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黔阳第一山香炉山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3796字

黔阳第一山香炉山

香炉山是闻名遐迩的黔阳第一山,是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风景名胜区,也是黔东南最大的民族爬坡节集会地之一。香炉山因其山形酷似香炉而得名,一是它四面悬崖绝壁,叠垒三层,顶平腰束,山形似民间烧香焚纸祀奉神灵所用的香炉;二是当云雾升腾缭绕山顶的时候,它仿佛一个祈祀的香炉。香炉山位于凯里市西北15公里处,是农历六月间苗汉各族举办“爬坡节”的地方。节日期间,香炉山镇边的大小山坡上,经常举办各种跳芦笙、对歌、斗牛等活动。

香炉山,苗语为BOBBIL-JIEL(玻壁纠),意为砥柱山,山的四面“壁立千仞,延袤三十余里,众山环列,若戈铤相向”。顶峰海拔1233.8米,山脚最低海拔629米。方圆13公里,巍然屹立,云雾缭绕,如擎天大柱。

民间关于香炉山的传说很多。一说是很久以前有两姊妹天天在山上放牛,一边看牛,一边做针线活。天长日久,两姊妹长大成人了。有一天,她俩悄悄谈起找情侣的事来。这时老牛说话了,说是背她们去外地把石头赶来,叫她俩在一夜之间堆砌两座高山,就可找到如意郎君。老牛背她们从千里之外把石头赶来,妹妹按牛的吩咐认真堆砌,天亮了,终于堆成了香炉山。而姐姐则偷懒睡觉,没有砌成,至今香炉山对面一座山顶上留下了一堆乱七八糟、大小不一的石头。另有一说是苗族祖先《打柱撑天》歌中所说的第七根金银玉柱。说香炉山原来共九层,直顶南天门,成了天地相往的通道。天王的七女儿阿碧顺山顶下至半山腰与苗族青年阿补游方恋爱成亲,每天晚上都在半山腰欢聚。每天凌晨鸡叫三遍时,阿碧均按时回到天上向父王拜早朝。不久,阿碧有了身孕。一天晚上,阿碧在香炉山中生了一女儿小阿彩。正当初做父母的年轻夫妇享受欢乐时刻时,公鸡叫了第二遍,阿碧无奈,只好急飞天庭,因心急脚重,踩倒了六层金玉石。从此,香炉山只剩下如今的三层了。

香炉山的底层,四面为山寨,田土肥沃,山林环绕,西南麓有明代苗族起义军首领阿榜的故居遗址。由塘房寨通往顶层路径循级而上约30米处,有一碑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镌刻的“胜境”的断碑和清光绪十年(1884年)徐作霖所立的“黔阳第一山”石碑一块。石碑两侧,阴刻小字碑文,盛赞香炉山“实属天造地设集黔山之大成”。受颂嘉名为“黔阳第一山”。据说这块断碑完整时镌刻四个字为“黔东胜境”,现在看来依然是符合意境的。

山的中层为二屯岩,海拔1090米,为环山一周的台地。此层地面宽而平,面积0.5平方公里,可容数十人。四面为高约20米的岩壁陡绝的天然城墙。山下只有三条路可通到二屯岩。东面的“大卡”和北面的“小卡”路非常陡险,必须攀藤附石才能爬上去,历来很少有人从此上下,西面的“大门洞”即“西卡路”,便是三面悬崖绝壁,须顺壁盘旋而上,故有“三路三关一线通”之称。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整建香炉山城时,在二屯岩的“三路三关”建有东、北、西三道石拱城门,西门为最大,筑于岩壁缺口处,高而坚固。门顶建有雄伟壮丽的阁楼。石门两边刻有对联:“一障保名区,雉堞山城千载固;层崖开胜境,蜃楼海市两重盘。”

二屯岩为一年一度的香炉山爬坡节时各族男女青年游方对歌的场地之一。此处建有魁星点斗阁,其东北面50米处建有七层四角的香炉塔,飞檐翘角,风铃叮嘴,各层有楼板,四面装棂窗,旋梯而上,为明清时战时的瞭望台和战事指挥所。因此,城门洞自然是蹬上二屯岩的“第一保障”“第一道雄关”。民谚“石门洞、洞石门,谁有本事闯过门;前无路、后无路,岩脚有棵葡萄树”,说的就是二屯岩。

据说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族英雄张秀眉领导黔东南苗族农民起义军进击香炉山时,左攻右击,浴血奋战,总是无法攻破石拱门。清代清平县知县刘樵在《香炉山》诗中写道:“香炉何岩岩,地险插天高。天门石径窄,峰顶云气交。中层已千仞,环岩架屋牢。毗连数十家,飘飘屠若巢。一夫守要害,千军攻莫挠。”但义军还是攻上去了,那是苗族英雄张秀眉趁夜黑而爬上葡萄树,翻过石墙攻上去的。

二屯岩的西部尤为宽阔,有肥田沃土,有泉水长流不断的奶井(双井),传说此井乃仙姑之双乳,专供养因母亲阿碧被天王关进天牢,父亲又被天王处罚变成香炉石而成孤婴的阿彩。至今“奶水”长流不断,除供养“聚而居者百余户”山城人畜饮水外,还可以灌溉良田。此地附近还建有香炉塔、城隍庙、观音阁、顾氏宗祠等,为明代苗族阿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和清咸丰同治年间张秀眉领导的苗族农民起义军的古营盘。明朝天顺年间(1458—1464年)设香炉山兵防,正德十年(1515年)设刻小字碑文,盛赞香炉山“实属天造地设,集黔香炉山守御所。”嘉靖十二年(1533年)设清平卫中左千户所,清朝设炉山汛等,都以二屯岩为驻地。宽阔的东尽头半崖上有一观音洞,有石刻联:“缥缈慈云垂古洞,氤氳甘露薄南天。”门楣石刻“凌云台”。洞中有一石笋,高丈余,夜间闪闪发光。崇祯七年(1634年)在洞中建有观音阁,观音阁洞中有洞,怪石嶙峋,曲折幽深,滴水叮咚,阴气阵阵。

香炉山的南面自中层到顶层的“九十九屯坎”,是从二屯岩直通顶层南天门的唯一通道。高36米,共99级石级而得名。石梯路25°左右,高27.3米,宽1.9~2.5米。两侧悬崖绝壁,犹如刀削斧劈,岭崖夹峙,两侧悬崖上分别镌刻有“南关”“云梯”“步南天”等斗大之字。九十九屯坎直抵“南天门”,门上建有亭阁,独一路从左侧入亭,十分险要,此为香炉山的“第二道险隘”,是登香炉山顶的唯一通道。明朝路南知州汪良作的《登香炉山》诗,真实地描绘出香炉山的九十九屯坎等险景:“炉山之高高入云,嶙峋壁立无支分。雄关未许容双马,杀气曾教走万军。林翠湿衣人不觉,猿声啸壑客惊闻。攀缘直至层巅立,回首相将日已曛。”

香炉山顶层呈椭圆状,宽而平,面积0.15平方公里,可容数十万人。屹立山顶,百里众山、凯里风貌尽收眼底。山顶上除有棋盘石、摇动石、翻身石、望天池、朝天洞、腰子洞、将军石等天然景观和古战场一一营盘外,还有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修筑的灵官殿、文庙、武庙、玉皇阁等名胜古迹遗址。

骚人墨客常为香炉山“炉峰烟雨”的奇特风光及浓郁的民族风情所倾倒。清诗人、清平知县张时杰有诗云“四周阔落山环绕,回头一览众山小。莫怪巍巍独自尊,千寻壁立擎天表”。出生于凯里市炉山镇的明代工部尚书孙应鳌(1527—1585)也写过一首《香炉峰》,从另一个侧面描绘了香炉山:“日照香炉生紫烟,匡庐巅亦太和巅。目前尽是金银气,象外谁为兜率天?”此外苗族古歌《香炉山实在高》的歌词中唱道:“香炉山实在高,香炉山真是大,它是四方台形矗立在空涯,它由四支擎天柱顶托,这四根柱撑着香炉山顶着天。”

香炉山由于地形地貌独具一格,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历代兵家必争的古战场,也是历代苗族起义军的根据地及指挥中心。据《黔南识略》载:“明正统末,苗韦同烈者凭险于此,官军讨之久而弗克。”“正德十二年苗阿榜等,复据旧巢,列栅数十里,积粟聚兵,结都力、都兰、大溧、大坝、尤对等诸苗相援。诏湖广兵讨之,至山下攻弗克。”1855年12月,张秀眉等率领苗族农民起义军推进凯里,占据香炉山,并以香炉山为指挥中心,香炉山顶即观音洞为指挥台,聚兵于香炉山周围,直至击毙盘踞凯里的县丞陶文量。1856年7月9日攻克凯里后,香炉山及其周围成为苗族起义军的重要根据地。为抗击清兵,张秀眉等主动联合各友军共同对敌,主动进击,四处打击清兵。同治十一年(1872年)四月,当苗族义军在香炉山顶欢庆一年一度的“三月三”传统节日时,因叛徒带清军趁机攀悬崖而攻陷香炉山顶,使香炉山这个与清廷抗争了18年之久的苗族起义军根据地失陷。

这个号称“世界最大香炉”的黔阳第一山,自建有观音阁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生日)、六月十九(观音坐莲台成道)、九月十九(观音出家)都有盛大的庙会。汉语宗教民歌《跑去香炉接金银》唱道“六月十九爬香炉,烈日高照天空睛,十有九年晴后雨,珠宝甘露要降临,各族儿女要上程,跑到香炉接金银,在手接得黄金子,黄金拿到土中搁,白银拿到田中存,回到家中把主报,全家老幼喜盈盈……”又因六月十九处于农闲期间,加上苗族民间传说故事的熏陶;苗族还把爬香炉山视为纪念天士仙女阿碧与凡间苗族青年阿补结良缘冲破禁区、自由婚恋、民族团结、生活美满的象征。同时又视为纪念历代苗族起义英烈的日子,渐而形成了传统的一年一度的六月十九日香炉山爬坡节。每到这一天,来自凯里市城乡和黄平、台江、雷山、麻江、丹寨等毗邻县市以及国内外的苗、汉、侗、水、布依、仫佬等民族兄弟、专家、学者多达七八万人。“一年一度爬坡节,千里情友来相会,东山彩蝶飞,西山蜜蜂汇;小伙唱飞歌,姑娘来相对;歌生金翅膀,情长一双腿;催得满山乐融融,追得男女成双对,满山歌声满山情,唱得天下大团结!”这首苗族飞歌,便是爬香炉山节的真实写照。

香炉山是黔东南苗民的一座风水山,一块纤尘不染的净土,自古以来苗族人民就把她当作苗家的圣山,山上的生物任其自然生长,从来没有人上山砍柴割草。山上有巨大神香炉、七仙池、石海螺,满山的巨石、怪石,尤其是怪石中长成林的百年古树,奇怪的是百岁老人也不知何年长出的树,自从有树那时起,年年岁岁如此,不见高、不见大,不见矮,而且整座山形也像一个插满香火的神香炉,确是一奇。

如今的香炉山迎送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外友人,以自己独特的风韵赢得中外旅游者的青睐!凯里市对此山作了详细旅游规划,这里将是黔东南第一名山,让大家尽情地游玩品赏。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东部卷(铜仁 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