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岜沙苗寨:中国最后一个枪手村落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2815字

岜沙苗寨:中国最后一个枪手村落

岜沙,是苗语中草木繁多的意思,这个村寨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城北约5公里,是一个苗族部落。在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这5个寨子里,371户人家至今还保留有浓郁的古代遗风和古老的生产方式。

芭沙苗寨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他们以稻作为主,狩猎为伴。村寨建在山上,箐黑林密,鸟道蚕丛,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依坡就势搭起富有西南民族特色的木制干栏式吊脚楼,从高处望去已经生满绿色青苔的树皮房顶鱗次栉比。屋顶没有烟囱,冬日的中午,家家的树皮屋顶上蒸出渺渺的青烟,那是柴烟和蒸汽的混合物,于是,淡淡的青雾便如同白色的丝绒,暖暖地罩盖在村寨之上,温馨宁静,如诗如画。村间空地及山坡上,或聚或散或疏或密地竖立着高大的木排,那是村民们的晒谷架。收割季节,农民们将稻谷捆好,一束束挂在木排之上,一派丰收的景象,处处展开了稻谷的栅墙,映得秋日更加金黄。稻谷挂在寨边,不用担心会丢失,这是约定俗成的淳朴民风。

走进岜沙,有如置身于古远的原始部落,时间隧道瞬间将人们拉回到数百年前,村民们穿着土法染制的民族服装,深蓝紫色泛着光。这里的苗族乡民却依然保持着本民族传统的风貌,保留着明清时期的生活习俗和服装服饰。他们现在的装饰与东邻日本国的古人穿戴十分相似,为此,也曾引得许多日本友人前往寻祖探宗。女子身穿大襟的上衣,下穿百折短裙,扎绑腿。领口、袖口、下摆和绑腿都是姑娘们自己绣制的彩锦,项上戴着粗大的银环。这样的装束,既显示出女子亭亭玉立的身姿,又十分便于她们登山和劳作。男人们梳着小辫,头挽发髻,腰间别着砍刀,肩头挎着猎枪。这山里虽早已没有走兽飞禽可打,但男人出门时仍喜欢带着猎枪,枪已成了他们的随身饰物。

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个儿子,岜沙人就是其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被杀,其后人率领部落开始了向西南的千年长征。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他们开山辟路、鏖战熊罴,勇武之至。至今岜沙男人仍以尚武为荣,平时猎枪从不离身,个个枪法如神。爬山上树如履平地,极擅长爬山打猎,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他们十分重视自己身体的强壮,狩猎与耕作技术高超,还特别强调装束和身体的标志。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

在岜沙,男女婚前的恋爱既自由奔放,又无所顾忌,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情歌、飞歌是人人拿手的本领。小伙子们在“游方”时彼此竞争,像雄鸟一样争取姑娘的欢心。春种秋收时节,岜沙特有的“闹姑娘”就开始了,小伙和姑娘各人带自己的竹编饭盒,结伴相约,帮忙插秧收稻。白天去田里劳动,晚上就聚集在帮忙的主人家里,喝酒、唱歌、抱姑娘。一个小伙可以同时抱着几个姑娘。姑娘也乐意让小伙们抱,哪个姑娘被小伙子抱得多,就说明她非常有魅力,会有许多小伙子想娶她。如果姑娘没有被小伙子抱过,是很丢人的事。如果某个姑娘被外乡来的小伙子抱过,她在岜沙人眼中就是魅力出众的美女啦!所以,但凡有外乡小伙子来到岜沙,姑娘们会用各种方式挑逗他,让他把岜沙的姑娘抱个够。有时候会有胆小的人被大方的岜沙姑娘吓得狼狈逃跑,姑娘们就会开心大笑起来。清代赵翼在其《檐曝杂记》中就有如此记述:“粤西土民及滇黔苗倮风俗,大概皆淳朴,当墟场唱歌时,诸妇女杂坐,凡游客素不相识,皆可与之嘲弄,甚有相儇亦所不禁。并有夫妻同坐墟场,夫见其妻为人所调笑,不嗔而喜者,讲妻美能使人悦也。”

数百年过去了,昔日风俗依旧,仿佛历史已在此处停留。岜沙有吃新节、芦笙节、映山红节、鬼节等节日,有斗牛、吃相思、荡秋千、跳芦笙、集体围猎、成年剃发仪式等风俗,有奇特的竹编饭盒、精美的手工钢制针盒、刺绣猎袋、牛角火药筒等民间工艺品。芦笙节规模盛大,人山人海,芦笙对赛时,姑娘盛装助威,小伙吹起芦笙,粗犷、奔放,尽显古朴本色。

古老的“成人节”仪式

岜沙的男孩子长到16岁,就要举行一种古老的“成人节”仪式(苗语叫“达给”),由寨老和巫师共同主持,将其头顶周围的头发剃掉,只留下头顶部一小撮头发挽成发髻,发尖飘散于脑后。举行仪式的当天早上,主人家会邀请十几位同姓男子帮忙去河里打鱼。夜晚,男人们点起篝火聚在河边,主人家的孩子则全身盛装。剃发后,成人仪式结束,大人们坐在河边为孩子长大成人而高兴地喝酒吃鱼,到第二天天明才散去。以后,男孩头发的剃留则凭个人意愿而定。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有的男孩长到16岁,剃不剃发,举不举行成人仪式,凭个人自愿。不剃发,不举行成人仪式的,不仅不准挽发髻,如夭折,按寨上的传统习惯也只能提葬,不能抬葬。而且捆尸体用的竹篾只有5道,用一块布将尸体兜着提到墓地。举行过成人仪式的,如夭折,捆尸体的竹篾是7道,而且是用肩抬到墓地,送葬礼仪也很隆重。

岜沙人淳朴的生态观

岜沙房前屋后到处古树参天,蝉鸣鸟叫,举目望去,漫山遍野,苍翠欲滴,这得益于岜沙苗族世代相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多少年来,村民们一直恪守禁止乱砍乱伐的民间习俗,公路修到村寨几十年了,从来没有发生过盗伐林木的事件。

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驶,车窗外挺拔的大树弥漫在浓雾中,路边雾中不时走过几位头缠花格头帕、腰挎砍刀、挑着担子的村民,古朴自然。这个有350户,1900多人的大寨至今没有一辆马拉车、人力车,人们运货进县城赶集都是肩挑手提,徒步行走。村里人认为,畜力运输工具载量大,砍伐树木就会多,破坏森林及环境。岜沙人的这种良好习俗是从古代沿袭而来,成为必须遵守的不成文的村规民约。村里有一规定:如果有人盗伐古树,一经发现要罚120斤米、120斤猪肉、120斤酒,让全寨人吃,以示警告。因此,村民们上山拾柴都自觉保护幼苗和树干,只修剪杈枝或砍枯树。偶尔也伐一些杂木,打成捆挑到城里卖。

芦笙歌舞传情达意

岜沙人与森林十分亲近,就是平日的娱乐和迎宾仪式也离不开森林。当客人进寨时,盛装的村民站在寨门口吹起芦笙端着美酒,鸣放火药枪和铁炮以示欢迎,然后到村后树林环抱的芦笙坪上举行隆重的迎宾仪式。少男少女们要面向太阳从山腰缓缓退到山顶,经过林中小道,到芦笙坪上围成圈跳起芦笙舞。悠扬的芦笙声、人们的欢呼声响彻山林,久久回荡。在这里,呼吸着自然、新鲜的空气,欣赏着狂热奔放的歌舞,使人真正体会到了返朴归真的感觉,此时此刻,我的全部身心就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最令我陶醉的是竖笛吹出的曲调。竖笛约一尺五长,食指粗细,五个眼,吹奏时,那声音时而如潺潺流水,时而如蝉鸣鸟啼,吹到动情处又宛如高山流水,跌宕起伏,似在诉说什么。我不是音乐家,很难用恰当的语言加以描述,但我看到那位伴唱的姑娘是很懂得小伙子吹奏的曲调的。那歌声不是高亢嘹亮而是低吟,是诉说,是思念,姑娘唱的是情歌,歌声中充满了对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