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红水河畔的音韵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2560字

红水河畔的音韵

苗民族是贵州这个多民族聚居省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可以说在贵州高原的每一个角落都居住着我们的苗族同胞,地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罗甸县更是苗家人聚居的地方。世代居住在红水河畔的苗家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罗甸苗族民间歌谣就是其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罗甸,贵州高原上黔桂两省区结合部的一个山区县,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苗民族是罗甸境内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全县二十六个乡镇都有分布,它们世代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在与其他民族长期交往和融合中,形成了多彩的民族风情,也孕育出了色彩斑斓的苗族民间歌谣。

罗甸的苗族民歌,唱词一般都很简单,但却意义深远,按不同的分类方式,可分为古歌、迁徙歌、怜悯歌、酒礼歌、情歌等类别。由罗甸县油尖寨的民间歌手杨秀兰演唱的迁徙歌,描述了油尖寨这支苗族族群的迁徙过程。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油尖寨的这支苗族不得不被迫离开原来的家园,寻找另一处栖息之地。于是他们历尽艰辛、不远万里来到了油尖寨。

苗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黄帝、炎帝、蚩尤三大始祖干戈征战的中国古史传说时代。长时间的战乱和不断的迁徙导致了苗族文字的消失,因此苗族民歌中的古歌就成为了苗家人传承和记录民族历史的重要方式,也是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音乐史诗,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诞生、物种起源、自然灾害到民族的大迁徙、日常生产生活等等无所不包,是苗族人民的生活总汇。苗族古歌演唱的形式没有一般民歌那么随意,一般在祭祀或宗族庆典场合演唱,演唱者多为中老年人。

这一首民间歌谣当地苗族人称为“可怜歌”,属于怜悯歌一类。在这一类民歌中,演唱者一般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出现,具有很强的叙唱性,一首歌就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像这首怜悯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从小就没了爹娘的孤儿,自己靠乞讨为生,一直过着流离失所的艰苦生活。歌曲旋律起伏不大,但就在这种娓娓道来的叙唱中,主人公苦难的遭遇便显露了出来,这类歌曲和古歌一样,充分说明了苗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无比坚强的族群。

据史料记载,地处黔桂边区红水河畔的罗甸,最早属大夜郎国管辖。而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繁衍生息则始于宋代。从明代开始,尤其是清代中后期,大量的苗族同胞从四面八方迁徙到这里定居。由于迁徙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导致了罗甸境内不同区域的苗族在文化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罗甸逢亭白家坡的苗族同胞演唱的怜悯歌,歌词内容讲述的是:一个漂亮的苗族姑娘喜欢上了一个没有父母的苗族青年,由于两情相悦于是便结了婚,但生活过的很清贫,每逢过节看到邻居们吃香喝辣的便暗自伤心流泪,盼望着也和他们一样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这首怜悯歌和油尖寨的就有一些不同,旋律的起伏更大,歌唱性也更强一些。如罗甸苗族同胞演唱的酒礼歌,歌中唱道:

苗族酒礼歌是指苗家人在酒席上互相劝酒、谢酒所演唱的有关应酬礼节的民歌,曲调畅达、情感真挚,可以用平腔调叙事,也可用高腔调抒情。歌词一般通过丰富的想象,以赋、比、兴的手法来表达主客之间、亲朋之间的盛情美意,表达苗家人淳朴好客和宾客至上的情怀。

伴随着悠扬动听的曲调,简单朴素的歌词像米酒一样四处流芳,沁人心脾;可能苗家儿女把他们的深情厚谊都蕴含在了香甜的米酒之中。苗族是一个酷爱酒的民族,“酒生歌,歌咏情,以酒为礼,以歌言情”是罗甸苗乡流传千载的民风习俗。人们以酒壮胆,以酒为歌,以酒为乐。人与酒,酒与人,在漫长的岁月中肝胆相照,不离不弃,那种酷爱与痴迷,已经完全融入了苗家人“歌养心,酒养神”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罗甸苗族民歌中,情歌是最为优美的,也是最能打动人的。以歌言情示爱,是苗家人亘古不变的习俗,涌动在苗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情歌,更是苗族同胞青春的礼赞。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的苗族同胞是一个提倡婚姻自主的民族,自古就有“歌场定终身”的习俗,即青年男女以歌言情,以歌择偶。古书《夜郎史传》的《夜郎君法规》第九条规定:“四方的民众,所有的臣民,男女婚姻事,不准硬逼,男女相慕爱,歌唱定终身。”

如一首苗语叫《嗦喳》的情歌,歌唱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歌中唱述了一位苗族男青年新婚的妻子被歹徒强暴杀害后,他对妻子痛彻心扉的思念。歌词是这样的:

质朴的歌词,低回婉转的唱腔,不仅唱出了主人公对歹徒的愤怒和对妻子的爱恋,同时也唱出了苗家人对爱情的忠贞和专注。

罗甸县逢亭中学的学生所演唱的苗族民歌,叫《苗家感谢共产党》,孩子们清脆的嗓音唱出了新时代里苗家人对党的深情。罗甸的苗族和其他地方的一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长期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苗族人才挺直腰板当家做了自己的主人,告别苦难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罗甸的苗族民间文化和大多数地方一样也面临着如何传承的难题。演唱苗族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传承出现了一些断层现象。但令人欣喜的是,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下,罗甸已经将苗族音乐文化引进了校园,在民族文化课中教授。像我们听到的这首《苗家感谢共产党》就是学生们在课堂上由专门的民间音乐老师教唱的。民间文化进校园不仅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传授给了下一代,使青少年了解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而且还促进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罗甸苗族民间歌谣,从它产生、沿袭、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艺术体系,影响着苗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熔铸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陶冶了苗民族的高尚情操,还为建立苗家人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恋爱观,培育文明的人文风貌等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罗甸苗族民间歌谣是苗家人的心灵记忆,是苗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不但具有历史学、民族学,还具有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的价值。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