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深山苗音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2824字

深山苗音

短短的三天,长顺苗乡之行结束了,当登上返回省城贵阳的汽车后,疲惫的我很快就在座位上进入了梦乡,而梦中,我好像还在那个地方。

当我们的汽车进入贵阳市区时,繁杂的车流声将我惊醒,一个青山绿水歌声悠扬的梦境在我的思幻中迷失,迎接我的是一个现代都市的喧哗。

几天之后,我这被苗乡山水浸染过的心灵似乎又蒙上了尘沙,整个人又回到了忙忙碌碌的都市生活之中。我试图去找寻身处苗乡山寨那种奇妙的感觉,追寻我在山寨看到的景、遇见的人、听见的歌,于是我翻出这次长顺采风的录音,希望能借助这奇妙的乐声带我返回苗寨的山野田垄之间。

长顺,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山区县,是勤劳朴实的苗家人聚居的地方。从县城可以通向山林间许许多多的苗族村寨,当我们通过一段崎岖的山路来到一个叫摆雅的地方时,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群穿着盛装的苗家少年,他们正吹起芦笙在一个学校的操场上跳着芦笙舞。苗家少年优美的舞步,欢快的芦笙音乐顿时让我兴奋了起来。

我们走近这所深山里的学校的时侯,看见几位苗家少女早已拿着酒壶,端起牛角杯在门口等候。不胜酒力的我早已被这欢乐的场景所感染,忘情地喝下了满满一牛角的苗家糯米酒。我试着跟随少年们的步伐,加入到了跳舞的人群之中。

芦笙舞又称跳芦笙,是苗族人民特有的一种文化活动形式,无论红白喜事还是逢年过节,苗族同胞都要进行跳芦笙活动。据明代《南识野史》记载,苗族“每步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可见,芦笙乐舞历史久远,深受苗家儿女的喜爱。芦笙舞中吹奏的乐器芦笙是苗族人民最为喜爱的乐器,由六根竹管分成两排,插入木制笙斗中,每根竹管根部各装一铜质簧片,在露出笙斗一寸左右的地方开一按音孔,吹奏时手指按音孔发音。其历史同样十分悠久,南宋周去非所著的《岭外代答》中是这样描述的:“卢沙之制,状如古箫,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嗄其声。”可知古文献中所描述的卢沙就是现在芦笙的前身。

长顺的芦笙舞曲非常丰富,有的舒缓悠扬,有的轻快激越,流传较广的芦笙舞曲《跳花场》,属于舒缓悠扬一类的舞曲,一般是在芦笙舞开始阶段使用。当花场上人越聚越多,气氛热闹起来之后,芦笙乐手们就会吹起轻快激越的舞曲,舞者的舞步也会跟着乐曲的变化加快动作的频率,那样的场面足以让任何一位身临其境的人激动不已,一首名为《动起来》的芦笙乐曲就属于这一类。

当我们的舞蹈在这首《动起来》的舞曲后结束时,久未运动过的我顿时感到酣畅淋漓,整个身体犹如泡了个热水澡一般舒畅。

经过短暂的休息,陪同我们采风的长顺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的同志准备带我们去拜访长顺苗族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郑建书,他就居住在附近的一个村落里。

当我们来到郑建书所居住的村寨时,远远地就听到了纯净质朴的歌声。

长顺的同志告诉我,那是他们苗族的《迎客歌》,歌词大意是这样的:

这是一个四面环山的村寨,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林木,田垄之中还有一条小溪穿插其间,景色十分迷人。

传承人郑建书是一位五十开外的普通村民,对苗族民间文化特别热爱,自小就跟着寨子里的老人学习苗歌演唱和芦笙演奏,可以说是长顺苗族民间文化的一本活字典。见到我们,郑建书非常高兴,马上就拿起手里的芦笙和他的伙伴一起为我们吹奏起了芦笙曲《朋友来吧》。

在欢快悠扬的芦笙曲中,我这颗久居都市浮躁的心灵顿时安静了下来,静静地听着从竹管里飘出来的每一个音符,尽情地享受着这天籁般的声音给予我的洗礼。从小学习音乐的我,曾经多次在专业音乐厅欣赏过著名乐团演奏的交响音乐,也多次在现场听过著名歌唱家的演唱,但让我产生如此共鸣的音乐今天还是第一次听到。慢慢的,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年轻时陪伴我的吉他,琴弦早已锈迹斑斑;为什么家里的钢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会数月没有被奏响……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原来是我的心境早已经“变了”。

据传承人郑建书介绍,长顺县苗族的民间音乐文化十分厚重,在现代文明、新文化的冲击下,依然保存着近乎完美的古老苗族文化。这里除了有“牵羊舞”、“芦笙舞”、“马刀舞”、“长箫”、“唢呐”、“挑花”、“刺绣”等传统文化外,苗族民歌也是这里优秀的文化遗产。

传承人郑建书在给我们敬酒时和同伴演唱的苗族敬酒歌,曲调舒缓悠扬,情真意切,歌词大意是这样的:

苗家人热情好客,不管大人还是小孩敬酒时都要演唱敬酒歌。每当歌声响起的时候,大家激情迸发,歌声与欢笑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欢乐和谐的景象。

伴随着悠扬动听的曲调,简单朴素的歌词像米酒一样四处流芳,沁人心脾;可能苗家儿女把他们的深情厚谊都蕴含在了香甜的米酒之中。苗族是一个酷爱酒的民族,“酒生歌,歌咏情,以酒为礼,以酒言情”是长顺苗乡流传千载的民风习俗。

与众多少数民族一样,长顺的苗族也是一个以歌为媒的民族,音乐在苗家儿女的爱情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

长顺苗家青年男女在跳花场时都要吹奏《芦笙恋歌》。每年的正月,苗族村寨都要举行一次持续三至五天的“赶花场”活动,在苗家人看来,“赶花场”也就是苗族的情人节。每当那个时候,四里八乡的苗族青年男女都会穿着盛装聚集在一起跳舞唱歌。姑娘们都会将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在芦笙场里尽情舞蹈;小伙子们则吹着芦笙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才能,吸引姑娘的注意。若是小伙子看上了哪位漂亮的姑娘,则会吹起《芦笙恋歌》求爱,如果两情相悦就会很快确定恋爱关系,水到渠成的时候也就发展成了夫妻。

长顺苗族的民间音乐没有文字记载,全靠口头传承,从古到今代代相传。在众多苗家人传唱的民歌里,甚至记载了他们繁衍生息的一些历史和传说故事。如当地的苗族古歌《葫芦姊妹至人渊》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姊妹,哥哥叫苗哥,妹妹叫苗妹,他们相依为命生活得很幸福。有一天突然祸从天降,一个妖魔将这两姊妹抓去关在一个葫芦里。后来苗哥、苗妹在葫芦里长大后成为了夫妻,并生下一儿一女。有一天苗哥趁妖魔睡觉时带着妻子儿女逃出了葫芦,到一个离妖魔很远的地方繁衍生息,他们的后代就是现在苗族的祖先。

当我结束了长顺苗乡的采风之行,重新融入到喧哗的都市生活后,我常常会禁不住回想起这段无比美妙的旅程,也时常会思考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那里何以能将民族民间文化保存得如此完整。但是,长时间里我始终没有结论。直到有一天,我不经意地看到了突尼斯主管音乐事务的马赫迪博士说的一句话后我才逐渐明白了,马赫迪博士说:“一个民族如果失掉了自己的传统音乐遗产,就很容易形成亡国意识,或者变成为别的民族的附庸,而进入他人的文化圈。”我想,对于长顺的苗家儿女而言,歌唱和舞蹈不仅是他们的精神食粮,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正是他们生生不息的歌唱才得以让苗族音乐文化保存得如此完整,才得以让今天的我们听得到如此天籁般的音乐。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