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晚寨:侗族琵琶歌的故乡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1768字

晚寨:侗族琵琶歌的故乡

晚寨位于榕江县寨蒿镇,坐落在高银弄群山的北侧。全村有190多户,人口近1000人,全部是侗族。该村古属黎平、榕江两县交界的四十八寨地区,盛行琵琶歌,尤以妇女弹唱琵琶歌而扬名省内外,“晚寨琵琶歌”也因此而得名。

晚寨以琵琶歌为最,被誉为“侗族琵琶歌的故乡”。琵琶系侗族一种伴奏乐器,有3~5弦。琴盘多用大水松树或香樟树制成,配以琴杆和琴弦,用竹片弹拔,奏出悦耳和谐的音乐,可独奏,亦可伴唱,通常用于伴唱。用琵琶伴奏的侗族琵琶歌,显得格外哀婉动人,听者时常忍不住要泪流满面。

晚寨琵琶歌悠扬婉转,抒情动听,大约产生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琵琶歌的主要内容有古歌,爱情歌和其他民歌,以民乐琵琶伴奏、自弹自唱的形式出现。晚寨琵琶歌曲调优美、抒情、婉转、流畅、适合演唱叙事的内容,加上女声自弹琵琶演唱叙事的内容,不仅成为侗歌的稀有品种,在全国56个民族中亦属少见。据音乐界人士介绍,晚寨琵琶歌的调式与侗语南部方言区的其他民歌不一样,别处是互声羽调式,而晚寨琵琶歌则是七声宫调式。由于调式色彩的不同,它更具有独特的风格。为什么在羽调式的色彩区里隐藏着宫调式,史书上没有记载,民间没有口碑,至今仍是个谜,音乐界还在寻觅。

当地有首儿歌这样唱道:“鞭打木马快快走,滚得一身灰扑扑。我们还小当哭匠,长大要当好歌手。”这是对当地侗族人民培养歌手从小孩子抓起的真实写照。在晚寨,一家人围坐火塘边,父亲弹着琵琶唱完一曲,把琵琶递给母亲;母亲弹琵琶唱完一曲,又把琵琶递给女儿;女儿一边学弹,一边学唱,唱得不对的地方,父母马上作示范加以纠正。为什么晚寨人对歌如此迷恋呢?侗族没有文字,民族知识、生产经验、男女交往、伦理道德、风土人情都要靠歌来记录,靠歌来传承。所以侗家人“视歌如宝”,学歌就等于学文化,掌握的歌越多,知识就越丰富。父母也为有会唱歌的子女而自豪。歌师、歌手被公认为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受到族人的敬重和爱戴。

传说,四十八寨地区琵琶歌早期也只是男子自弹自唱,会唱的人多是中年以上的民间艺人,演唱的内容多为有故事情节的叙事歌,或说道理的“劝歌”等。清朝末年,尤洞河上游的尚重一带有个侗族文人固兰,没有考上功名,回家后他专心一意进行侗歌创作,编了许多男妇对唱的歌。然后招了4名徒弟,两名男的两名女的。男的一名是榕江七十二寨的固禾,一名是黎平盖宝的固响,两名女的都是育洞人。固兰把歌传给他们以后,到春节期间在他的家乡举行歌堂对歌,由他的4个徒弟对唱,来听歌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为了让众人都能看到歌手的面容和听到歌手的声音,采用了转圈走唱的形式。从那以后,许多村寨都请4位歌手去对歌,有许多男女青年也主动跟在歌手的后面,一面学歌,同时也壮了歌堂声威。固兰编歌教歌,开创了歌堂对歌的范式,有力地促进了四十八寨地区琵琶的发展,特别是开创了女子弹琵琶的先例。

女孩子会唱歌是父母的荣耀,女孩子唱歌能挣钱,为家庭分忧,父母更感到高兴。正是这样,近百年来晚寨女歌手一批接一批地成长,他们的歌声唱遍四十八寨和七十二寨。山寨的歌声中有老人,有中青年,也有小孩子。晚寨人崇尚歌唱,人们以歌为乐,以歌为荣,唱歌佳者备受人敬爱和尊重,自古以来晚寨歌手歌师辈出。1958年,晚寨8名女歌手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中南海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她们演唱的《妇女歌》被录制成唱片,在国内外发行,“晚寨琵琶歌”因此而得名。

费孝通曾说:“娱乐中的集体活动加强了参加者之间的社会纽带,因此它的作用超出了单纯的生理休息。”晚寨人迷恋唱歌,几乎到痴迷的程度,谁家琵琶一响,自然而然有人应和而来,共同练习演唱。而每逢“侗年”“春节”“吃新节”等节日期间,村中则要举行规模宏大的“踩歌堂”活动,其实也就是举行唱歌比赛,届时琵琶铮铮响,歌声悠悠扬,山鸣水泛,掌声阵阵,场面实在感人。

“饭养身,歌养心;酒暖身,歌提神”,吃饭喝酒固然重要,但在侗族人看来,唱歌也不能少,这是心理需要、精神需要,唱歌就是一种精神的满足。晚寨人以歌为乐,以歌交往,以歌传情,以歌行礼,以歌劝世,以歌讲史;美好的生活,伴随着嘹亮的歌声世代传唱,生生不息。正如《侗家娃娃爱琵琶》唱的:“饭养身,歌养心,这个道理从古传到今;侗家小娃娃,最爱弹琵琶;叮叮咚咚叮叮咚,越弹越唱心越明。”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