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瓦窑:花鼓艺术之乡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1666字

瓦窑:花鼓艺术之乡

瓦窑,一个充满节奏感的地方。

这种节奏感,来自于乡里终年不断而又变幻多样的鼓点声。被称为“苗族花鼓艺术之乡”的瓦窑,因为这里的人们勤劳聪颖,能歌善舞,创造并发扬光大了堪称当代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的瓦窑花鼓舞而闻名。

瓦窑乡位于腊尔山脉的来龙坡山麓,松桃苗族自治县东南角,东、南、北三面与湖南省凤凰县接壤。美丽的乌巢河由北至南纵贯全乡。全乡共有1000多户人家,6000余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5%以上。这里地势平缓,青山绿水,土质肥沃,满坡满岭的油茶四季如春,盛产的大米油糯味美,明清时期一度为皇室贡品;这里的苗族人民勤劳聪颖,能歌善舞,创造并发扬光大了瓦窑花鼓舞。在全乡的22个自然寨,人口6000余人中,会打花鼓的人数就占95%以上,全乡共有鼓师2000余人,鼓手3000多人,可以这么说,这个乡里,从黄口稚儿,到垂垂老者,花鼓伴随了他们的一生。

瓦窑花鼓舞起源于何时何事,有诸多传说,如今有两则传说,在当地百姓中流行甚广。一则传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聪明、勇敢、英俊的苗族青年猎手巴果,与闯入寨子伤害人畜的猛兽殊死搏斗,打死了猛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寨里人为纪念巴果,便剥下野兽皮,蒙成巨鼓,击打祭祀。世移时易,击鼓祭祀成为一种风俗,渐渐演变成当今的花鼓舞。

一则传说是,苗族花鼓最初叫做“打年鼓”,从腊月二十开鼓,到正月二十封鼓,这段时间正是年关时节,所以叫做“打年鼓”。传说腊月二十皇帝封印,不上朝坐殿,正月二十日皇帝开印,开始上朝坐殿理政。倘若在其他时间打花鼓,传到京城,影响皇帝执政,治罪下来击鼓的人是吃不消的。因此,一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打花鼓,苗族百姓便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习鼓练艺,普及花鼓艺术。

走进这个“苗族花鼓艺术之乡”,举目望去,只见三三两两的村落散布于绿意葱茏的田野林木间。侧耳细听,则能听到鼓声铿锵。

平常的时节,也是能够常常听到鼓声的,而在庆丰收或节庆之时,则更能看到苗家人盛装击鼓了。

瓦窑花鼓舞,类型有80多种。主要有神鼓、战鼓、年鼓、喜庆鼓、拦路鼓、叙事鼓、生产鼓、日常生活鼓、茶鼓、动物鼓、情鼓、木叶鼓、接龙鼓、送亲鼓、迎亲鼓、迎宾鼓、游鼓等。每一种鼓中又分为许多种类,比如摆鼓在堂屋里、院坝中,让众人娱乐献艺的叫“坐堂鼓”;遇上来客,以鼓相邀,有“邀请鼓”等;比如动物鼓中有蛙鼓、猴儿鼓、蛇鼓等;生产鼓则用鼓的形式将耕耘播种庄稼到收割和庆丰收的各个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个场面都有相对独立的鼓舞。

瓦窑花鼓舞的动作套路100多种。传统动作大多是表现祭祀、劳动、生活、武术和摹仿动物形态的。祭祀方面主要有顺江放舟、叙事摆古、淑女接龙、弯弓射月、跋山涉水等;劳动方面的主要有耕田种地、播种插秧、割谷打斗、掮锄荷担等;生活情趣方面的主要有拔须修眉、掏耳剔牙、穿衣整容、烧茶做饭、挑花绣朵、淑女梳头、铺床、理被、穿金戴银、情郎推磨、木叶叙情等;武术和摹仿动物方面的主要有金鸡报晓、岩鹰展翅、双凤朝阳、猛虎下山、扫地莲花、雪花盖顶、鲤鱼上滩、飞蝶采花、春燕穿雨、蛟龙出水、鹭鸶伸腿、习武练棍等。这些套路既有表现男子阳刚之美的,也有表现女性细腻秀柔之美的。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懂鼓的人,可以在鼓声中听出苗族民众农事稼穑的艰辛,可以想象苗寨里渔舟唱晚的安逸,可以闻到战场中马革裹尸的悲壮。而就算不懂鼓的人,也是会听得有滋有味的。比如说,像挑花绣朵、淑女梳头、木叶叙情之类的鼓舞,鼓点细腻轻快,表演者也从击鼓时的身姿和表情上,将这类鼓舞温婉秀气的一面表达出来。而类似跋山涉水、耕田种地、习武练棍等鼓舞,则鼓点激越,鼓声沉厚,表演者也是气势磅礴,姿态刚勇,让人不知不觉也跟着热血沸腾起来呢。

花鼓艺术,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改造自然、抵御外侮、长途迁徙和宗教信仰的艺术结晶。瓦窑,这个古朴秀丽的苗族村寨,在历史上是苗族迁徙的大通道,是民族文化共生共存的大观园。走在散落在山间的村子里,在花鼓声声中,在鼓师们精湛的棒法和步调中,那些神秘的苗族文明,一次一次的,震撼着南来北往的游客的心。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