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1254字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

镇远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古镇,也是贵州唯一形若江南水乡的古城,素有“滇头楚尾”“入滇咽喉”之称,因其地处湘黔驿道与沅江水路的交会处,在历史上被称为“水陆都会”。由湖广经贵州到达云南,乃至缅甸、老挝、泰国、印度等国的古驿道曾经通过这里,也是通往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瓷器、丝绸贸易的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镇远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秦昭王(公元前227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了。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在此设县后,历代王朝先后在这里设置县、州、府、道。从元代至1949年的700多年间,这里一直为州府所在地。据史书记载,镇远古称“竖眼大田溪洞”,属“鬼方”。从夏到商,世居着荆、梁二州的西南,泛称“荆蛮”。地处历史上“五溪蛮”和“百越人”聚居的结合部。宋绍定元年(1226年),赐名镇远州,“镇远”这一名称从此沿用至今。

水呈“S”形从中穿过这座近7平万公里的古城。北岸为府城,南岸为卫城,阳河水将她画成太极图的样子,人称“太极图上的古镇”。走在镇远古老的深巷里,站在古驿道的码头上,面对那华丽而复杂的木雕大戏台、古镇的青砖黑瓦、宽平的青石板大道,时光交错间仿佛走进明清时代,又好似梦回江南。

踏上镇远古城的街道,你首先察觉到的,就是那里的楼房与江南水乡的房舍极其相似。飞檐翘角的屋顶,淡灰色的墙体,一幢幢排列有序地依在清幽的阳河畔。水波荡漾,楼影颤动,漂浮不定。形若江南水乡的四合院建筑,规模宏大的会馆戏楼记录着镇远的历史上的繁华。清代鼎盛时期河两岸居民房达3600多幢,7000多户,3.5万余人。《明史》载:“贵州为内地,当自镇远始矣。”清乾隆年间,兵部侍郎冯光熊在《镇远府志序》中写道:“余昔从征缅甸抵镇远,见其山川雄峻,据沅湘之上游,当滇黔之孔道,为西南一大都会。凡余踪迹所经九州形胜之地,镇远实居一焉。”历代许多名人,如王阳明、张三丰、林则徐、邹一桂、何绍基、李烈军、冯玉祥等游历镇远,都曾留下墨迹、诗篇。

2000多年悠悠岁月,历经沧海桑田,镇远至今仍保存有古建筑、古城垣、古墓葬、古关隘、古驿道、古桥梁、古码头、古巷道、古泉井、古民居200多处,其中属于国务院、省、县三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近百处。石屏山上的两座古城垣,总长5.1公里,高4~5米,气势岿然,雄奇险峻,又称“苗岭长城”。临河洞开的古城门,“两湖”“江西”等八大会馆,万寿宫戏楼、东岳庙戏楼等12座戏楼,融儒、释、道三教为一体的青龙洞古建筑群,“七寺八阁九座庙”等古建筑。古老的建筑,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仆仆风尘。和平村、周达文故居、天后宫、四宫殿、府城垣、卫城垣、吴王洞、古民居院落、古巷道、古码头,众多的名胜遗迹,组成古城镇远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图。时光荏苒,宏伟古建、古堡城垣、醇厚民风与雄险秀美的山川孕育着和谐。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盛赞镇远为歌舞地。1座名城,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和100多处县级文保单位组成名城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1986年,国务院将镇远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