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唐树义、唐炯世家
所属图书:《高门大户——明清贵阳世家》 出版日期:2014-07-01文章字数:5396字

唐树义、唐炯世家

唐树义

(注: 成山老人—唐炯,字鄂生,贵州遵义人。清道光二十九年举人(1849年),以知县分发四川,官至知州。清光绪三年四川总督丁宝桢派唐炯办理滇黔边计官运盐务,光绪八年张之洞、张佩纶先后奏荐任云南布政使。中法战争事起,唐炯奉命督师进剿,于军中任云南巡抚。光绪三十一年谢病归贵阳府第“有待归草堂”(今贵阳十九中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晋太子少保衔,同年12月29日去世,时年81岁。)

昔日贵阳唐姓世家,有“唐家的顶子”之称。所谓“唐家的顶子”,是指唐氏在清代官当得大,礼帽上的顶珠(代表官的等级)最为耀眼。

唐氏祖籍四川涪州,先世因避张献忠之难迁往遵义定居。据《遵义府志》及《续遵义府志》所载:自清康熙年间至光绪二百余年间,唐家诗礼传家,人才辈出,有功名者达二十余人,其中唐树义、唐炯父子,官拜巡抚——封疆大臣,正因为如此,遵义城流传着“要想唐家不当官,除非干断洗马滩”的民谣。

唐树义,字子方。其父唐源准,科举出身,曾任广东阳山县知县。唐树义少时胸怀大志,常自恨一事无成,于是磨砺心志,面壁苦读。随着时光的流逝,唐树义已出落成状貌魁伟、气盖当世、熟习经史诗词的青年士人。

嘉庆二十一年(一八一六),唐树义中举,道光六年(一八二六),以大挑一等分发湖北监利县任知县。初入仕途,唐树义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时值监利江堤崩决,洪水肆虐,民众流离失所,路道充斥着难民,流氓宵小之徒乘机剽掠,整个监利城笼罩着愁云惨雾,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唐树义下车伊始,立即整顿治安,严令擒治群盗。为了了解治地状况及落实灾情,他走出衙门,深入民间,把勤政为民作为第一要务,“乘单舸,涉洪涛”,核准灾民户口,然后向上级部门请求赈恤。

唐树义深知赈恤治标不治本,要想使百姓立身安命,首先得修筑堤防,给百姓一个安居的环境。鉴于五六里的江堤早已残破,如果不及时大修,汛期到来必定酿成灾难,尤其是尺八口地段江流湍急,堤防年年崩塌,经过调查研究,他决定退移改筑二千七百丈的堤防。为此,唐树义一面向上司申求拨款,一面募民筹款。待到资金凑足后,他审时度势,加紧施工。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劳动,堤防终于在汛期到来前完工。

汛期来临,洪水大至。当洪水涨至离堤顶仅三尺时,唐树义意识到如不能凝聚民心,保护堤防,监利城必将成为水乡泽国。危险迫于眉睫,唐树义顾不得自身安危,飞身上堤,带领吏民防堵缺口。此时西南风急,巨浪滔天,吏民惊恐失色,纷纷逃窜,这时他们发现唐树义独立水中,奉土负薪,身当其冲,处境十分危险。唐树义大无畏的精神感动了周围的吏民,人们停止奔逃,围聚在他周围,奋力抗洪。恰逢此时风向逆转,洪水反向南趋,水位立即减了两尺。吏民不禁欢声雷动,视树义为“神人”。

唐树义为官清正,极有个性,因此常常得罪上司。这一年,湖广总督卢坤巡阅监利,与唐树义商讨修堤之事时。由于意见相左,唐树义拂袖而去。卢坤恼怒之余,认为唐树义傲慢无礼,不敬上司,便想借检查堤防之机挫其锐气。检查之后,卢坤再次召见唐树义。令唐树义意外的是,卢坤一改骄矜之气,下阶迎接他,诚恳地说道:“贤父母(官)何得民若是(拥护)?!”

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六月,在卢坤的举荐下,唐树义调江夏县,十二月因办理堤防有功而赏知州衔,升汉阳同知。之后,经湖广总督林则徐及湖北巡抚裕泰举荐,唐树义入京觐见道光帝。因奏对得体,道光帝非常高兴,于是有“丞(州府副职)中几见此人!”之叹。

由于皇帝的垂青,唐树义升任兰州知府,晋兰州道。在甘肃任上,因进剿“西陵野番”有功,唐树义擢任陕西按察使,不久调任湖北布政使,代理巡抚。

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长江洪水大发,从荆州到黄州一千多里的地方,有州县三十一个、卫所九处均处于危险之中。唐树义见灾情严重,不敢掉以轻心,亲自巡视沿州两岸,返回省城后迅速向总督报告灾情,恳请迅速拨款救济灾民和修筑堤防。当总督敷衍塞责时,唐树义愤然说道:“尧舜在上,忍令吾民失所乎?即有严谴,请独当之。”在其据理力争多日后,最终迫使总督拨款救灾。

然而洪水比修筑堤防更快,很快淹入了武昌城,有的地方水深竟达数丈。为了活命,不少民众逃往城墙上露宿避难。令唐树义痛心的是,当武昌城身处苦难之时,总督仍居住华屋,每日“燕乐如常”,出则前呼后拥,对百姓的苦难置若罔闻。为表志节,唐树义乘坐竹舆,日夜看视灾民,嘘寒问暖,“挥泪抚慰”。

救济款项刚到,唐树义见发放命令迟迟未到,便擅自发放,从而使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百姓得以活命。有感于此,百姓将其比作宋代名相“富青州”。民众对唐树义的赞誉和拥戴,无形中置总督于极为尴尬的境地。总督恼怒之余,从此视唐树义为“眼中钉”。唐树义见上司处处刁难,于是有了退隐的念头。第二年冬天,他以病辞官,返回贵阳。

返里后,唐树义置义田,建宗祠,救恤故旧,慰荐孤寒,为友人出版诗文数十种,又出资出版遵义及全黔诗,整理和刊印了自己的诗文集《梦砚斋诗古文词》、《北征纪行》、《从戎日记》等。在筑期间,唐树义常与诗人郑珍、莫友芝饮酒赋诗,畅谈时政;而郑珍每至贵阳,必住唐家“待归草堂”……

唐炯贺丁宝桢寿诗

唐炯在《先君子行略》中对父亲为官之道有如是之言:“(先君)尝教僚属曰:‘见得爵位轻,自无作不好之官;见得货财轻,自无做不好之人’”。为此举了几个事例:一是湖北水患时,唐树义令龚、姚两观察前往荆安、武汉和黄州等地视察灾情,他俩的车船费、薪金及仆役费全由唐树义的薪俸中支取,从未累及僚属;二是,唐树义引退时,湖北的僚属和商人们赠送他数万两银子,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三是,唐树义为官二十多年,薪俸大都救济了同族中的贫困者、老疾者、不能嫁娶者和读书力行者。

咸丰三年(一八五三)正月,太平军攻占武昌城,清廷惊慌失措之余,突然征召唐树义入京候命,企图以其在湖北的威望来抵御太平军。唐树义时年六十一,得旨后赶往京城尽忠效命,到京城后受到士人的关注,“辇下知名人士争颈识面,为风流所宗尚如此。”

被朝廷任命湖北按察使后,唐树义风雨兼程赶到治地,立即投入到与太平军的残酷搏杀中。宋埠、鹅头山、辛家冲和马鞍山等役,他战绩卓著,力挫对手,击毙太平军三王,伤二王,擒斩千余人。之后,他又建“新功”,黄州一役,十日之内,大小十一战,均大胜。

咸丰五年(一八五五),战况逆转直下,清军一败再败。唐树义兵败金口。知事不可为,惟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必轰轰烈烈寻有死所”,最后他投江而死,时年六十三。

得知父亲噩耗,唐炯千里赴楚,得父尸骸后,运回故里,葬于贵阳东北五十里之成山。

唐炯,字鄂生,唐树义第四子,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己丑科举人。唐炯自幼好学不倦,喜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于历史政事得失、治乱兴衰、古名臣出处和事迹,无不反复讨论,了然于心。由于识见高远,具备经世伟略,兼之生性倜傥,傲岸不群,有大丈夫襟怀,诗词古文颇有造诣,因此深得士林推崇。诗人郑珍十分欣赏唐炯的才学德识,便集李白、韩愈诗撰联赠之曰:“天生我材必有用,神纵欲福难为功。”

咸丰四年(一八五四),贵州桐梓杨隆喜揭竿而起,揭开了贵州咸同起义的大幕。唐炯见此,创立“忠孝团”,与织金进士丁宝桢遥相呼应,对起义军形成夹击之势。

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唐炯任四川南溪知县,下车伊始,立即组织地方绅耆办理团甲,严禁窝藏盗匪,重惩差役敲诈勒索,永革地方规费,清理多年积案;无定期、无定地巡视民间,访贫问苦,劝勉其子弟辛勤耕作……对其而言:为政者要心系地方,爱惜民财,使民安居乐业;不能逼民造反。这种尽职尽责的官风感动了治地民众。数月之后,南溪民气和乐,地方大治。

唐炯与其父一样,能文能武,在镇压“犯上作乱”的“暴民”时,从不手软,以“强悍”著称,处处显示出不俗的军事才干。在南溪、叙州、富南、犍为、绵州及白鹿场等战役中,唐炯身经数十战,曾以百千士卒与数万义军相抗衡,往往出奇制胜,大败对手。义军见其作战英勇,不顾死活,因此称其为“唐拼命”,遇则视为煞星,迅速闪避,不与争锋。

同治元年(一八六一),石达开率部由湖北入川,攻占石柱厅,进围涪州。唐炯尾随其军,围追堵截,见其突围而去,便追至綦江。石达开不敢恋战,率部入黔。川督骆秉章用唐炯之计,在大渡河设防,最终迫使石达开束手被擒。

同治二年(一八六二)正月,唐炯升任绥州知府,闻知达渠、大竹两县差役凶横恶暴、欺压百姓、民众常联合控告差役、但地方官员却拿他们无可奈何的情况后,他立即派人四处张贴告示,劝告百姓不要聚众抗官,如有冤屈可直接向官府申理。由于唐炯公正廉明,违法犯律的差役日趋减少。与此同时,唐炯在郡城设立了两所书院,并在八十一区及四乡建立社学,聘请学养俱优的士人充当教职,教育辖境子弟读书。第二年后,绥州大治,吏尽守法,民安其生。

同治五年(一八六六),贵州苗民因不堪忍受苛捐杂税而暴动,波及湖南沅州一带,随后都匀、麻江、独山的白莲教军继起,思州又因官府征粮过重而激起民变,思南、石阡的黄白号军随之起应,贵州全境陷入瘫痪。川督崇实急令唐炯统师援黔。

到黔后,唐炯严禁官军骚扰百姓,并四处潜伏探子收集情报,采用各种手段去招抚降众,数月之间便瓦解黔境的“骚乱”。鉴于唐炯平定黔乱之功,清廷赏其二品顶戴和“法克精阿巴图鲁”的称号。

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四川总督丁宝桢欲改革盐政,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由于深知唐炯“大气磅礴,足任事”,便极力延揽其共赴时艰。唐炯到成都后,丁宝桢向其通报了四川的省情:财力薄弱,除了上交国库和省内的开支外,无钱帮助邻省,加上长江两岸的盐枭土霸聚众达几十万人,一旦动乱起来,其后果不堪设想。

唐炯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盐是国家大利之所在,要解决四川财政困难,首先要革除盐政弊制,开源节流。他说:“现在边境无事,防军宜裁汰,每年可以省饷数十万。盐为国大利,数十年来,官吏绅商因缘为奸,致利上不归国,下不归民,只归中饱。今若整理,可为国岁增巨款,私枭隐患可藉以消弭。但一办理,风起云涌,谤议随之。公能始终主持则办,否则不如其已。”

唐炯精辟的见解致使丁宝桢毅然改革盐政,并授命其全权办理,放手大干。唐炯知同乡华联辉有经济之才,于是与其共同筹划,“稽案牍,考成法”,向熟悉盐务利弊的官员商人请教咨询并加以讨论,从而制定了著名的“官运商销法”。该法推行后,不仅为国家每年增加库银数百万两,缓解了四川财力不足的困境,而且为贵州民众提供了价廉的食盐。

光绪八年(一八八二)七月,经张之洞举荐,唐炯擢任云南布政使。在任期间,他改革弊政,“并厘卡,清田粮,减冗员,恤民困”,政绩十分突出。时值法国侵占越南南部,窥视着北部的中国边境。为了保卫南部边境,清廷责令唐炯率兵出镇南关防卫。

唐炯出关后,认为归顺清廷的黑旗军领袖刘永福熟悉边境事务,有能力制服法人,于是委之重任。九月,唐炯升任云南巡抚,云南总督岑毓英写信催促他赶快回省城视事。鉴于此时中法议和,边境形势趋于缓和,唐炯立即赶回昆明主持政务。

一年后,法军进攻越南北宁和太原,两地相继失守。为此,清廷将广西巡抚徐延旭革职拿问。唐炯亦受牵连被逮捕下狱,被定为“斩监候”。换言之,随时都可以被杀头。在拘禁的两年中,唐炯自认无愧国家,每日观书写字,寄情诗文。在其所写的诗中,有一首最能体现他此时的心境:“已空万念仍忧国,未了残生且读书。惭愧东坡老居士,乌台也许赋诗篇。”此诗被士人传诵后,无不认为唐炯冤枉。为此,朝廷重臣左宗棠、李鸿章和丁宝桢先后上表为唐炯求情。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唐炯被释,发往云南差遣,以巡抚衔督办云南矿务,于四月抵达昆明任事。

考虑到云南财政困难,人民生活贫困,唯有开采本省的矿产才能改变以上问题。于是唐炯偕日本技师亲至各矿厂调查,主张建立公司,招商开采矿场,然后由官府购买。这个建议很快被朝廷采纳,云南的采铜业由此发展起来。云南铜矿公司开办十八年,铸铜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满足了国内的需求,同时增加了本省财力,解决了不少靠铜矿业谋生的穷苦民众的生活问题。唐炯以滇铜在昆明西山修建了一个“金殿”,以资纪念。

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七十八岁的唐炯辞官返回贵阳,两年后,病故于贵阳家中,葬于成山坟地。

附录唐氏功名表:

唐廉: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壬子科举人,官知县。

唐羲伯:唐廉子,拔贡,官四川广元教谕。

唐惟钦,羲伯子,拔贡,官普安教谕。

唐惟明:羲伯子,雍正元年(一七二三)癸卯科举人,官知县。

唐惟安:羲伯子,雍正四年(一七二六)丙午科举人,官知县。

唐惟克:羲叔子,乾隆(一七四一)辛酉科举人,官至宜昌知府。

唐金:惟安子,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戊子科举人,官黔南学正。

唐源泽:惟明孙,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甲午科举人。

唐铢:惟安子,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甲午科举人。

唐錞:惟被子,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甲午科举人,官知州。

唐锡:惟格子,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丙午科举人。

唐源准:惟格孙,嘉庆三年(一七九八)戊午科举人,官知县。

唐树义:嘉庆二十一年(一八一六)丙子科举人,官至湖北按察使,署巡抚。

唐炯: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己丑科举人,官至云南巡抚。

唐尔镛: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丁酉科举人,宣统年间贵州宪政派代表人物,贵州教育总会会长。

【回帖选登】

小狡黠:

新浪网友:

高门大户——明清贵阳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