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陈夔龙世家
所属图书:《高门大户——明清贵阳世家》 出版日期:2014-07-01文章字数:5188字

陈夔龙世家

陈夔龙像

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三位黔人当过顺天府尹(亦名京兆尹),他们是石赞清、李朝仪和陈夔龙。三人中,陈夔龙仕途最顺畅,官当得最大;诗文著述最丰,为当时黔人之冠;寿命最长,活了近一个世纪;毁誉最多,至今仍被人谈及。

陈夔龙,字筱石,一名小石,号庸庵居士、花近楼主,清咸丰七年(一八五七)五月二十五日诞生于贵阳。其自小聪慧,喜爱读书,十六岁中秀才,十九岁中举,其后到成都入四川总督丁宝桢幕。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八),陈夔龙中进士,由此步入仕途。由于陈夔龙精明干练,有谋略,善决断,因此宦途顺利,迅速升迁。

陈夔龙进入仕途后,首先任兵部郎中。有一次,他随兵部尚书荣禄外出查办事件时,荣禄突然对他说道:“观君骨相气色,五年内必有非常之遇。”这话令陈夔龙暗自欣喜。为报荣禄的知遇之恩,他写下《叠韵呈仲华师相》一诗。在诗中,他称荣禄为“人中凤”,“如父兄”,是“救时贤宰相,劬学(勤学)老书生”。

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陈夔龙时在北洋大臣李鸿章麾下负责翻译电文事务。之后,中国战败,李鸿章因与日签订《马关条约》遭到朝野攻击,怅然赴欧考察。李鸿章返国后出任总理各国事务行走(官名),陈夔龙立即前去拜谒。李鸿章知陈夔龙有干才,于是对其十分信任与倚重。

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九月,戊戌变法失败。是月二十八日,御前大臣庆亲王奕劻主审“六君子”,派人叫陈夔龙与铁良(工部司员)速往刑部参加会审。当陈夔龙赶到西交民巷时,康广仁、刘光第、杨锐、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六人已被杀害。陈夔龙“过后思之,宁非至幸”。由此可见,之后陈夔龙对“戊戌六君子”被害一事进行过反思,为由于晚到而没有背负杀害维新派的历史,感到是最大的幸事……

荣禄掌握军政大权后,陈夔龙成为其核心幕僚,为其出谋划策,密陈各军情况,建议成立最高幕府,更番调动各军入卫京畿,以此加强对军队的监控。

陈夔龙熟谙官场规则,精于与各种势力周旋。光绪二十六年(一九〇〇),他任顺天府尹时,正值义和团与洋人发生冲突,军机大臣刚毅密令他护送各国使领馆人员到天津,然后乘船回国。但陈夔龙一想,此举危险太大,还要落个“勾结洋人”的罪名,于是采取拖延战术。好在各国公使亦不愿离开北京,才使陈夔龙免此一行。

然而宦海波谲云诡,难以预测。是年七月,端王载漪上奏一折,参劾京内大员情通外洋十五人:李鸿章、王文韶(军机大臣)名列首位,“请即行斩首”,陈夔龙亦因“总理衙门出身,与洋人办过交涉而位列十五。正在这关键时候,刚毅在慈禧的面前为陈夔龙求情讲了许多好话,说他“人极正派,有血性,能办事”。再经荣禄说情,并保举陈夔龙改署三品大理寺卿。慈禧亦知载漪意在清除政敌,于是说道:“陈夔龙办事得力,无端令其交卸,面子上下不去。”经两位权臣的搭救,陈夔龙逃过此劫。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陈夔龙成为留京办事大臣之一。在此期间,他秉承李鸿章的旨意,亲拟《辛丑条约》条约文本,并参与条约的签订……

在清王朝统治的最后十一年里,陈夔龙先后任漕运总督、河南及江苏巡抚、四川总督,最终继荣禄、袁世凯后当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一品高官。由于所受的教育及感激清廷的“殊恩”,陈夔龙在政治上坚守“祖宗成法”,反对变革,思想十分保守顽固。陈夔龙曾说:自己平生可自慰的有三件事:“一不联络新学家,二不敷衍留学生,三不延纳假名士。”由此可见他对当时新政和办学堂、派留学生、编练新军均持保留态度。在“废科举”的问题上,陈夔龙更是痛心疾首。他说:“科举一废,士气浮嚣,自由革命,遂成今日无父无君之变局。”

武昌起义成功后,陈夔龙预感到清廷日薄西山,便力主起用昔日的宿敌袁世凯,然而清王朝已病入膏肓,最终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中华民国”建立后,陈夔龙寓居上海,仍念念不忘昔日的荣华富贵及失去的天堂。一九一七年七月一日,他帮助张勋复辟,被废帝溥仪任命为弼德院副大臣。谁知好景不长,段祺瑞以反复辟为名,在“马厂誓师”,挥师进攻北京,赶走了张勋,使这场为时十二天的复辟丑剧破灭,陈夔龙的政治生命就此终结。

清政权虽然成了明日黄花,昔日的荣华富贵已不再来,然而陈夔龙仍不面对现实,继续进行复辟活动。一九二四年,他邀约在沪前清遗老陈三立、冯煦、瞿鸿玑等人组织“逸社”,对冯玉祥回师北京幽禁贿选总统曹锟、打垮直系军阀、驱逐废帝溥仪出宫、修改优待清室条例的革命行动痛心疾首,于是联名电请段祺瑞、张作霖“速复优待皇室原状,免至根本动摇、人心疑惧,全国哗甚”。之后,中日战争爆发,溥仪成了日帝的傀儡。陈夔龙对此彻底绝望,便悠游林泉、徜徉山水、吟诗作赋、喝酒唱戏,当上了“海上寓公”。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七日,陈夔龙病逝于上海家中,享年九十一。

陈夔龙墓地

尽管陈夔龙历史十分复杂,政治上顽固保守,然而终其一生,他不仅是一个关心公益,热爱故乡,以弘扬本土文化为职志的人物;而且是一个诗文著述甚丰、才华横溢的文人。

光绪三十一年(一九〇五),陈夔龙任江苏巡抚,前往苏州就任。在此期间,他见姑苏名胜寒山寺年久失修,残破不堪,立即拨出款项,派工匠重修殿宇,铸钟刻碑,使寒山寺重现风姿。寒山寺原有明代书法家文征明草书唐朝诗人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诗碑一座,由于风雨侵蚀,字迹早已斑驳不清。陈夔龙见此状况,便请著名学者、书法家俞樾重书张继原诗,随即令人刻碑立于院中。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寒山寺碑。

光绪三十三年(一九〇七),陈夔龙回乡扫墓,时值唐尔镛、任可澄、华之鸿等人创办贵州通省公立中学之际。尽管陈夔龙反对新式学堂,然而碍于与唐、任、华等人多年的交谊,他慨然捐银四千两。客观地说,这是他对贵州教育的一份贡献。

民国初年,陈夔龙寓居上海,潜心诗文创作和搜集、印行贵州文献,恰逢此时杨龙友的诗画集《山水簃》及诗集《洵美堂集》相继在上海和北京发现。对于这两部早已散佚的明末诗书画大家的贵阳先贤的诗画集,陈夔龙凭借自己的声望和财力,购得这两部珍贵的明代刊印本,其中《洵美堂集》还是海内孤本。为了发其奇气幽光,使之再现黔中先贤的艺术圭宝,陈夔龙花巨资刊印。之后,陈夔龙发现贵州咸同年间遵义籍名学者、大诗人郑珍的《巢经巢》诗集已残缺不全,于是将其搜集齐备,认真汇编,出资重刊,使郑珍之名及其诗作在海内外广为传颂。

陈夔龙原籍江西崇仁。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其父陈炘煜以大挑知县分发贵州,卸任时恰逢贵州爆发咸同大起义。由于交通中断,不能返回江西,加上父亲病故,时年八岁的陈夔龙与兄弟家人便落籍贵阳,成了贵州人。陈夔龙考上举人后,便与贵州名人丁宝桢的侄女结婚,随后当了川督丁宝桢的幕僚。中进士后,他长期在外做官,一度于一九〇七年回乡扫墓,之后终生未归。然而陈夔龙对贵州极有感情。他曾公开说:“今日博取功名,确系由黔发迹,黔不负余,余亦不可负黔。”一位权贵曾劝陈夔龙改回原籍,但他断然拒绝。

陈夔龙一生著作宏富,著作有《松寿堂诗抄》、《花近楼诗存》、《梦蕉亭杂记》、《庸庵尚书奏议》等,而广为流传、最有价值的是《梦蕉亭杂记》。

陈夔龙生处清末民国近百年的岁月,亲历了许多重大事件,由于他精明强干,身历要职,一直处于政治旋涡中心,与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有过亲密的接触,其撰写的《梦蕉亭杂记》,系其一生之经历和所闻、所见的材料写成的“三亲”材料,因此史料价值极高。如写清末大事有戊戌变法、义和团入京包围外国使馆、慈禧、光绪外逃、八国联军入京、《辛丑条约》签订及辛亥革命等,均作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记述,见解也很有见地;如记事、写人,《梦蕉亭杂记》从奕劻、荣禄、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岑春煊、瞿鸿、鹿传霖、张荫桓写至张佩纶。对著名学者俞樾、王闿运等,均有专条记述。尤其是荣禄、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岑春煊的起家,在清末的历史作用,作者着笔甚多。正因为如此,该书被视为研究清末政治史及重要人物的珍贵史料,价值极高。

陈夔龙对贵州极有感情,在《梦蕉亭杂记》中,其对自己非常了解的黔籍名人及事迹,笔墨中常饱含着感情。如对丁宝桢、李端棻、唐炯的学识人格、情操作风着笔不少。由于陈夔龙是丁宝桢的侄女婿,当过丁的幕僚,与其关系最深,因此记述其事迹及人格魅力特别详细,除记载丁在山东诛杀慈禧宠信的太监安德海和改革四川盐政外,还着重记述了丁为官清廉,生活俭朴,重情重义,体恤民困的人格魅力。

在这部《杂记》中,陈夔龙对李端棻亦赞颂有加,追述了早年赴京会试得中时李对他的提携:为了使同乡士人金榜题名,时在朝廷任职的李便邀集即将殿试的几位同乡士人到家一叙,详细介绍殿试规则,练习小楷,如何策对(议论文)。考试结束后,同乡中赵以炯中状元,李端榘(端棻堂弟)、陈田名列二甲,入翰林院。陈夔龙谈到自己因试卷有一字之误,未能进入翰林院,成为人生的最大憾事。对此,李端棻很为陈夔龙抱屈。

陈夔龙对李端棻奖掖后进不仅于此。他曾由衷叹道:“良朋知己,迄今铭感!”后来李端棻因支持戊戌变法而流放新疆,尽管陈夔龙对其政治理念不甚认同,然而对其学识人格予以正确的评价,称其“学问温雅,性情笃厚,徒以为人所累,致罹党祸。”陈夔龙所指使李端棻招致灾祸的这个人,就是李的堂妹夫梁启超。这些话亦可从一个側面反映出李端棻高尚的人格。

俗话说:“人无完人”,古今中外的伟人亦不例外。在评价陈夔龙这个历史人物上,我们不能攻其一点,不计其余。陈夔龙政治上虽有瑕疵,逆时代潮流而行,但他关心公益,热爱故乡,并以实际行动来支持贵州的文化和教育事业,收集和出版贵州历史文献和书画诗集,这种情怀还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陈夔麟,原名陈凯,字少石。陈夔龙《资政大夫广东布政事陈公少石墓志铭》中,回忆父亲病故后其家落籍贵阳及长兄早年经历时曾这么写道:“(父亲)病逝时,兄(夔麟)仅十岁,仲兄(夔麒)与余尤幼稚,赖先妣(亡母)姜氏,以养以教,始克成立。同治六年丁卯(一八六七)黔乱甫平,流亡未复,提学使湘潭黎文肃(黎培敬)公变通招考,兄年甫十三龄,以《试食瓜赋》,高等入贵阳属邑开州庠,余兄弟占黔籍自此始矣。癸酉(一八七三年)乡试,以选拔生登贤书。光绪庚辰(一八八〇年)会试后大挑一等,旋中进士入词林(翰林院)。”

光绪九年(一八八三),陈夔麟以知县选授湖北谷城,下车伊始,勤于政事。恰逢此时县城外任家营有两个村子因争水道而起纷争,城营官员害怕事态扩大,造成流血冲突,便想带兵前去镇压。陈夔麟认为不可,急忙制止,随后单骑驰往。待陈夔麟赶到时,敌对双方的闹事分子“已各置山炮相撑拒”,剑拔弩张,一触即发。陈夔麟立即招集双方德高望重的长者,晓以大义,叫他们各自管束好自己的村民。在其真诚的劝导下,双方“感服息争”最终消除敌意,和平相处。

陈夔麟在谷城任职不久,调任蕲水。蕲水是个穷县,“邑无城,民朴兵单“。上任之初,时逢大旱,周边的匪盗乘机作乱,利用迷信“设醮聚众”。面对严峻的现实,陈夔麟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防患于未然,“就近函请巴水师某参将拨兵协助,事乃敉平”。

湖广总督张之洞十分欣赏陈夔麟在湖北的出色表现。在其“极相引重”下,陈夔麟历任汉阳、江夏、夏口三厅县长官。在此期间,陈夔麟在纠正冤假错案、维护社会治安和筑堤防洪等方面有不俗之成绩,因此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同声嘉奖,“谓保全长江治安,实基于此”。

光绪二十七年(一九〇一),陈夔麟升任荆门直隶州代理知州。上任后,经过调查,得知由于该州系南北要冲,盗匪常聚于此,杀人越货,为非作歹,商贾居民不堪其苦,于是他“勤缉严惩,萑苻(盗贼出没之处)潜迹”。

陈夔麟对地方文教和公益事业颇为关心,他捐俸建义学,让贫寒人家子弟有求知的机会;又建可埋葬千余人的义茔,为那些无钱丧葬的往生者解决了栖身之所。

陈夔麟在湖北任职多年,有“累官不越楚中”之称:他四任湖北乡试同考官、荆宜施道、江汉关道员。光绪三十三年(一九〇七),陈夔麟升任湖北按察使,旋因弟陈夔龙出任湖广总督,按照官场旧例应予回避,改官江右。宣统元年(一九〇八),他出任广东布政使,所至皆有政绩。

民国建立后,陈夔麟寓居津沪,与南北逸老话旧,以书画为伴,过着一种闲适优雅的生活,一九二八年年底病逝于上海,春秋七十有四。

数十年后,笔者在武汉拜望一位熟悉清末湖北官场的老人,谈及张之洞与陈夔麟当年的善政治绩时,老人赞颂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认为陈与张为湖北的经济发展和文教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应该记住他们。笔者听之亦为之动容,感慨甚深……

附录陈氏功名表:

陈炘煜: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年甲辰科举人,官知县。

陈夔麟:光绪六年(一八八〇)庚辰科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

陈夔龙: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丙戌科进士,官至直隶总督。

陈夔麒: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辛卯科举人,官至道员。

【回帖选登】

既然:

卢慧彬:

高门大户——明清贵阳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