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土家赶年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1690字

土家赶年

土家人过年比其他民族要提前一两天。俗规农历腊月大,二十九过年,腊月小,则二十八过年,称为过“赶年”。

关于“赶年”的来历,说法不一。一说是当年客家兵攻打土家族,时值年关临近,土家人便提前过年后上山躲避。等客家兵占领山寨后欢庆时,土王令土兵于鸡鸣时分杀回山寨并大获全胜。因公鸡报晓有功,故过“赶年”不准杀鸡。

二说是古代贫穷的土家人负债累累,财主每届年关便来逼债,于是便提前过年后上山躲债。

三说是土家族先民贫困,年三十还得给富人家做小工,便提前一天过年,以便一家人能团聚。这些说法,似与古代土家族的遭遇相关。

另有说是明朝嘉靖年间,土家族士兵奉旨调浙东沿海随胡宗宪、俞大猷征剿日本倭寇,因军令紧急,便提前过年后出征剿倭,土家军士作战勇敢,立下剿倭奇功,土家人为纪念此次出征,便形成过“赶年”习俗。

在近些年的许多民族文化研究中,不少专家学者倾向于“剿倭”之说,并在《明史》《明实录类纂》中找到相关的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俞大猷出任浙江总兵官征剿沿海倭寇之乱。当时浙西的倭寇已被打得逃遁出海,而宁波舟山的倭寇倚仗地势险要难以攻克。朝廷征调川、贵麻寮、大剌、镇溪、桑植的6000兵前往剿倭,“而简麻寮、桑植二司杀手九百人隶总兵俞大猷,令经营舟山之贼”(《明实录类纂·军事史料卷》)。俞大猷乘十二月二十夜间下大雪,令官兵及桑、麻二司兵从四面围攻舟山倭寇,一举全歼倭寇。

从中可知,土家人奉旨剿倭应是史实。“桑、麻二司”应是指两族土司,而地处湘西的桑植县迄今土家族人口仍占59.6%,在当年更是土家族人较集中的聚居地,参与舟山剿倭的桑植兵员系土家族人无疑,且征剿时间恰好临近年关,正好与传说中的时间相吻合。由此看来,土家族人过“赶年”,是为了纪念祖先们“为国抗倭”!

其实,不管是这四种传说中的哪一种,人们都可以感受到,土家族过年的特色在这个“赶”字。土家人为什么过年提前一天,就是他们认为自己地处高山峻岭,生活环境差一些,要繁衍生存,就应该比别人早一天行动、早一天干活。土家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气质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历史进程中曾经饱经患难、备受欺压,几度被迫举族(氏族或部族)迁徙却能泰然处之的历史分不开。因而,同其先辈楚民族一样,养成了念祖、怀旧、齐心、尚武的强烈民族精神,这些都在土家族过“赶年”的风俗与传说里鲜明地体现出来。

因此,除了过年的时间提前以外,在土家人过年的许多风俗中,我们都能处处看到这个“赶”字的踪影。

土家族人过“赶年”,会在堂屋里用青布围遮一角,象征军营;在神龛上插梅花松枝,寓意是在郊野里过年;桌上则放一竹篓筷子,表示征战的箭。吃团年饭时,桌子只坐三方,靠大门的一方空着,是为观察敌情。这一切仿佛是昔年土家族士兵征倭前过“赶年”场景的再现。

土家族人过“赶年”,家家桌上都有一道“合菜”。当年土家族人给出征的子弟兵饯行,来不及置办宴席,就将猪肉大坨大坨砍开,与香菇、粉条、豆腐、萝卜、白菜、大蒜等数十种菜,混合煮成一大锅名曰“合菜”。之后,便习以为俗,沿袭至今。这“合菜”因诸味相互渗透,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喝酒则是喝“咂酒”,当年连酒都来不及一碗碗倒,而是直接在酒坛上插上竹管喝,名曰“咂酒”。

土家族人过“赶年”,桌上少不了大块的熟肉。据传是当年过“赶年”时为防一旦有战事,便可拿上一块肉边行边吃,在行军打仗中随时充饥。这熟肉名曰“过桥猪肉”,每块大小都盖过了碗口,犹如搭桥。而每碗肉堆叠二层,相互错列,形似莲花瓣,故又称“莲花碗”。

“过赶年”的晚上,寨上烧起冲天大火,调年旗高高飘扬,男男女女围着旺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舞“毛古斯”。这种“过赶年”的爽快朴野、红火亢奋,别有一番情调。从过赶年的第一天开始到正月十四土家人过“尾巴年”,不管男女老少,或是居家的主,或是拜年走亲的客,都是在白天上山赶肉、晚上在神堂摆手中度过的。那是一年最“忙”、最“闲”的日子,也是一年最狂、最醉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前,湘鄂川黔的土家人普遍都过赶年。现在,仍有部分土家族聚居区传承着过“赶年”的习俗。它是传承土家人古代文明和祖德的伦理道德教育;是土家族饮食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