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赤水河的记忆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2374字

赤水河的记忆

在贵州省西北隅,有一条因当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而举世闻名河流——赤水河。它发源于云南镇雄,穿越云贵川三省十县市的崇山峻岭,于四川合江县汇入长江。赤水河全长484.5公里,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赤水河便是当地最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其航运史十分久远。早在汉朝建元六年,汉武帝派唐蒙出使古夜郎,就从符关,也就是现在的合江县城南关一带出发,沿赤水河道进入夜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赤水河合江至沙湾塘河道就直通船舶,曾“斗米斤盐”的四川井盐由木船经赤水河运至沙湾塘,起岸后陆运到茅台,水位适中时可换小船运至丙安或圆厚。清乾隆年间,赤水河航道疏浚,赤水至圆厚、圆厚至二郎滩分段通行木船,载重5至15吨不等。新中国成立后,再次疏通河道,打破了分段航行不同规格船舶的陈规,二郎滩至赤水可以通行20吨左右的木船,赤水至合江甚至可以通行40吨左右的木船。

伴随着航运的发达,奔流不息的赤水河便孕育出了高亢洪亮、激情澎湃的船工号子。

一路奔腾的赤水河,流入仁怀市的茅台镇后,河道才变得相对平缓,所以从茅台镇至合江县这一河段的航运相对更为繁忙,清越激昂的赤水船工号子也主要盛行在这一河段。这一河段途经茅台、二郎、圆厚、赤水、合江等地,每一小段河流的湍急程度和河道的通行状况又不一样,船工们使用的船和演唱的号子也有很大区别。

赤水船工号子形式多样,内容也相当丰富,包括数滩号子、嚎刀号子和平水号子等类别。数滩号子又包含顺水而下和逆水而上两种类型,船工们称为下水数滩和上水数滩。这一首属于下水数滩号子,演唱的内容是从上游到下游都会遇到哪些险滩,每个险滩该怎么过,每个险滩又该换什么样的船。一般而言,狭窄的河段要用尖刀船,平缓的地方则只用牯牛船。如遇特大险滩,所有船上的船工便会集中在一起,用二至三根经人工编制而成的竹篾和纤绳系在同一只船上,唱起嚎刀号子将一艘艘船只慢慢地拉过险滩。大家必须用力均衡,步调统一,这时领号子的船工就显得尤为重要。领号人节奏的快慢、语调的轻重都直接关系到能否成功过滩,因此领号人必须由航船技能高超、精通引行技术的船工担任。

在阵阵铿锵有力的嚎刀号子声中,船工们脚尖靠着脚跟,佝偻身子脸红脖子粗地将所有船只一一拉过险滩。

冲过激流险滩进入开阔而平缓的水面后,如释重负的船工们便会唱起平水号子。因为心情轻松,船工们所唱的平水号子大多比较诙谐幽默,甚至包括一些男女情爱的内容,比如:

有时,船工们还见子打子,即兴创作。比如看到村姑在淘米洗菜,他们就会唱:

受到调戏的村姑有时会忍不住笑骂两句,这时船工们就更来劲。村姑往往会伴着船工们开怀的笑声落荒而逃。大家把船工们具有挑逗性的平水号子又叫“花花号”,虽然有些不雅,但它却是船工们艰苦生活的一剂调味品。

船工们的劳作十分艰苦,整天拉着载重数十吨的木船前行,行程少则二、三十里,多达近百里。盛夏时,他们穿着短裤,裸着上身,背顶如火骄阳,踏着滚烫的沙石,依然没有忘记肩上负担起的每一条纤绳的重大责任;寒冬里,他们穿着补丁重重的长衫,腰系纤绳,裸着下身,顶风冒雪,脚踩冰冷刺骨的河水,就算手脚被凹凸不平、荆棘重重的纤道划出道道裂口,他们依然匍匐着前进。因此船工号子是船工们在长年累月的艰苦拉纤生涯中,用极度艰辛的汗水谱写出来的。很多船工号子都有表现船工劳作和生活的内容,比如:

这首船工号子就是船工们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不禁让人联想到他们生活的艰辛,体会到他们风餐露宿,忍饥挨饿的每一个日夜;明白船工因船舶失事而葬身鱼肚,丢下年老体弱的父母和妻儿的离别亲情;了解到他们在赤水河航运史上的辛勤劳作。

赤水船工号子演唱的内容十分丰富,甚至一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也会出现在赤水船工号子中,比如《水浒》中的“武松打虎”、《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都是船工经常演唱的内容。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就是《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船工们通过演唱这类号子,不只是娱乐了身心,同时也传承了文化。

每年的端午节期间,赤水河流域的人民都会举行划龙舟比赛的民间体育活动。这时,长年累月在赤水河上摸爬滚打的船工们便是这项运动的主力军,他们也会把船工号子带到龙舟比赛上,唱起节奏欢快、气氛热闹的龙舟号子。

歌词大意是:

船工们所唱的龙舟号子与劳作时所唱的号子大不相同,龙舟号子更注重娱乐性,而劳作号子则更注重劳动的实用性。总之,赤水船工号子不论是顺水逆水或船舶大小,还是滩险滩缓、纤夫多少,其号子均不相同。有的号子诙谐幽默、高亢嘹亮,有的浑厚激越、铿锵有力。这些形式多样的号子不仅反映了纤夫们粗犷豪放的个性,还表现了船工们对生活充满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大量电动机械设备的推广,大量机动船舶逐渐替代了历史上全靠人力拉纤上行的木船。八十年代末,昔日在赤水河航运史上曾经作出巨大贡献的船工彻底告别了拉纤生涯,他们演唱的船工号子也随之告别了古朴沧桑的赤水河纤道。

如今,大多数当年的船工已去世,健在的也是八十多岁高龄,赤水河船工号子已到了濒临灭绝的边沿。为了留住历史的声音,传承好赤水河船工号子这项民间艺术,赤水市文化馆协助赤水河航道处成立了赤水河船工号子演唱工会组织,对保护这项民间艺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