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侗乡的吟唱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4450字

侗乡的吟唱

聚居在贵州、湖南及广西交汇处的侗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她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该地域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饭养身,歌养心”。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她们把歌当成精神粮食,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于是她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在侗族各种民歌中,侗族河边情歌和早已被大家所熟知的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一样,也是极为宝贵的侗族歌种,现已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河边情歌简称侗族河歌或河边歌,用侗语演唱,是侗族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行歌坐月,寻求伴侣时演唱的一种情歌,它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和侗族大歌相比,两者的流传地域不同,大歌主要流传在六洞、九洞、十洞地区,而河边歌主要流传在黔桂交界的都柳江沿岸。另外,大歌较豪放,河边歌则河边情调浓郁,更为委婉抒情。在贵州黎平县的龙额乡,每年都要举行大型的侗族河歌文化节,这里的河歌演唱文化最为深厚。千百年来,年年“春社”,黔桂湘交界的侗族青年都到龙额村来赶“歌坪”,从不间断。近几年前来龙额赶“春社歌坪”的人,每年都有近两万人,一唱就是几天几夜,盛况空前,轰动了黔桂湘边界。这朵深藏于祖国西南大地的民间艺术奇葩,开放得越来越光彩艳丽。

侗族是由古代越族群中的一支发展而成的,而越人是一个善于歌唱的古老族群。西汉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刘向在其所著的《说苑》篇中,记述了一段关于春秋时代楚国令尹“鄂君子”在游船上赞赏越人唱歌的情景,并借用汉字记音的方式记录了一首《越人歌》。宋、明、清几代都有相关文献记载侗歌演唱的情况。

由此可见,侗族人民继承和发扬了古越人善歌的传统,创造了灿烂的侗族民间音乐文化。侗族河边歌的历史悠久,至少有2000年以上,对侗族河边歌的起源,侗族地区流传着一个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古时候,人们只会说话,不会唱歌,日子过得冷冷清清,就像吃饭没有盐巴一样。有一天,山上的鸟儿告诉人们:天上有一株歌树,神仙们采歌唱歌,热闹得很。鸟儿们也常上天去偷听,并学了一些歌回来教人们唱。由于鸟儿学得不全,有头无尾,有尾无头,于是侗家后生四也决定上天去偷歌。四也在鸟儿的引领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天上偷来了歌种种在凡间,不久,地上便长出了歌树,结满了歌果。为了使各村各寨都有歌唱,四也找来一对大箩筐,装了满满的两箩筐歌,挑着歌周游侗寨。一路上,他见到一个侗寨,就撒下一点歌果,于是侗族地区便从此有了歌声,住在山上的唱山歌,住在河边的唱河边歌。

侗族河边情歌是侗族人民在创造其物质文化的过程中同时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是侗族精神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侗族其他方面的精神文化相比,它在侗族文化里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已成为侗族青年进行文化交流、情感传递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侗族河边情歌专家石峰说,河歌是侗民族民歌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最受侗族男女青年喜爱的一种恋歌。它主要流传于都柳江流域的溪流两岸,其曲调悠扬婉转如行云流水,广西民族学院的朱慧珍、张泽忠教授在他们所著的《诗意的生存》一书中说:侗族河歌曲调轻柔如流水,音程多级进,以小嗓轻歌慢唱,自由而抒情,这种流淌荡漾、甜美悠扬、赏心动情的歌声,确实有它自己独特的个性。

千百年来,侗族河边情歌为什么会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除了她深深地植根于侗族人民爱情生活的土壤中之外,还在于它在教育人、激励人、传播侗族文化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

侗族河边情歌的主要特点是体系完整,对唱有序。侗族称一首歌为“一枚嗄”,称一组歌为“一短嗄”或“嗄短”。所谓“嘎短”,就是表达一个方面内容的一组歌。每一组歌至少有六、七首,多的达几十首。这些歌在行歌坐月(即侗族青年谈恋爱)的过程中可供歌手们根据具体情况或情感变化选唱。

侗族年轻人在行歌坐月演唱侗族河边情歌时,首先应唱“请开门歌组”。侗语叫“嘎开多”,唱的是男青年来到女方家,在门口通过唱歌来请女方开门,女方也通过歌声来回应。请开门歌组唱完后,男方才能进屋坐下对歌。

正式对歌开始之前,年轻人们要先唱“敬老人歌组”,以示对老人的尊敬。侗语叫“嘎翔”,男方唱道:

女方应道:

简单朴素的歌词,生动贴切的比喻,表达了侗族人民尊老爱幼的优秀品格和热爱歌唱的浪漫习俗。

敬老人歌组唱完后,年轻人们便正式开始了谈情说爱的歌唱,分别要唱“盘诘歌组”、“情在远方歌组”、“春月歌组”、“玩山歌组”、“赞慕歌组”、“夜深歌组”、“相恋歌组”、“私奔歌组”、“天亮歌组”、“送别歌组”。如情投意合,往往唱到通宵。如果遇上“歌囊”(也就是歌师)有时要唱三五个通宵,而且每首都不能重复。若有重复,就要受到对方取笑,或在对歌活动中由主动变成被动。

侗族河边情歌主要流传于黔桂交界的都柳江两岸及其支流一带,流传范围广,河边情调浓郁。贵州的黎平县、从江县,广西的三江县、融水县的广大侗族村寨都流传着侗族河边情歌。这一广大地域具有典型依山傍水的侗寨特征,赶坡会(侗语称“能堂”)、赶歌坪(侗语称“劳坪”)、赛芦笙(侗语称“点仁”)、吃相思(侗语称“月也”)等民族民间社交活动较多。所唱的歌音调唱腔不同于其他侗族地区,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在江河边生活的人对江、河、水,鱼、虾、蟹,网、桥、船、木排、龙等水中景物有特别的亲情,常常以此借喻人生,美化生活,歌唱爱情,歌唱未来。如《妹郎在他乡》,歌中唱道:

歌中出现了“龙殿”、“鲍鱼”、“渔网”等词汇,充分凸显了侗族河边情歌浓郁的河边情调。歌声宛如随波逐浪飘流的小船,荡悠悠、情绵绵、声朗朗,委婉抒情、优美动听。使人听了心迷神往,百感交集,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之中。

侗族河边情歌虽然流传地域广,但词调相近、百里同歌,不仅唱词相近,且腔调也几乎一样。尤其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河歌如出一人之手,如同一个歌师创编和传授。广西三江县同乐、赛江的歌不仅和相隔五、六十里地的贵州黎平县龙额、地坪唱的词同调和,而且跨过龙额、地坪与百十里开外的融水县拱洞、良寨唱的也一模一样。从江县的西山、腊弄不仅和龙额、地坪的歌对得起来,而且越过龙额、地坪与百十里外的良口、白云的歌也对得起来。

侗族河边情歌词同调和,自成一体,其形成的原因:一是源于这一区域优美的自然环境。这一带侗家人居住在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之中,寨前碧水长流,溪河两岸翠竹绿柳,榕树亭亭如车盖;寨后芍药、芭蕉、果树、风景如画;山上杉松、古树、竹林、油茶林常青,鸟啼林涛,人称绿色林带。这一区域山多林多田少,自古放排、撑船、撒网打鱼等水中活路占据农事的一半,水边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人们歌唱生活,歌唱未来,形成了碧波绿水潺潺流淌的水韵歌声。其次,历代歌师歌手们相互交流传播,不断丰富内容、完善体系。他们虽然不通汉语,不识汉字,但精通本民族语言词汇,通晓侗家风情习俗,熟悉生活,记忆力强,思路敏捷,情歌满腹。他们从侗语言词汇和生活中选词、选喻、修饰、推敲、精心提炼,编创的河歌脍炙人口,既顺口押韵、又传情达意。达到了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艺术境界。侗族河边情歌内容相似,自成一体,是历代歌师歌手们互相交流传播,共同创编形成的。其三,侗族河边情歌形成于这一带浓厚的民风民俗。侗家好客、喜欢“月也”的古风在这一带比较盛行。“月也”就是青年们相互邀约走访的社交活动。有节庆性的相互祝贺,如花桥、鼓楼落成或通路、通水等公益性的庆典。“月也”就是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增进友谊,可以说整个“月也”的过程,就是唱歌的过程。迎客进寨歌扫路,客到鼓楼歌祝福,席间饮酒歌相劝,踩堂“多也”同歌舞,谈情说爱歌牵线,客人离别歌送行,你唱我和,我出你对,大伙沉侵在歌来歌往之中。语言生动、优美含蓄又热情洋溢、传情达意的好歌,留在人们的心中,众口传诵,长此以往,其歌也就逐渐通融,自成体系了。

人们常说,侗族河边情歌的歌词全是好话(侗语称“里赖”),所以有的青年人往往因此而醉歌(侗语称“对嗄”)——即陶醉在歌中。侗民族是一个浪漫而含蓄的民族,他们不擅长用语言而习惯于以歌传情。所以唱歌对于侗族人来说非常重要,青年人必须要学会唱歌才能在行歌坐夜中找到心爱的伴侣。许多侗族男女通过对唱河边情歌而成为了终身伴侣,白头偕老。在侗族河边情歌的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浪漫的爱情故事。黎平县龙额乡的青年歌手罗德明说:“情歌呢,侗族青年必须要会唱,如果不会唱呢,你就休想得老婆,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真实的故事,一个呢是:有两个男青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到另外一个寨子去,那里也有两个姑娘是非常要好的。她们行歌坐月呢,很巧,就一见钟情了,这两方都是青年歌手,一唱就长了三天三夜,结果因为河歌的魅力,唱到第三天的时候就私奔了。女方家长知道后非常反对,阻止了两三次,最后还是无法阻挡爱情的力量,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侗族河边歌中,有一组歌是专门演唱私奔主题的。歌中唱道:

歌中使用了大量夸张的比喻,充分说明了侗民族浪漫的爱情观念。在侗族河边情歌流传地区,还有一个关于侗族河边情歌的叫“七十斤盐巴”的动人故事,而且还专门有一组歌曲是歌唱这个故事的。

相传以前有一个已婚男子为了求生,从都柳江放排下柳州做生意三年未归,家里杳无音讯,妻子以为他出了意外,于是改嫁去了另外一个寨子。该男子三年后回到家中得知妻子已改嫁,非常悲伤。思来想去,他决定去说服妻子,让妻子重新回到他的身边,但是他却没有十足的把握,毕竟妻子已经嫁人。幸运的是他遇上了一位老船工,老船工见他如此悲苦,于是询问缘由并为他编了一组河边情歌。该男子见到妻子后将老船工编的河边歌唱给妻子听,果然,妻子被忧伤的歌声打动了,重新回到了他的怀抱,破镜得以重圆。该男子为了感谢老船工,于是背上做生意换来的七十斤盐巴去答谢老船工。在当时,盐巴是像黄金白银一样珍贵的物品。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侗族河边情歌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侗族河边情歌源远流长,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侗歌体系之一。其流传范围广,百里同歌,歌词语言生动含蓄,比喻性强,歌声独特,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对于没有文字、以歌传情的侗民族而言,歌唱不仅是他们的精神食粮,而且还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饭养身,歌养心”,无论历史如何演变,社会如何发展,优美动听的侗族河边情歌必将一如既往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侗乡民族风情旅游,促进侗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