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漆树坪:贵州唯一的羌寨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1746字

漆树坪:贵州唯一的羌寨

羌寨漆树坪,贵州唯一的羌寨。位于高达1200米的香炉山上,距江口县城15公里、铜仁21公里。全寨共有65户人家285人,其中羌民200人,全都姓胡,是梵净山区唯一仅存的“尔玛”人所在地和羌文化艺术“活化石”;是至今仍然保持着古朴风情的羌族村寨。他们的羌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羌语支(一说藏语支),分南、北两种方言,许多人懂汉语,长期通用汉文。

走入羌寨,以卵石、片石等相混垒筑的外墙斑斓有致,“依山而居,垒石为室”,这是典型的羌族建筑风格。有着军事功能的雕楼,是羌族建筑的特色。漆树坪所有住房都互相连接,进入巷道,就像进入迷魂阵。房子依山而建,民居向阳背风,在其两侧离房屋一尺外筑围墙,只有大门出入,墙上还有许多小洞,便于观察和自卫。神龛和后壁之间,辟有巷道,两端有门与两侧卧室相通,如有急事,可互通情报,应付突变。羌族先民对于水流的利用就十分有心得,符合现代环保观念,他们引山泉修暗沟从寨内房屋底下流过,取水十分方便。羌民的房屋一般是二到三层,上层或中层作为住房,下层设牛圈抑或堆放耕织农具,每间房屋檐顶四角或一角常垒有一块白色石头,是“尔玛”人供奉的白石神,体现了“尔玛”人“人在畜上、神在人上”的传统习俗。

据江口县桃映漆树坪一些老人介绍:“我们先祖胡云才从四川茂汶迁居湘西辗转至铜仁,再到江口桃映瓮稿沟龙江屯胡家坡住了几代,才迁移到现在的漆树坪落业,到贵州已14代600多年的历史了。”族谱记载:“吾胡氏之源,出于安定,文德武功,代有伟人。始祖迁辰以来,流离转徙,不可胜道,殆圣朝鼎新,涵濡优渥,迄今600余载,人繁脉固骎骎乎有椒聊繁衍之势,故近而辰源永靖,远而川陕西粤,渐以分疆异地……”

漆树坪的羌族人服饰,日常较朴素,逢民族节日时则异常华丽,尽着色彩夺目的刺绣和首饰。平常,羌族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家织染制成的土布或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有的也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

不过,爱美的羌族人过年过节时的打扮,往往就让人眼前一亮了。羌族的女性秋季包绣花头帕,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梅花形银饰,腰系绣花头帕,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喜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戴椭圆形的“色吴”,上缀用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福增寿,正体现了高原少数民族喜欢宝石和浓艳色彩的审美观。

羌族人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黄芪炖鸡或虫草炖鸭等。平常的主食烹调较简,常见的有玉米粥内加蔬菜,叫“麦拉子”;还有玉米面或麦面做的馍馍或玉米蒸蒸,称作“面蒸蒸”;将大米煮到半熟再拌玉米面蒸熟,叫“金裹银”或“银裹金”;青稞或小麦常被制成炒面用以放牧或外出时食用。

十月一日过“羌年”。这是“尔玛”人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了。这一天,全寨人衣着华丽的“尔玛”服饰,家家户户备好丰盛食品,用大米碓舂(捣碎)的粉面或面粉掺水捏成“羊”“牛”等状作祭品。上午把酒肉抬至院坝外,烧香焚纸供奉天神、太阳神,以求“扎西德勒”。同时在大门、猪羊牛鸡鸭圈上贴上红对联。下午将祭品搬进堂屋,按照同样祭法,祭祖宗家神。还请外村族人来家共畅饮。每5年一大庆时,全寨“尔玛”人还要聚集一起共度佳节,吃“合心酒”:用竹筒盛酒,请主人或族长先饮,尔后依次而饮,席间以歌劝酒。饭后在寨中坝子里举行“斗羊”“斗牛”类活动。小孩子脸上还画上“羊”“牛”模样,学牛羊角斗,胜者为荣,通宵达旦。腊月初八“腊八会”时,“尔玛”人集资买猪祭祀,家家用竹枝扫帚扬尘,然后装入撮箕,用3炷香和长钱送到路口或偏僻地方。会餐时,主人重申家规族约,不得违规。

在这里,品尝风味别致的羌族餐饮,观赏热情奔放的羌家歌舞“跳沙朗”,是游客最快乐的事情了。几十上百人畅舞高歌,气氛非常热烈。

虽然这里的羌族人少,且远离自己的民族聚居地,但他们在几百年的风雨中,端庄自持地保持了本民族习俗,是一个让人感慨敬重的奇迹。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