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飞歌唱进中南海
所属图书:《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 出版日期:2014-12-01文章字数:3144字

飞歌唱进中南海

苗族飞歌,这朵盛开在清水江边的民族音乐艺术奇葩,伴随着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早已走过多少春秋冬夏,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千百年来,却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与重视,苗族飞歌才得以飞出苗岭群山,飘进中南海,唱遍全中国。

著名的苗族歌唱家阿旺,虽然现在已年逾古稀,但每当回忆起当年走进中南海,为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演唱苗族飞歌的情景,她就会心驰神往,激动不已,并含着热泪,轻唱她在北京、在贵阳花溪河畔曾为毛主席和周总理多次演唱的那首苗族飞歌《站在高高的苗岭上》。

自1951年阿泡等八位苗族姑娘第一次受邀进入中南海演唱起,中央首长先后又多次接见阿旺等苗族艺术家,并亲切地聆听她们的演唱。1960年,周总理在花溪听见阿旺演唱他早已耳熟能详的苗族飞歌《站在高高的苗岭上》时,老人家甚至情不自禁随着歌声击节而和。此情此景,阿旺先生没齿不忘。阿旺说:在花溪嘛,周总理听我唱飞歌,当时我也很紧张,周总理在旁边拍手啊,拍手啊这样拍手,所以我后来写了一首歌叫《周总理在听我唱歌》。

飞歌唱进中南海,这对于祖祖辈辈被深锁群山中的苗族同胞,对于千百年来雪藏于民间沃土的苗族飞歌都不啻于一次向世界的完美亮相,从此以后,优美而明亮的天籁之音不仅深深地打动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而且还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地流传开来。当时的一些作曲家、歌唱家,以苗族飞歌为素材,创作了不少激情歌唱贵州,歌唱贵州人民,歌唱苗族同胞的音乐作品,向国内外广泛地推介贵州民族音乐文化。苗族飞歌,这一经典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逐渐地成为了代表贵州各民族人民的一种标志性音乐元素。

苗族飞歌之所以能够唱遍全中国,走向全世界,除了党和国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外,飞歌自身所具有的优秀艺术品质,也是她广受国内外民众喜爱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从人文和社会的角度来看,苗族飞歌承载着一种对历史的客观解释,具有通今达古的历史研究价值。因为没有文字的记载,苗族同胞对本民族的过去,往往是通过一些仅存的历史文物和千百年来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去了解。所以从飞歌的内容和形式所提供的一些信息,有的专家认为,传统的苗族飞歌主要是女人唱的歌,应该产生于一个与其他人类文明相似或相同的母系社会时期;还有专家推断,苗族飞歌唱起来应山应水,可以佐证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居住在深山野谷。此类说法,不一而足,虽然无从考证,但苗族飞歌所蕴含的客观本质与历史的真实应该相去不远。

至于苗族飞歌所体现的苗族人民的情感交流习俗,农桑劳作情景,其历史的痕迹更是昭然若揭。可以说,听苗族飞歌,呈现在我们脑海中的绝不仅仅是优美的音乐。

苗族飞歌的音乐特点,一般来说都具有高亢明亮的优美旋律,张弛有度的音乐结构,不拘一格的调性对比。但由于分布区域以及族群上的不同,造就了苗族飞歌内容和音乐表现形式上的多姿多彩,风格各异。

在贵州台江一带流传较广的《革一飞歌》,曲调高亢、明亮,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飞歌之一。歌中唱道:

歌曲看似苗族青年相互之间的嬉戏调侃,但实际上却表现的是一种珍惜时光,积极向上的美好情愫。

在紧邻台江的剑河县,两地相距虽然不远,但飞歌在演唱的风格和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变化和差异。如这首叫《春天时光》的飞歌。在歌声中,我们仿佛被带到了人山人海的踩鼓或游方场上。姑娘们唱道:

对比两地飞歌,我们会感觉到,台江飞歌更具咏叹性,剑河飞歌则叙事成分居多。如果说,台江的苗族姑娘擅长于在高山上引吭高歌,那么剑河的姑娘们则更喜欢在万众欢聚的热闹场合纵情歌唱。

雷山县的长裙飞歌《站在高高的苗岭上》,是一首影响相当大的苗族飞歌,也许是高耸入云的雷公山,赋予了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苗族同胞以恢弘大气的创作灵感,所以这首飞歌,演唱起来气息悠长、高亢、明亮,营造出一种天高太阳亮,一呼众山和的磅礴气势,具有非常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站在高高的苗岭上,放眼家乡好风光,看不够,唱不尽,姑娘我把飞歌唱”。这是多么自豪的表白,多么由衷的歌唱,清新高远荡气回肠!雷山飞歌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装饰音,如雷山县苗族音乐文化专家潘秀杰先生所介绍的那样:我认为雷山飞歌的重要特点是加入滑音,而且有上滑音、下滑音之分,使雷山苗族飞歌更具艺术魅力。

与台江、剑河、雷山等地的飞歌相比,黄平境内的飞歌则简略、平实得多。比如在一首叫《我的情哥在哪里》的飞歌里,歌手们是这样唱的:

姑娘们演唱起来波澜不惊有如口语。虽没有飞扬的气势,但却多了几分朴实与平静,这种风格,在苗族飞歌家族中自当另成一体。

如果说,雷山、台江、剑河等地的苗族飞歌是以奔放著称,黄平飞歌是以平实见长,那么丹寨苗族自治县的苗族飞歌则是以细腻、精致而称奇。

在丹寨,飞歌是以服饰的不同细分为八寨、麻鸟、复兴、雅灰、城江、南皋、孔庆、南情等八个不同的支系,每个支系的飞歌,都各有特色。其中八寨的一曲《稻花魂》,堪称绝世精品。这是一曲有领唱,有合唱,集叙事与抒情于一体的苗族飞歌。歌曲大意是:

歌曲借物言志,寄托了几多悲苦与期许,苗家姑娘唱起来感情真挚,令人揪心动情。

不难看出《稻花魂》之所以精致细腻,是因为她在原始飞歌的母腹之中,开始了一种脱胎换骨的蜕变。在形式上,她抹去了原始飞歌那粗放的棱角,使音乐的线条更加圆润,更加流畅;在内容上,《稻花魂》偏离了以劳动和爱情为主线的飞歌题材,吟唱的是更加广泛的人类情感与社会生活现象。侧目相看,这首《稻花魂》好像与传统的飞歌相去甚远,但认真审视,她却未变其宗,而且尽善尽美。

苗族飞歌虽然是苗族同胞口传心授的一种草根艺术,但是他的音乐表现手法却相当巧妙和成熟。其艺术价值,不可低估。

首先,苗族飞歌在音调上的运用,取舍得当,精炼而简略。也许是苗族人民开朗、豪爽的性格使然,飞歌多为三度跳进的大调性旋律,这一点,与西洋调式不谋而合。但由于在旋法上镌刻着民族性格的烙印,所以飞歌的调式调性明显地有别于西洋大小调体系,而是自成一脉,展示出一种鲜明的独特个性。

结构规整,张弛有度,是苗族飞歌的又一艺术特点。无论是台江的《革一飞歌》,还是雷山的《站在高高的苗岭上》,音乐结构都是有张有弛,节奏具有鲜明的对比性。

当然,任何民族的音乐都有他的多样性,苗族飞歌也不例外。比如丹寨飞歌《稻花魂》。与其他飞歌相比,不仅有多声部合唱,而且结构也复杂得多。

有一首丹寨南皋中裙苗的飞歌《寻伴侣》,在曲式上带扩充的上下句结构,以及少有的角调式运用,都赋予了这首飞歌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质。

由于飞歌的历史久远,所以对苗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影响非常巨大。比如在苗族音乐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情歌和酒歌,都不同程度受到飞歌的影响,剑河地区的一首敬酒歌《何时再相会》,就是从飞歌演变而来的。歌中唱道:

从歌唱的内容看,《何时再相会》无疑是一首酒歌,但从音乐的角度去辨认,这首酒歌与苗族飞歌之间,显然有一种血脉相连的传承关系。

丹寨的苗族情歌《姑娘的心思》,更是直接运用麻鸟飞歌的曲调,生动地演绎了一位少女从谈情说爱到出嫁之间的那种细腻而复杂的心情。

静静的清水江,日夜不停地流淌着,她要把苗族人民对全国人民的祝福,要把苗家儿女的柔情蜜意,源源不断地带向山外的世界。

高高的苗岭山啊,你那响遏行云的苗族飞歌,传达给天地之间的,是一缕春风,一片阳光,一种民族的博大与豪迈。

贵州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