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反排木鼓舞:东方迪斯科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1598字

反排木鼓舞:东方迪斯科

反排位于台江县东南26公里的深山里,反排为苗语音译,意为“高山上的方姓苗族支系”。正是这些深处苗岭大山中的苗民,带着他们世代相传的木鼓舞,出现在1990年10月北京亚运会上,并在中南海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出现在远隔重洋的异国他乡。反排木鼓舞有着鼓声节奏强烈、舞姿豪放粗犷的特点,被人们冠以“东方迪斯科”的美称。

反排苗寨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少数民族村落。村子坐落在群山环抱、两山夹峙的一山坳里,远山如黛、近峰青幽,反排是台江县的重要林区,山坳里的反排四周风景清秀,整个寨子依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环绕寨子的小溪上一座座风雨桥,展示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木鼓舞,苗语称“Zuk niel”。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的“反排木鼓舞”,现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舞蹈舞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供奉,由后人沿袭至今。这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

反排木鼓舞敲出的鼓点急时如雷鸣,缓时如滴水。而施洞、革东地区敲出的鼓点自始至终急如炒豆,响如溪流。反排木鼓舞舞蹈时,动作特点是踏二四拍,其头、肩、腰、臀各部位的动律均稳定在一节拍时控中统一进行,和谐统一。全身运动以胯为动力点,甩同边手。头、手、脚开合度大,整个舞蹈动作约模仿虫、鸟、鱼、兽、禽的动作,变化时动作粗犷豪迈、矫健敏捷、灵巧活泼。真谓是“并有鹍鹏展翅之势;收有雄鹰护窝之威,跃如猿猴攀越之捷,旋似鹞子翻身之疾”的气势。反排木鼓舞主要有高斗(斑鸠)舞、高斗大(斑鸠合翅)舞、扎夏(五祖宗)舞、扎夏(打猎)舞等五个章节。这五个章节分别表现苗族祖先从东方迁徙来时昼夜兼程、跋山涉水、披荆斩棘、打猎御敌、开垦田土、共祭祖先的情景,显示了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不忘历史的精神风貌。

不同地区、不同舞蹈都有不同的传说和典故。反排木鼓舞也有一个传说。据说,远古时候,反排村苗族的始祖“放耶古”原来住在东方,因遭受其他部落的攻击,全族几乎覆灭。他的儿子勇郁古和女儿仰妮耶古双双逃散来到反排这块地方,过着野人般的生活。由于长年生活在深山里,劳动之余,兄妹俩常以虫鸣鸟叫为管乐,手舞足蹈,自娱自乐。他们听了蝉鸣就学蝉歌;看见虫在水里兜圈,也跟着虫转;见到蜜蜂飞舞,也学蜜蜂舞蹈。有一次,他们听到啄木鸟发出“多——多”的声音,节奏明快,清脆悦耳。遂缘木而上,发现此树原来已经空心,击之能出共鸣响声。于是砍倒制成木鼓,作为舞蹈的伴奏乐器。某个丑年,勇耶古和抑妮耶古为使失散的族人团聚,他们举行了斗牛赛活动,请大家观赏,并将斗败的牛宰杀来祭祖和款待大家。酒足饭饱之后,又将他们平时在深山学得的舞蹈动作传授给大家,全族人舞蹈狂欢,庆贺团聚。反排木鼓舞由此诞生了。

反排木鼓用楠木掏空,两端蒙上牛皮,直径为0.5米,长为25.5米,置于高1.2米的鼓架上,用两根木棒击鼓。每隔13年要将木鼓抬入鼓场,宰牛祭祀,击鼓舞蹈。舞蹈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木鼓舞是反排规模隆重的祭祖舞蹈,人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她是苗族舞蹈的精华,是苗族文化活动的活化石,也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随着渐快的木鼓敲击声,反排木鼓舞全力地跳动着、旋转着,直到速度达到极致、群情激奋、力不可支,这种欢快而极具特色的舞蹈,伴随着台江苗民们爽朗豁达的气质和以全身心投入歌舞的情趣,伴随着反排特有的豪迈和欢快,让反排这个地标上小小的苗寨名震四方。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