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镇远和平村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1830字

镇远和平村

“和平村”是“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镇远和平村工作队”的简称,亦称第二日俘收容所,是中国人保护人权、尊重人格、以人为本的真实写照。它位于贵州省镇远县阳镇西门街。这里原是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1938年12月,国民政府军政部将第二日本俘虏收容所由湖南省常德迁入贵州省镇远县,直到1944年11月才迁出,6年时间先后关押日俘600余名。

“和平村”占地面积6421平方米,建筑面积2382平方米。整个围墙用黄泥土垒砌。前院两侧坐北朝南的两栋单坡层檐砖木结构平房为哨兵室、米库等。办公楼系一楼一底共7间砖木混合结构建筑,设有办公室、会客室、职员室和反战同盟训练班、研究班、新生班、女俘住宿等。办公楼后面是大礼堂,上层主要是已改造好的反战同盟盟员的卧室。后院设有病房、厨房、医务室、食堂、岗楼、哨所等建筑物。

国共第二次合作后,恢复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陈诚任部长,周恩来任副部长。政治部下设三个厅,郭沫若任第三厅(1940年后改组为文化工作委员会)厅长。1942年6月,第三厅派中共文化工作委员会特别支部书记康天顺到镇远日俘所工作,任少校主任管理员。康天顺认真贯彻“优待俘虏”的政策,对日俘亦称村民。春天,带领部分改造好的日俘到郊外打鲜嫩的野葱和蕨荅,让日俘饱尝山珍;秋天,则同一些日俘到黄桑等地山坡摘野板栗,让日俘们尝尝板栗的味道,同时还带一些日俘到朝阳坝一带,挖折耳根、采芹菜等;夏天,又带他们下阳河游泳,以增强体质。为改善卫生条件,康天顺腾出房间,不单独居住,与已改造好的日俘同住大礼堂。组织日俘制作日式澡桶,一年四季,轮流洗热水澡。日俘爱喝天然泉水,便组织日俘在后院挖掘水井。为了改善生活,康天顺经常带日俘到阳河撒网捕鱼。日俘喜食当地腐乳,康天顺就让豆腐商天天送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平村“村民”的物质生活需要。

此外,康天顺还组织日俘中的能工巧匠,利用镇远丰富的竹、木、石、牛骨资源,加工成各式各样的工艺品。由收容所代销,销售收入归日俘们自己所有,使一些日俘有一些零用钱购糖果、买香烟。制作工艺品除了印章、烟袋头、人头浮雕、小提琴、月琴、夏威夷四弦琴外,还有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大炮、坦克等模型。此间,国际红十字会从重庆专程到第二收容所考察,他认为和平村优待日军俘虏,教育管理完善。俘虏的伙食比抗日前线中国士兵开得好,是最好的收容所。来华代表还特意将工艺品,带到中国陪都重庆举行了一次和平村工艺品展览会。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重庆总盟会负责人鹿地亘多次到镇远日俘所访问,他被这里的工作深深感动,撰写《和平村一俘虏收容所访问记》一书,此书还被译成中文连载。

和平村不仅在物质生活中关心俘虏,而且在精神生活上也关心他们。康天顺多次邀请中共镇远地下党指导的镇远师范进步学生到所内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救亡节目,歌唱《松花江上》《长城谣》等抗战歌曲。把毛泽东《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等刊物和书籍送给日俘阅读。组织已改造好的日军自编自演反战节目,高唱《劳动歌》《国际歌》。编印和平村杂志《和平先锋》《东亚先锋》,反映和平村日俘生活、学习、劳动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等内容,每期印100~200份不等,50页左右。发到俘虏手中,有些流传到前线日军队伍中,起到宣传、瓦解的作用。

通过长期感化,部分日俘认识到中国军民是真心优待俘虏的,于是志愿组成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镇远和平村工作队。长谷川敏三任队长。工作队员由少到多,最后发展到137名,占和平村日俘总人数近25%。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侵华日军开始遣返回国。1946年3月8日,郭沫若临别题词“超过死线获得光辉的新生”赠送给长谷川敏三,并派康天顺等人一直陪同护送到上海。

战俘回到家中,把镇远和平村称为“日本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的大学”“再生之地”“第二故乡”。盟员大多数宣传中日友好,主张恢复日中邦交。长谷川敏三在日本一直担任日中友好事务局局长。中国内地对外开放后不久,长谷川敏三在1982年8月,就率原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友好访华团访问镇远。到“和平村”,他们回味当初,感慨万千,泪眼双流,跪拜在地。1985年5月,又率团重访镇远和平村。1987年5月,长谷川敏三再次率部分盟员并携带妻室儿女同访和平村,再温“第二故乡”,并赠送具有象征和平意义的由日俘自己雕刻的柚木雕观音女神像等一大批珍贵礼物给“和平村”陈列室。1985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和平村”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