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布依山寨的吹打声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1534字

布依山寨的吹打声

在布依族悠悠流淌的历史长河中,吹打乐占据着不可小觑的一席之地。它是布依族社会生活当中流传最广、曲目最多、最为活跃的民间音乐形式。在布依山寨,无论是盛大的集会,还是婚丧嫁娶,乃至开市建屋,它都起着极为重要的礼仪作用,烘托出或悲或喜的氛围。每当此时,你就会看到,一拨拨神气十足的吹打乐手或围坐、或站立在主人家特别为他们准备的八仙桌旁,一边喝着米酒,一边吹着乐曲,摇头晃脑,得意卖力,期间还会给唢呐喂上几口老酒,让吹奏的乐声高昂响亮,响彻四方。

布依吹打乐《喜调》,是流传于贵州安顺地区关岭的纳丙布依吹打乐。

纳丙位于贵州省关岭县顶云乡的中心地带,和所有的布依人聚居地一样,村寨依山傍水。这里的人们勤劳、恬淡,守着这片世代赖以生存的坝子怡然自得。纳丙吹打乐就发源于此并由此辐射到相邻的乡、镇、县。

作为民间器乐乐种,纳丙吹打乐以乐队作基础,各种功用不同的乐曲做文本,各种不同的民俗活动作载体,展示了布依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习俗,是布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纳丙布依人的社会生活中,吹打乐是他们生活中的伴侣,悲伤时离不开它,高兴时也不能没有它,休闲时更是缺它不可。

纳丙吹打乐一般以四人或六人演奏为主,基本配置是四人,称为一对吹配一对打,即一鼓、一钹、一锣,而击钹者也兼击锣,两支“洒拉”分别由两人吹奏。而常规配置是六人吹奏,即两对“洒拉”、一对击乐,超常规配置则人员不定,规格是“洒拉”有三对以上,击乐有两对以上。纳丙吹打乐虽然在人员配置上不及其它大部分地区多,但演奏气势和效果并不逊色,而作为主奏乐器的“洒拉”和我们通常见到的“唢呐”在外形上大致相同,而细节上是有所区别的。“洒拉”的原型,纳丙布依人称之为“毛伦”,是用竹做管,麦秆作哨,到了明代,汉族的唢呐渐渐传入,纳丙布依人听到唢呐声高亢且带有金属声,看到唢呐的形质与“毛伦”相似,吹奏上与“毛伦”相同,而不同之处仅在于吹口和出口处使用了铜质材料,于是认定唢呐高亢的声音必是与铜材有关,聪慧的纳丙布依工匠便引进了铜材仿照唢呐制作“毛伦”的吹口和出口,改进后的“毛伦”音响效果果然可与汉族唢呐相媲美,铜质“毛伦”出口呈锥形,与竹制“毛伦”差异较大,纳丙布依人就称有铜材的叫“洒拉”并用它替代了“毛伦”做吹打乐队中的主奏乐器,而“毛伦”则退为初学“洒拉”吹奏的入门工具和抒发个人情感的单支旋律乐器。

在“洒拉”的吹奏上,大多是采用循环换气、多指配合。单支“洒拉”分为公声、母声段吹出旋律,一对“洒拉”分为上手、下手,当上手吹公声时,下手吹母声与之相配,而当下手吹公声时,上手则吹母声与之相配,公、母声同时结合,就发出了多声部的立体音响,这正是纳丙吹打乐与别的吹打乐相比的独到之处。

纳丙吹打乐在曲调上有“大洒拉”、“小洒拉”之分,“大洒拉”属主导地位,“小洒拉”居辅助地位,“大洒拉”为多声部曲调,内容多与较大的民俗、事件相结合,现在我们听到的《迎宾调》就是“大洒拉”。

“小洒拉”则居辅助地位,也是多声部曲调,如下面我们要听到的这首《丰收调》。

而另一类乐曲被称为“毛伦调”,为单声部乐曲,内容大多用来抒发个人情感,比如《情调》。纳丙布依吹打乐,源自古代,经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而且“传男不传女”,到了近代,纳丙人自创了用汉字模拟“洒拉”音声的单音词,如:喽、利、伦、许、乌等,称之为“洒拉唱词”,用于口传韵唱“洒拉”乐曲,记录“洒拉”乐曲,于是,在纳丙人的手中便出现了“洒拉”乐曲的手写本——“洒拉谱”,这为纳丙吹打乐的传承提供了很好的教学依据。

纳丙布依吹打乐是纳丙布依人生活当中最亲密的伙伴,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布依族音乐文化历史画卷中一朵艳丽的小花,散发出独有的芳香和韵味。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