中使用,乐师会根据不同的场合使用相应的曲牌。单纯的锣鼓音乐和吹打类音乐里面的锣鼓比起来节奏更为丰富,不乏许多切分节奏,乐手们就是靠不同的节奏型来表达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

比如锣鼓曲《黄金宴》,节奏复杂,演奏难度极高。该乐曲主要是在盛大的宴席上使用,古时在当地土司召集官员议事就餐时演奏。余庆的锣鼓音乐与当地的土司文化有很大的渊源关系,据史料记载,唐僖宗乾符三年,也就是公元876年,南诏入侵播州,也就是今天的遵义,杨端和毛巴二位将军奉命率大军征伐。播州平定后,唐王朝为了威慑边夷,就把毛巴将军和杨端的一个杨姓部将分封为余庆的两位土司。乾符四年,毛、杨两位土司分别率大批军士如主余庆,同时也为余庆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从此中原文化和本土文化便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开始了相通相融的漫长历史,当今的余庆锣鼓音乐便遗留了许多土司文化的印记。

余庆锣鼓《扑灯蛾》,音乐铿锵有力,激动人心,表现的是士兵在战场上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战争场面。可见,在古代,余庆锣鼓不仅具有娱乐和礼仪功效,同时它也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武器。现存余庆锣鼓曲目中,还有一首叫《反攻车》的锣鼓段子也是表现古代战争的曲目,这首《反攻车》是一种军营信号,只要军营中响起《反攻车》的锣鼓段子,便说明有敌人来犯,大家就会统一行动,迅速集结,消灭敌人。古代的士兵们能够通过不同的锣鼓段子分辨出相应的作战号令,可想而知,锣鼓这门艺术在当时就已十分普及。余庆现存的锣鼓曲目中除了反映军事文化的曲目外,还有许多祭祀活动使用的锣鼓曲目,甚至还有专门劝导人们尊师重教、孝敬长辈的锣鼓,余庆人称为“三德引子”的锣鼓段子就属于这一类。

在余庆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每逢春节跳唱花灯是必不可少的民间娱乐活动。充满魅力的余庆花灯,彰显了余庆人的勤劳与智慧,叙说着余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代文明的勃勃生机,早在2006年,余庆花灯就已列入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每年的春节期间,余庆民间就会自发组织许多花灯队伍,挨家挨户跳唱,十分热闹。余庆花灯有老花灯和新花灯之分,老花灯又叫传统花灯,伴奏乐器除了锣、鼓、钹、马锣等打击乐器外,有些唱段还有二胡等丝弦乐器的加入。一个花灯队伍,除了主要角色唐二和幺妹各一人外,还有执灯者7人、乐器演奏者和演唱者数人,总人数至少在15人以上。花灯曲牌十分丰富,有《五更调》《开财门》《梳妆调》《雪花飘》等两百多个曲调。花灯曲调悦耳动听,表演者往往如痴如狂,忘乎所以。

跳唱余庆花灯,程序上十分讲究,一般是每年春节正月初二开始,有扎灯、请幺妹、开光、盘灯、开财门、辞神、花灯跳唱等过程。大伙通过跳唱花灯敬奉各类神灵,祈求保佑家家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户户清洁,岁岁平安。从化灯之日起,就不许再唱,全身心投入到生产劳动中,直至来年春节开光出灯再唱。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提倡和支持下,一些有较高文化程度的热心人,对传统花灯进行加工处理,去其祭祀悦神之糟粕,取其宣传贺节之精华,推陈出新,创作了许多新花灯唱段。

比如由熬溪镇两位花灯爱好者所演唱的《新春采茶献主人》的新花灯唱段,表达了茶叶丰收后余庆人的喜悦心情。余庆新花灯和老花灯的重要区别不仅在演唱内容上有所不同,表演形式上也做了很大改进,女性的加入为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增添了更大的艺术魅力。

由熬溪镇几位女性演唱的新花灯唱段《信贷之花朵朵鲜》,演唱的是在“四在农家”建设过程中,余庆人对相关惠民政策的拥护。

勤劳善良的余庆人在漫长的生产活动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除了吹打乐和花灯音乐外,余庆薅草打闹歌也是民间盛行的一种音乐文化。薅草打闹歌是余庆世代相传的一种劳动歌谣,历史久远,余庆土司时代就有了相关记载,至少有1600年的历史,而且在其唱词中有“孟子遇见梁惠王,手提鸣锣开歌场”的唱词,说明很有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余庆就已经有了这一艺术形式。

春耕时节,田土较多的庄户人家请人锄草或农户间相互帮工时,主人便请来两名歌师背锣挂鼓,站在高坎处或巡走在田埂土垅间,一人敲锣,一人击鼓,边打边唱;薅草群众可随声和唱,也可与歌师对唱,气氛十分热闹。凭着锣鼓点的舒缓疾徐协调劳动节奏,借助唱词内容督促劳动进度、监督质量,运用诙谐风趣的道白来鼓舞劳动情绪,愉悦大伙的心情。

打闹歌的唱词内容丰富,句型多变。从形式上看,有独唱词、合唱词、问答词之分;从句型上看,有五言、七言,也有字数不定句;叙事的打闹歌有的有一百多句,短的仅两三句;衬词重复叠合,多是语气词和象声词。唱词内容包罗万象,有人类起源、天地山川、神仙菩萨、灾祸吉祥、传说故事、历史人物、古今奇闻、爱情婚姻、时政世事、渔樵耕读、民间笑话等等。其中有的词只是韵白,不配曲,随鼓点节奏插于歌曲间。内容较为随便,有的逗乐取笑,有的褒勤贬懒,由歌师见子打子,信口拈来。

这一首就是歌师逗乐取笑、根据情景即兴编词演唱的打闹歌,虽然短小,但歌词内容十分有趣,充分体现了余庆人民乐观豁达的性格。

余庆打闹歌中催大伙吃完饭赶快出工的曲调,歌词大意是:

该曲歌词中不仅包含了碗筷起源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包含了赵巧送灯台的民间传说,可见余庆打闹歌不仅具有促进劳动生产的实用价值,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教育意义,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增长了知识。

数百年来,余庆民间音乐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曲调唱腔、精彩的表演方式,散发着强烈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气息,抚慰着人们的心灵,给余庆人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古语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创建小康社会的今天,余庆人的“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活动已走在了前列,一个风光旖旎、人文和谐的大美余庆已经展现了出来,丰富多彩的余庆民间音乐必将一如既往地在余庆人的小康路上发挥出神奇的社会效用。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