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思南土家族花灯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1053字

思南土家族花灯

1994年,思南荣获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花灯艺术之乡”称号。

思南土家族花灯演唱的内容多是思南土家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容,音乐轻快、悦耳动听、动作优美、生动形象。表现形式有双人舞与多人舞之分,双人舞的表演者为一旦一丑,大多称为“么妹”“干哥”。多人舞,则人数不限,男女对称,也可全部为女生。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和发展,现在思南土家花灯不仅是一种娱乐性、参与性很强的歌舞艺术,而且发展上升为有故事情节、有人物矛盾冲突的歌、舞、白话结合的花灯戏。尤以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从而成为戏剧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

思南土家花灯,根据老艺人的追根溯源和唱词表现的历史特点看,大致起源于唐宋之间,风行于明清时代,许家坝、文家店、大河坝、大坝场、塘头等花灯盛行。土家花灯中《盘灯歌》一节是这样唱的:

这实际上是跳花灯根由的民间传说,在思南跳的花灯被认为是唐朝留下360盏灯中的两盏,即茶灯和扇子灯。

思南花灯由排灯、茶灯、扇子灯等7盏或9盏等奇数组成。灯的制作非常讲究艺术,用竹篾做骨架,白纸糊外,再贴剪纸或画上画,加上彩花装饰,里面点上蜡烛就成了。

思南土家花灯表演形式多样,最初是“二人转”,一旦一丑。表演时一手扬帕,一手舞扇。其中,《门斗转》《鹰展翅》《鲤鱼戏水》《膝上栽花》等舞蹈动作很有代表性,连歌带舞,十分动人。明末清初已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或一男二女叫“双凤朝阳”,或二男一女叫“双狮戏球”。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出场人数不受限制,多达二三十人,而且女性扮演旦角,改变了原先男扮女装的传统做法。

思南土家花灯内容丰富,程式庞杂,有传统的正灯,如“盘灯”“开财门”“说十二花园姐妹”“打梁山”等20多种,内容多为反映土家人喜庆吉祥、欢庆新春、借古喻今、劝人洁身自好、勤劳致富、吟花吟草、寄物抒情、托物言志等。除以上正灯外,比较突出的还有高台戏,它是在花灯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并从堂屋、院坝这样的演出场地搬上了舞台。

思南土家花灯是载歌载舞、歌舞穿插进行的民间艺术,但“歌”与“舞”各有侧重。跳舞时只由胡琴和锣钹伴奏,一般不唱。唱花灯调时则着重于歌唱,只配合少许柔和的舞姿。由一个人领唱多人伴唱。而最让人备受感染的是,往往这种时候,台上的开始唱了,台下的人也开始和了。喝不尽的家乡水,唱不够的家乡调。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