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2150字

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

布依族同胞自古以来就喜欢傍水而居。他们在湖光山色中,吮吸着天地之灵气,艺术地创造着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布依八音,就是贵州兴义地区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民族、民间曲艺。

这首火辣辣的《敬酒歌》,不仅使来自他乡的客人盛意难却,感受到布依族同胞的真情实意,同时,它还会让人陶醉于歌声营造的艺术氛围之中,酒不醉人人自醉,宾主同欢,其乐融融。

据有关资料记载,布依八音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流传至今,已逾千年。布依八音的原型本为宫廷雅乐,演奏形式以吹打为主。后来,在历史沿革的过程中,布依族民间艺术家们根据民族审美情趣及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不断在表演的形式和内容上,对其进行改造和发展。到元明时期,以牛骨胡、葫芦琴、月琴、箫筒、刺鼓、钗、包包锣、小马锣等八种乐器组成的布依八音已基本成型。后来,在演奏中还伴以金童、玉女的演唱,所以布依八音又称为布依族八音坐唱。

早在元代,布依八音就加入了民间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以及寿庆、建房等民俗活动内容,这就使得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到了明清时期,在盘江流域的布依族聚居地区,各布依村寨普遍开设教乐坊“八音堂”以传授八音技艺。鼎盛之时,布依八音演唱队伍多达三百余支。至此,布依八音已发展为与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受其他民族群众喜爱的民族民间艺术。

布依八音流传至今尚存传统曲目四十余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布依婚俗》《贺喜堂》《胡喜与南祥》《迎客调》等曲目。在被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赞叹为“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的兴义市万峰林景区,有一个专门演唱布依八音的群众艺术团,他们演唱的《贺喜堂》,虽然歌声近在咫尺,但是我们透过这丝竹相伴的歌唱,却仿佛能听出一种历史的回音。

从《贺喜堂》一曲的演唱中,我们惊叹歌声与丝竹之和谐,惊叹布依族同胞把生活艺术化的巧妙。“昔日查白场,浪哨订情”,这是一个古老的典故。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在秀丽的南盘江畔,有一个既英俊又勤劳的布依小伙,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查郎。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他深深地爱上了美丽善良的布依姑娘白妹。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查郎家贫如洗,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并准备把白妹远嫁富家子弟。两个年轻人走投无路,无奈双双跳崖殉情。这本来是一个十分凄美的悲剧,但后来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却把查郎、白妹视为心中的偶像。他们把“浪哨”的场所,也就是谈情说爱的地方称做查白场,以表达对查郎、白妹的怀念,以及对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的强烈追求。

从音乐的角度看,《贺喜堂》的乐队演奏给人以亮堂、喜庆之感,有明显的古典宫廷音乐特征,另一首布依八音的代表作品《迎客调》。却更多了一些布依山歌的音乐元素。

从歌词上看,《迎客调》与《贺喜堂》相比,其生活情趣更浓。特别是一些象声词的运用,更是为作品的艺术表现增色不少。

布依八音以其清亮的歌声、丰富的丝竹鼓乐伴奏,朴实的表演风格,浓郁的民族风情,征服着每一个听众。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兴义市布依八音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的演出,被人们誉为“人间绝响、天籁之音”,她是南盘江畔的一颗熠熠生辉的艺术明珠。

可惜的是,由于布依族没有文字,在传授过程中只能口传心授,而且传内不传外,传男传媳不传女,导致布依八音的传承与发展严重受阻。兴义地区现在仅存屈指可数的六支保持原生态的布依八音队伍,一些重要的演唱技巧,比如男声应高八度演唱,也几近失传。虽然各级政府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但是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值得庆幸的是,有不少有识之士,已开始自发地投入到抢救布依八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之中。布依八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秀江先生,倾其所有,成立了兴义市秀江布依八音艺术演出公司。在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说:“我成立这个公司,就是要决心打破传内不传外等传统束傅,把布依八音这一民族艺术瑰宝发扬光大,让她一代一代传下去。”梁先生兴之所至,还当场演奏了牛骨胡、葫芦琴等乐器。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民间艺术家,虽然已年过半旬,而且他一个人的努力总是有限的,但是他对后人的巨大感召力,却是显而易见的。

正是因为有梁秀江先生这样的一批民间艺人的积极影响,现在兴义地区的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都越来越认识到保护和传承布依八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可喜的是,布依八音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已在布依族少年儿童中生发出新枝新芽。兴义市佳秀少儿艺术团的韦家秀团长,谈到她把布依八音引入少儿艺术教育和表演,深有感触。他说:“为了把布依八音传承下去,我们增加了表演形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听着这稚嫩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布依八音新的希望。但愿这颗美丽的艺术明珠,更添异彩,永放光芒。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