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生命中流淌出的天籁之音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3133字

生命中流淌出的天籁之音

我曾听到过贵州威宁、大方两县的彝族歌曲,一首别致的《育赛娄》,那纯美、朴实的歌声,使我仿佛看到了宽阔平静的高原牧场,闻到了那里泥土的芬芳。我也欣赏过彝族音乐《阿西里西》,那特色鲜明、朗朗上口的歌词,把彝家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心旷神怡。当得知盘县彝族古歌被列为“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我心中暗暗好奇,盘县彝族古歌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表现方式呢?于是就有了这次深入盘县普古乡采风的行动。

说起贵州盘县彝族歌舞文化,由于受其生存的特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点也就与其它民族有所不同,同时因为该地区为民族杂居,所以在具体的文化表现上又与其它民族有相互融合的地方,可以说是彝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结晶。我们的采风计划,也就定在了这个彝族聚居而民歌艺术又十分突出的地方——盘县普古乡。

大清早,在温暖的阳光下,汽车带着我们朝着盘县普古乡驶去。

在车里,翻看着关于彝族古歌的文字资料,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盘县彝族古歌,是用彝语口头传唱的民间文学,是彝族人的口传史诗,是传承彝族文化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它以彝族的民族起源、发展为线索,记录了彝族的历史、科学、生产生活、传统习俗、哲理等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

哦,原来彝族古歌就是一部记录彝族民族习俗和民族文化的史诗啊。这更加大了我探寻彝族古歌精髓内涵的兴趣。

汽车在颠簸的小路中前行着,翻山越岭,行驶了好半天,忽然大家眼前一亮,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具有彝家民族特色的房屋展现在我们前面,身穿华美服饰的彝族同胞们早就集聚在乡里等待着我们,他们热情的眼神、嘹亮的歌声、灿烂的笑容让我们忘掉了旅途的劳乏,兴奋起来。

盘县民间艺人王贵枝用彝语为我们演唱了古山歌。歌词大意为:

这是一首凄婉的情歌,表现了想与心上人相见又难见的复杂心情。歌词借物抒情,情深意切,歌声却嘹亮高亢,直入云霄。歌声表达了不平与哀怒,倾诉了深埋心中的忧郁和憧憬之情。这就是彝族人的特点,即使是表达绵绵情意,也是那样的直爽高昂,听来竟是别有一番情趣。这种民间表达感情的方式,让人嘘唏不已。

盘县彝族古歌主要流传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北部普古乡,该地区彝族民族民间文化保存和现实运行最为丰富和完整,是贵州彝族文化表现的重要区域。

普古乡境内多为民族杂居,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很深。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人文和风景都十分有特色的民族乡。自古以来,这里的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彝族古民歌。

普古乡民间歌手杜圆圆演唱的古歌,是彝族人最古老的古歌之一,歌词内容反映了彝族祖先在演唱古歌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为了反抗家中父母的包办婚姻,双双出逃,最后在盘县普古定居下来,从此安居乐业。

除丧葬古歌而外,古歌的演唱不分地点,不分场合,随性而起,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采访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彝族古歌对唱时,第二个歌手演唱时往往要在第一个歌手的调子上降低四度来唱,这也许是彝族古歌的又一个特点吧。

这是普古乡民间艺人杜圆圆和吴启凤演唱的情歌对唱,歌中女生唱道:

男生回应道:

歌声婉转悠扬,余音绕梁,歌词内容情感真挚,以歌传情。彝族人爱美也爱花,自古以来,彝族人民的迁徙活动基本上是以家庭世袭为核心进行的,到了适当之地定居后,逐渐成为部落,立地为君,建国、设官、立法、养兵,而后又拓境扩展,实行政权与族权合一的宗法统治制度,而无论走到哪里,彝族人是一定要在杜鹃花盛开的地方才可以安定居住下来。

杜鹃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有过“花中此物是西施”这样的赞语。彝族人把杜鹃花当成了他们心中的花,在彝族民间广泛流传着一种传说:杜鹃花在皇帝的御花园中,一天它心有所想,就偷偷地飞到了西南方向,飞到彝族居住的地方,彝族人见到了这种花,非常喜爱。这花也喜爱彝族,喜爱彝人居住的高寒山区,后来皇帝发现了,派侍卫找寻而来,为了不被抓回,杜鹃花摇枝一变,从大红色变成了白色。侍卫见了,觉得花型倒是像御花园里的那枝,但花色不像,只好空手而回,于是杜鹃花就在彝族地区开花结果,繁衍茂盛起来。彝族人珍爱杜鹃花,杜鹃花象征姑娘的美貌,小伙子要是看上了意中人,就会热情而委婉地献上一朵杜鹃花,姑娘若愿接受情爱,就会含情脉脉地低头静待小伙把花插在头上,随即也将一朵杜鹃花戴在小伙的胸前,于是美的花、美的人,花儿朵朵红——

这是盘县民间艺人王德芬用彝语演唱的彝族古山歌《花儿朵朵红》。歌声高亢嘹亮,展现了彝族人民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以及彝族人豁达乐观,热爱自然的美好心态。

盘县彝族古歌是古代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形成于元末明初彝族十八土司下江南时,是伴随着彝族的生产、繁衍、发展而逐步丰富起来的,是彝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保存着完整的彝族文化活动体系,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过去的彝族古歌没有文字记载,都是彝族同胞们代代相传、口传心授延续下来,在长期吟唱的过程中,每一位彝族同胞都是歌手。

彝族古歌一般采用清唱的形式进行,可单唱、对唱、也可几人合唱,唱词中运用大量比、拟、兴等修辞手法,古歌多采用五言句古彝语演唱,若干句为一节,三节为一首,内容涉及到彝族的起源、爱情、婚嫁、丧葬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他们主要以演唱古民歌、婚庆歌(酒令歌)、丧葬歌为主,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由于彝族同胞很看重丧葬仪式活动,所以彝族的丧葬古歌在彝族音乐文化中有着很大的比例。

贵州彝族在明代以前一般通行火葬,到清代中叶,绝大部分彝区才改为土葬,彝族人对个体生命的终结极为重视,他们认为人有灵魂,灵魂可以离开人的躯体存在,人死后灵魂不灭,由一个变为三个,一魂庇佑儿孙,一魂去天堂与祖先团聚,一魂守墓场或上天归星位,三个灵魂尽管归宿不同,但都在冥冥中主宰后辈儿孙兴衰存亡与贫富穷达,所以必须倍加崇奉,特别是老人去世,无不视为重大而庄严的事情,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相对统一的丧事礼仪程序。彝族人有丧事喜办的习惯,凡老人去世,孝家一般都要请坐堂莫轰队演奏,铃铛舞队歌舞,摩师及其歌队唱歌,在进行完相应的礼仪后,还要相互演唱、演奏、比赛,整个丧场犹如一场音乐舞蹈活动,日夜不停,直到全部摩轰队呜哩呜喇地将灵柩送到目的地才算终结。

甘老师告诉我们,刚才听到的丧葬古歌才是整个古歌的一小部分,如果要听完整的古歌仪式,没有五天五夜是不行的。

盘县彝族古歌表现彝族同胞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哲学思想,寓意了彝族同胞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了彝族人的伦理、民俗、自然和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彝族古歌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方面的价值,是现存的一种鲜活的彝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在回省城的路上,当彝族古歌那古朴的旋律时常在耳边回响时,我不禁感慨万千。盘县彝族古歌无论是情爱歌、婚事歌、还是自然宗教歌,都是现存的一种鲜活的彝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彝族人民从生命中流淌出来的天籁之声,它来自广大群众,在集体中蕴发,集体中流传;没有刻意的雕刻修饰和华丽的辞藻,却透着一种本色美。如果把丰富多彩的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比喻成一个美丽的百花园,那么盘县彝族古歌就是这百花丛中鲜艳夺目、光彩照人的杜鹃花。衷心祝愿盘县彝族音乐文化这朵奇葩——彝族古歌,花繁叶茂,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