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侗寨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1631字

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侗寨

堂安寨属黎平县肇兴乡,为中(中国)挪(挪威)合作建设的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西向距全国最大的侗寨肇兴5公里,距黎平县城75公里。堂安寨历史悠久,据当地侗族长者口述,堂安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寨子里有160多户,800多人口,其中以赢、陆两姓居多,还有潘、兰、吴、杨、石,共7姓。

数百年来,各姓之间和睦相处,同舟共济,绵延着这一块“人类返璞归真”的小天地。“侗寨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堂安寨也不例外。七层鼓楼矗立在寨子中央,格外醒目,在这里,鼓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可以用来集会、议事;更多的时候,它是一个浓缩的精神家园,有了鼓楼才有侗寨,才有鼓楼下“摆古”的老人,才有了流传千百年的侗族传说。鼓楼旁的戏台,是侗族群众展示淳朴的艺术天赋的场所,每到演侗戏的日子,戏台上下热闹非凡,台上唱得不亦乐乎,台下听得津津有味,不论台上台下都是那样的专注和热情,令人感动。风雨桥本是为田间劳作的人们遮风挡雨的场所,但是最留恋它的还是未婚嫁的侗族青年男女,尤其是到了夏季,每当月白星稀、清风徐来的夜里,一群群侗族青年就汇集在风雨桥上。小伙子一边弹琵琶或者拉牛腿琴,一边向对面心爱的姑娘唱着动听的情歌;姑娘们则一边就着月光做针线活,一边用各种歌词考验小伙子的智慧和情意。

堂安寨不仅有其他侗寨都有的“三宝”,另外还有“两宝”更是令人称奇,教人难忘。这就是堂安寨的母亲井——瓢井以及堂安梯田。瓢井用青石打造,由于其左右各有一凹槽,形似木瓢而得名。鼓楼上坎有一处清泉,冬暖夏凉,四季长流,瓢井就是用来盛泉水的石斗。据说正是因为有这股泉水,才有了堂安寨。瓢井的水清爽甘甜,不仅寨子里的人喜欢喝,就是5公里之外的肇兴人也常常来这里挑水喝。堂安梯田以其恢弘的气势和独特的建筑方式而令人叹为观止。从堂安到肇兴,漫山遍野,除了育林区,到处都是侗族群众历经数百年修筑的梯田,春季,盛满泉水的梯田将整个山坡变成了很多面大镜子,在日光的照射下,白茫茫一片;夏季,翠绿的秧苗将整个山坡装点成绿油油一片;秋季,满眼都是金黄色的稻谷;冬季,则别有一种山寒水瘦的意境。总之,无论是哪个季节,这“万顷梯田”都会令人流连忘返。说到堂安梯田的建筑方式,则更是一绝,别处的梯田大都是泥土做的,而这里却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大概是因为这里山形较陡,加上山中石头较多,难以平整土地,所以只好垒石填土为田。然而,建石砌梯田又是很讲究的,据寨子里的老人说,用石头砌田,不能人多,只能一个人干,人多了,田砌不好,会垮。于是,堂安的后山上留下了一个长城般的石砌梯田,也留下了一段传奇:清光绪四年(1878年),已是61岁高龄的堂安鬼师潘传大,毅然放弃已从事多年的鬼师职业,决心为后人造一块好田。从此,他12年如一日,吃住都在山上,而且亲自挑石上山筑田,终于在他73岁那年完成了这块长约150米,最矮处1.5米、最高处5米多的梯田杰作。如今,100多年过去了,“长城梯田”仍然屹立在这里,向游客们展示着侗族人民精深的稻作文化和不屈服于恶劣生存环境的奋斗精神。

相关链接:民俗生态博物馆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