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若不唱歌青春流水过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1418字

若不唱歌青春流水过

人类听到的第一种声音是母亲的心跳,神秘而坚定。那是一种环抱我们的原始脉动,最后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声、一种终生伴随的节奏,这也正是我们在无意识中找寻的完美律动;人类发出的第一种声音是婴儿的啼哭,那是一种昭示生命的初始宣言,一种生命与世界的和音,之后化作言语、化作歌唱,叩响每一颗心灵、颤动每一个灵魂。

在创造生命与世界的和音上,贵州侗族人无疑是很优秀的,在他们独创的和音中,你能感知到和声之魂、树木之魂、生灵之魂、歌者之魂。

贵州黎平县九龙村三龙乡,因为得侗族大歌的起源地而著名。那是一个美丽干净的山村,一年四季常开花、一年四季都结果、一年四季山总绿、一年四季水长流,在这样常青的天地中,歌不断,人不老,青春常在。原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赴三龙乡采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侗族大歌。得知有朋自远方来,村民们忙乎起来。各家各户把家里最好的菜拿出来集中在乡长家,好歌好酒迎宾朋。我们吃着侗家特色菜、喝着侗乡的米酒,乡里最美丽的女人唱起了歌,热闹起来。

吃完饭,喝完酒,我们和一群姑娘踏过一座小桥,穿过一片小树林,来到一户侗家木楼里,高兴地交谈起来。

九龙乡有两个值得提起的老人,六十五岁的吴品仙和六十七岁的吴学桂老人,虽然年近七十,可两位老人青丝红颜,在她们身上看不到老态龙钟,而是娴静温婉,说起话唱起歌一点不输给年轻大姑娘,是侗族大歌的国家级传承人。60年代,两位还是十几岁的小姑娘,代表侗族人到北京参加文艺调演,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当年,中央民族乐团要留下她们,但小姑娘却执意要回家。

说起侗族大歌的来历,现任贵州黔东南黎平县文工团团长的陈志强先生津津乐道:因为那颗落在侗家人居住地的果子,唱歌便成了世世代代侗族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一定是一颗不老果,侗族人也因此青春不老,轻松快活。在侗族人看来,若不唱歌青春就像流水一样滑过。侗族大歌的曲式结构非常独特,每首歌都由“歌头”、“歌身”、“歌尾”组成。大歌的声部通常为二声部,在民间有雄音也就是高声部和雌音也就是低音部的解释。三龙的侗族大歌,旋律优美动听,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天籁之音”。

除了那颗不老果,侗家人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群侗族小伙子和姑娘在山上耕作,休息时围坐在一棵大枫树下乘凉。互逗取乐的欢声笑语,感染了山上的百鸟和昆虫,顿时,百鸟和昆虫也齐鸣欢唱,声音有先有后,有高有低,此起彼落,十分动听迷人。小伙子和姑娘们反过来又被优美动听的声音吸引住了,说笑取乐声戛然而止。他们侧耳静听,个个陶醉在鸟鸣虫唱之中……之后,大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各种鸟虫的声音学唱,有的学唱高音,有的学唱低音,他们越学越起劲,越学越有瘾。就这样年复一年,“嘎伦郎”(侗语,即“蝉歌”)、“嘎吉约”(侗语,即“昆虫歌”)、“嘎年”、“嘎夜”等许多的多声部大歌由此诞生。如今这歌声已飞向世界,中国人唱歌没有多声部的艺术偏见应声坠地。

侗族大歌,这个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在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巧方面举世罕见、朴素自然,在舒缓柔情的速度与旋律中蕴涵着不尽的律动与张力,歌与人、人与自然,相依相伴、相亲相爱,充满着和谐的音律。同其他优秀的民间艺术一样,追逐着贵州民族文化的气韵和盛景,诠释着贵州各民族和谐共生的幸福与温馨,蕴藏着一个民族对生命的诠释、对自然的领悟。其实,归根到底,他们所吟唱的不过是我们熟悉的山情水韵、青春年华。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