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滚龙之乡:寨英古镇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1854字

滚龙之乡:寨英古镇

江南古代建筑和苗族建筑结合最完美,保存最完整,民间文化丰富而独特,当属寨英。

没有去过寨英,没办法想象江南建筑怎么能与苗家吊家楼同在一个小镇上,如此和谐美丽地静静伫立了几百年,没有去过寨英,更没法想象中国人常见的类似“耍龙灯”的传统艺术,在苗家人的手里,怎样发展成视觉震撼力更强、当地群众都能参与的“滚龙”民间艺术。

之所以称寨英为古镇,是因为其建镇时间长久。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明朝洪武六年(1374年),寨英就开始粗具雏形了。明洪武年间,明政府军屯寨英,大兴土木,筑城墙、开商埠。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镇上已是商贾云集,日进出商贸船只四五十,日达客商四五百。经济的繁华与文化的交流,再加上寨英是梵净山旅游古道东线山脚第一站,险要的地理位置,让寨英成了当时古黔东由军屯转为商埠的历史重镇。

寨英古城地处梵净山东南麓,距松桃县城58公里,占地68886平方米,呈船形。四周城墙用200公斤以上的五面青石砌制而成,墙尚4~6米,东南西北各建有一个城门,门高28.6米,宽2米,城门上面建有凉亭;2米宽的通道环绕城墙,每隔5米设有一垛口;另设水门两座,为当年水运之通衢,如今放鸭牧鹅之要津。

寨英人苗族居多,地方不大,就那么几条曲折的小街,街面皆精选梵净山青石镶嵌,锃亮光洁。一石一画,皆是山中风景。长长小街,便是天生长长画廊。保存至今仍在居住的民房,古色古香。四合院、三合院、吊脚楼等古民居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元盛”“裕国通商”“盖世茶室”“松江楼”这些招牌在楼阁的翘檐间清晰可见。寨英河边的3个码头,仿佛在向人们展示昔日商贾云集的盛景,纸醉金迷之豪盛。穿行在寨英的大街小巷,举目望去,看到的是横亘的城墙、光滑的青石板、对称的城门、俯卧的码头……给游人平添许多思古之幽情。不同于其他一些藏在深山的苗族村镇,寨英就像是苗家人的“小江南”,明代汉人文化与苗族传统文化的奇妙结合,让600多年来,寨英人的建筑、生活、文化,都充满着开放与融和的独特气息。

除了江南水乡与黔东民居双美皆具的建筑风格独具一格以外,寨英最让游人慕名而来的,还有它著名的文化现象——滚龙民间艺术。每到春节和春季开播时节,几十支队伍的滚龙表演,成就了寨英人的狂欢节。

寨英自古以来都是松桃的文化老区,尤以“龙”文化驰名中外。酷爱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儿女把龙视为祖先,视为神灵,华夏族因此被称为龙的传人。黔东梵净山古镇寨英人,从很早时候起就继承了中华民族崇拜龙神的传统,对龙更是情有独钟,他们刻苦悉心钻研“龙”文化,形成了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一套独特的“龙”文化,且源远流长,一代接着一代相传至今。自明初建古城以来,寨英人每年都要模拟龙神的形状编扎滚龙来庆贺新春及各种重大节日,一则丰富当地居民春节及各种重大节日的生活,表达欢悦之情;二则借助龙的神威消灾避邪、扫除瘟疫;三则祈求龙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寨英滚龙长百余尺,共分17节(又称洞),由34人轮番舞动。以9根拇指粗的竹篾捆扎连接成龙骨,近500个直径在2尺左右的篾圈等距排列连接成龙身,再以整幅的白布画上斑斓的鱗甲,罩在篾圈上。龙头以粗竹扭固成框架,再蒙上事先描绘好的龙头模样的布料。

近年来,寨英滚龙艺术,以其神奇的魅力重展英姿,在传统的基础上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首先是在制作工艺上,艺人们锐意创新,大胆引进了电力技术,使其既雄奇威猛,又栩栩如生,无论动或静,都赋予它一种活力与灵性,如双目自动开闭放射彩光,下颌自动开合有如微微喘息等;其次是在表演招式上一改传统舞法的散漫与杂乱,并招招式式都赋予它一定的内涵。为了便于记忆,还将各种招式都命了名,舞动时就变得严谨有序,简练明快,一气呵成,由60~80人舞动的滚龙,长108尺,无论白天或晚上,场面均极其壮观,白天人们可以仔细观赏到各种表演招式和龙身的各种构图与色彩对比艺术;晚上人们则可以观赏到一百多尺长的龙体通明透亮,壮丽辉煌,并放射五彩之光,加上焰火,“三跌铳”和各类配器,既有“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灿烂意境,又有“山呼海啸”般的磅礴气势,其感染力达到了极致。

由于这些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与浓厚的民间文化,2002年3月,寨英镇被省政府命名为“寨英滚龙艺术之乡”,2003年3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寨英古镇被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静,可品苗家小江南的百年风韵;动,则可观气势磅礴的滚龙表演艺术。动静之间,寨英古镇已向游人诉了600多年的繁华与沧桑,而其中滋味,只待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细细品味了。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