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西江千户苗寨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1673字

西江千户苗寨

人们说,黔东南雷山西江苗寨是中国仅有、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号称世界第一大苗寨。1285户苗家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相叠,鳞次栉比,气势恢弘。由于聚居着众多的苗族人,西江千户苗寨被誉为“苗都”。在这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苗寨深处,隐藏着太多的传奇和神秘。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创造的苗族刺绣、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古歌和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江苗寨距凯里36公里,位于雷山县东北部,背倚雷公坪,前临白水河,四面环山,梯田顺着山势直连云天。穿寨而过的白水河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寨子的路以青石板铺砌,枫树成林,枫香扑鼻。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依山而建,连绵成片,青瓦木制的吊脚楼一幢紧连一幢,鱗次栉比十分壮观,在黄土山上形成两个巨型的金字塔。这些吊脚楼,依山势向两边展开,恢弘的气势恰似“吊脚楼的森林”。

西江地名系苗语音译,清雍正建置后称鸡讲。乾隆三年(1738年)置鸡讲司,为丹江厅通判所辖三土司之一。西江东临台江县排羊乡,西连丹江镇,南为方祥乡,北接凯里市三棵树镇,是雷山县的北大门。西江苗寨由平寨、东引、也通、也东、羊羽、南贵、也薅、乌嘎、乌仰、两岔河、皆王、掌卡等12个村寨组成。有1240户、6600人,苗族占99.2%。世居有侯、李、宋、杨、蒋、陈、唐、龙、毛、王、陆、梁、董、顾、吴等姓。

西江苗族人民的饮食以酸、辣、甜味食品为主。尤喜酸和辣,即“无辣不成菜”。按季节备有酸菜、糟辣、酸笋、酸蕨、酸番茄。过年过节时以香肠、冻鱼、米酒等好菜肴待客。平时还有以鲤鱼掺酸汤煮的“酸汤鱼”,或以青辣椒、鱼肉捣烂拌和的“辣子鱼”,均为上好佳肴,味美可口。

西江苗族姑娘心灵手巧,善于挑花刺绣,七八岁时,其长辈就开始传艺,长到十七八岁时,刺绣、挑花、绉绣、平绣、剪纸等工艺无不娴熟。苗族姑娘讲究打扮,她们的服饰为便装和盛装。平时上身着花、白、蓝、青、红各色绾襟衣,肩胛和袖口镶有花边,挂花围腰,下身着长裤,头上包扎印花毛巾或梳光滑的凸形发髻,横插银梳、木梳或彩色塑料梳子,还插上银簪和彩花,入时大方、朴素雅致。逢年过节苗家女子则着盛装,身穿古绣雄衣,颈戴银项圈,手戴银手镯,挂压领,头上簪银角、银花、银雀,拴银围腰链,佩银耳环;下身着百褶裙,腰系24条绣有花、鸟、虫、鱼、龙、凤、蚌等各种图案的绣花飘带裙。节日里,数百名姑娘一起歌舞,银光争辉,银铃作响,神采飞扬。这些盛装姑娘头上、身上的银饰,都是当地民间艺人的杰作。银饰匠人多为祖传,制作技艺经钻研改进,技艺精湛。打制银饰图案均随手描绘,无固定模式,鱼虾虫蛙,无不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西江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浓郁的苗族风情,被誉为“芦笙的故乡”“歌舞的海洋”。人人能歌善舞,男女能吹笙击鼓。平时歌不离口,以歌抒怀传情。歌的种类有情歌、飞歌、酒歌、祝福歌、嘎别福歌、古理歌、哀歌、丧歌等。

西江苗族的盛大节日,有农历六月中旬的“吃新节”,农历十一月上旬的“苗年节”和13年过一次的“鼓藏节”等。节日期间,芦笙吹、铜鼓响。老少皆乐,男女同舞。毗邻台江、凯里等地的亲朋好友纷纷赶来,盛况空前,有时上万人。“游方”为苗族青年在节日进行的一种公开的社交活动,这是他们用歌传情、寻觅终身伴侣的一种形式。寨内供游方的场所有十多处,游方场上高昂优美的飞歌和委婉缠绵的情歌,此起彼伏,令人陶醉。男女双方经过一段谈情说爱,互相了解,情投意合之后,就交换信物,订下终身。有的女方将情况告知父母以后嫁娶,皆大欢喜。也有的怕父母不允许婚事,隐而不报,私自约定佳期,到时候男方邀约好友数人,趁夜深人静将女方偷偷接走,这种方式苗家称为“夜嫁”“偷亲”。自由婚姻是苗族人民传统的婚姻形式,遇到女儿夜嫁,父母也就默认了,但在婚后还要办认亲、纳彩礼等事宜。

西江的美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学者,前来观光旅游和调查研究,西江悠久的历史、社会经济、人文状况等期待着人们的探索和考证。中国民族博物馆于2005年在西江挂牌建立“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苗族村寨博物馆,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