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苗族独木龙舟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1629字

苗族独木龙舟

共同的地域,是一个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并发生内部联系的空间条件。古谚云:“南人善舟,北人善马。”就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生动概括。北方游牧生活养成了北方人善于骑马的习性,而南方民族多靠水而居,舟船是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劳动生产中逐渐形成赛龙舟的体育活动,形成独特的“龙舟文化”。在黔东南台江、施秉、镇远地区,苗族人民长期生活的清水江畔,每年端阳前后均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贵州省各地的龙舟竞渡活动遍及城乡,并出现了凭吊屈原与祭苗族祖先两个流派。

苗族龙舟竞渡具有悠久的历史,明(嘉靖)《贵州通志》卷三《风俗》记载:“镇远府端阳竞渡。府临河水,舟楫便利,居人先期造龙船,绘画首尾,集众搬演居戏。以箬裹米为粽,弃水中。拽船争先得渡者,是岁做事俱利焉。”清(乾隆)《镇远府志》卷九《风俗》:“重安江由秉入清江。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龙舟戏,形制诡异以大树控槽为舟,两树并合而成。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皆站立划桨,险极。是日男女极其粉饰,女人富者盛装锦衣,项圈、大耳环,与男子好看者答话,唱歌酬和,已而同语,语至深处,即由此定婚,甚至有时背去者。”清(同治)徐家翰《苗疆闻见录》:“(苗人)好斗龙舟,风以五月二十日为端节,竞渡于清江宽深之处。其舟以大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水,行走如飞。”

苗族龙舟长20余米,宽1米。它由3根形直完整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1根20余米的为母船,两侧每根各长为10余米的为子船。母船的船中心前后共六舱,中四舱装载着龙船节期间亲友馈赠的猪、羊、鹅和竞渡水手食品,两侧子船则为水手划桨之地。苗族划龙船是站立着划桨的,不同于汉族的坐着划桨。龙头、龙颈由1根2米长的水柳木雕刻而成,上涂金、银、红、绿、白各色,犹如鱗片熠熠耀眼,一对龙眼炯炯有神,弯弯的比角,昂首向天,可谓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划龙舟由鼓头、锣手和水手组成。鼓头是龙舟上的指挥,是全寨推选出来最有威望的人。一个10来岁的孩子担任打锣手,水手共38名,由寨子里剽悍青年担任。比赛中水手每人手持1支约手掌宽、约1.5米长的扁担形木桨。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以示祈雨。划龙船比赛场面十分激烈,使人振奋,使人向上,是一项赛体力、比技术、比智慧、练勇敢、保团结的体育活动。赛龙舟是苗族民间体育活动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类,同时也深得各族人民的青睐。从该项活动的观赏价值来看,它展示了早期苗族人民持朴的信仰,同时,追溯了苗族人民早期文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再现了当时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力量。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汉族有龙舟竞渡的习俗,居住在黔东南的苗族也有在农历五月过龙船节竞渡龙舟的风俗,但苗族的龙船节在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共4天。龙船节苗语叫“咋瓮”(意即划龙船),又名“娄瓮”(意即吃龙肉)。龙船节一般在清水江上举行,清水江穿过凯里又名龙头河。每年农历五月,清水江沿岸的苗族人民都要欢度龙船节。

参加龙舟竞渡的苗民,由头面人物当“龙船头”,这里指船上的鼓手,全船水手听从鼓手指挥,按鼓声节奏挥桨竞渡。又由一小男孩扮女装,头戴苗家女银饰敲锣。由最懂水性的掌舵当艄公,由气力好的壮汉站在船头撑篙。还有专人负责在开赛时、离寨时、归寨时在船上放土炮。更有能书会算的“文化人’在船上专记下三亲六戚所送礼品。在节日期间,水手每天三餐享用的酒肉,皆由村民及沿江各村寨的亲友所赠。龙船节结束后,还需享受一鹅或一鸭。水手的挑选很严格,若家中有妇女生小孩的均不得当水手。各村寨在龙船节结束时,必须挑全村最肥大的猪,宰后请全寨聚餐一次,以酬谢全村对龙船节的支持。龙舟节期间,清水江两岸人山人海,除竞船外,还有踩鼓、吹笙等民俗活动,这期间男女青年游方对唱、谈情说爱。

独木龙舟是苗族文化的骄傲,无论是两排人站立划桡的姿势和装束,还是采木凿舟、下水竞渡的相关仪轨、禁忌和传说,无不体现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气息,这是中华大地绝无仅有的。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