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黔东苗族剪纸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1194字

黔东苗族剪纸

苗族没有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剪窗花的习惯,除在宗教活动中偶用几种图案极简单的剪纸外,只有刺绣才广用剪纸,而且花样繁多,因此人们所称的苗族剪纸,就是绣花剪纸。

苗族剪纸俗称“苗花纸”“剪花”“绣花纸”,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施秉县的苗族称之为“西给港”“西给榜”。“西”即汉语“纸”之意,“给”即汉语“剪”之意,“港”即汉语“虫”之意,“榜”即汉语“花朵”之意。苗族所称的“虫”,有时是对动物的一种泛称,非专指昆虫,如虎称为“大虫”,蛇称之为“长虫”,蝶娥可称“虫”,蛹亦称“虫”,故“西给港”“西给榜”翻成汉语,即分别为“动物剪纸”和“花朵剪纸”之意。

苗族制作刺绣时,有些绣法,如挑花等几种,是按织物经纬线纵横交叉点定针脚位,不需要画底图就能作出几何点、线组成的规整图案,其他如平绣、辫绣等一些绣法则需先在绣面绘画出底图才能刺绣。直接在绣面上绘画图样有些难度和缺陷:绣面要求非常干净、整洁,直接绘画不易修改,稍不留心就会弄污;二是费工,相同的图样也必须一一重复绘画。使用剪纸就便利得多,相同的图案通过一次叠剪便成,复杂的图样经过反复修画再剪,剪出来干干净净。同时,剪纸贴在绣面上比画的图醒目,并可作工艺上的提示,比如施洞型刺绣,需要锁边的线条就剪空,不锁边的线条只剪破。因而除少数人、少数地区因习惯仍沿用直接在绣面绘图样外,绝大多数人采用剪纸。

苗族剪纸一般都是用刀口很尖细的小剪刀剪,用剪刀剪不能把纸层叠太厚,有些卖剪纸的艺人便改用刻刀刻,一次可多刻几层剪纸。用刻刀刻时,纸下垫一块木板,至今尚不知道使用比木板先进的蜡板。无论剪或刻,先把图案在表层纸上画好,不像剪窗花那样随意剪。所用的纸,旧时只有当地于工作坊生产的白皮纸、黄草纸,有些地区使用苗族家庭自制的丝绵纸。白皮纸用竹、构皮等纤维浆制作,薄而韧性非常好,经得搓揉。多层纸叠合剪刻时,苗族妇女们习惯用白皮纸捻或缝衣线将纸穿钉成本子,一幅图案视大小固定数个点,以保证剪刻中各层不错移。白皮纸捻如小铁钉,长约2厘米,一头粗,一头尖,剪刻完撕揭时不用去掉纸捻,以纸捻尖的那层纸揭起,要几张,揭几张,余剩的下层不松散,方便保管。

苗族剪纸纹样的母题和表述形式具有鲜明的集团性、地域性和相当稳定的历史承继性,这是由其刺绣的社会功能和传承特性所决定的。苗族刺绣至今仍然没有脱离部落徽记艺术的范畴,它主要用于服饰装饰,与服饰的款式及其他装饰构成不同支系成员的外形识别标志。同一支系是一个通婚团体,相同的语言、相同的服饰及发式,是取得同支系成员相互认同的要素。各支系的刺绣纹样有自己的传统,代代相袭,它的母题和表述形式是经由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而固化,尤其是表述形式所形成的程式,它不仅仅体现出各支系的风格,更是一种思维定式。因此苗族刺绣和剪纸的传统纹样,刻记了许多远古文化和原始艺术的特征,它众多幻想性的奇妙形象,蕴藏着神秘的思维寓意。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