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傅潢、傅寿彤世家
所属图书:《高门大户——明清贵阳世家》 出版日期:2014-07-01文章字数:5267字

傅潢、傅寿彤世家

人生际遇十分奇特,有时一次偶然的相遇,一次倾心的交谈,就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们从乾隆、嘉庆年间的贵州士人傅潢与汉学(又称朴学,即考据学)大师者洪亮吉的相遇中得到了印证。

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江苏阳湖(武进县辖)人洪亮吉(字君直,号北江)出任贵州学政。鉴于黔省僻远,书籍匮乏,洪亮吉购买大批《经》、《史》、《通典》、《文选》等,分配给省内的各书院,并“以古学教士”。他选拔各府优秀士人到省城书院学习深造,并捐银数百两助以诸生膏火。每当在省(城)之日,他每月一定会去书院考核士子,亦常常在学署召见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为其“讲贯诗文,娓娓不倦,助以饮馔,奖之银两,由是黔中人士皆知励学好古”。洪亮吉渊博之学识,对贵州文教育之热心,其人格之高尚,慢慢在士人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开诵习经史,崇文尚学之风在贵州蔚然兴起。

傅寿彤像

上任之初,洪亮吉到贵筑县(今贵阳花溪区)视察文教,听当地士绅说,青年士子傅潢聪敏好学,颇有诗才,其“六岁读《毛诗》,辄能解悟,十三学诗,十六遂工诗”。听说有此才子,洪亮吉爱才惜才之情蓦然涌起,立即召见傅潢。见面之时,他发现傅潢嶔崎磊落,不同凡俗;观其诗作,才气洋溢,个性极具。当问及家世时,傅潢回答道:祖籍上元(今南京市),明成化年间,先祖傅恩官拜湖广布政使,后殉宪宗之难于荆州,自此家道中落,子孙流寓湖北、湖南两地,最终定居贵筑。傅潢的诗作和回答令洪亮吉非常满意,欣喜之余,补其为县学生员;洪亮吉的才高学博、儒雅谦和亦给傅潢留下美好的印象。

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洪亮吉任满回京,入直上书房,因敢言直谏、力陈弊政为权臣所忌。嘉庆四年(一七九九),洪亮吉在纂修《高宗实录》时,因上书军机王大臣中攻击朝廷“励精图治”徒系“空言”而触怒了嘉庆帝,打入死囚牢,后免死谪戍新疆。通过上书一事,傅潢更加钦佩洪亮吉的诤臣风骨,同时为其命运担忧。不久又传来消息,由于北京地区久旱不雨,嘉庆帝怀疑“罪亮后言事者日少”,可能触怒了苍天,于是传谕伊犁将军将洪亮吉赦还原籍。

傅潢得知这个喜讯后,立即启程赶往阳湖。当洪亮吉看到不远千里而来的贵州学子时,感慨万分,动容地说道:“曩者(过去)予视学黔中,得名士翟锦观辈,未有能通吾学者,子归为我传之。”

在阳湖的日子虽然短暂,但对傅潢而言,却意义非凡。他十分清楚“北江先生”辞章考据、地理史志著于一时,是当代最负盛名的汉学大师,因此珍视这次学习的机会。洪亮吉亦器重这位贵州学子,不仅赠与自己的汉学论著及诗文集,还将汉学力行之精要授之于他,期望傅潢今后励志于学,有所建树。

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傅潢踏上了归程。返回贵阳后,他一度就学于黔中名儒翟翔时。在这位“经师兼人师”的教诲下,傅潢“学行咸有矩则”,识见渐趋成熟。

嘉庆八年(一八〇三),傅潢任贵定县学教授,教学之余,作《诗义长篇》二十五卷。第二年他参加乡试,因用汉学注义而被黜于副榜,愤懑之余,他北上京师,寄寓数年。有感于京城系全国文化学术的中心,博学鸿儒、文人墨客云集。为提升自己的思想学术水平,傅潢治学之余,与著名学者张问陶、包尔赓、陈云交游,切磋学术,谈文论艺。时汉学大师王引之任河南学政,其官署聚集者多为当时著名学者。张问陶、陈云常出入王宅,曾以校勘文稿之事嘱托傅潢。傅潢深知做学问要占有资料及善于摘录资料的重要性,在校勘文稿时仔细查阅典籍,摘其精要,作《筱泉笔记》。

嘉庆十三年(一八〇八),傅潢任国史馆誊录,次年改任八旗教习官。嘉庆十五年(一八一〇),傅潢参加顺天(今北京)乡试中举,第二年再奏捷音,荣膺进士。返乡途中,傅潢特地赶往阳湖(即武进)祭拜两年前逝世的恩师洪亮吉。当他久久伫立在先师的墓前时,抚今追昔,悲恸不已,痛悼一代学界巨子的仙逝。在阳湖流连三日后,傅潢满怀凄楚之情踏上了归程。返回故乡后,傅潢应贵州巡抚曾燠之聘任贵阳正习书院主讲。八年后,他步入仕途,分发河北……

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傅潢选授博野知县,适逢该县大雨成灾,米价因之飙升。面对广大民众挨饿的惨状,傅潢迅速开仓赈民,由于赈灾及时,不少百姓得以活命。后改任满城知县,上官怀疑傅潢的清廉,私下派人以金饼去贿赂他。但遭到傅潢的严词拒绝。再任丰润知县时,又逢该县闹蝗灾,傅潢为了不使虫灾蔓延,立即寻率民众到田间捕杂蝗虫。由于措施及时,当年仍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之后,傅潢相继任广西兴安知县、苍梧知县、全州知州,每至任所,募乡勇,平冤狱,审旧案,捕盗贼,民众对其治政口碑甚好。

傅潢一生涉猎广博,好与名人交游,因此著述大气典雅,尤以经史见长。其主要著作《庭训》四卷,采撷先秦诸子及汉宋诸儒格言,分志学、修己、与人、接物四目,近似《颜氏家训》,旨在教诲子弟。另著有《诗集》十六卷。

傅潢有二子:长华新,增贡生;次寿彤,咸丰三年(一八五三)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二子皆能以经术文章世其家,而寿彤更以文韬武略显于世。

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傅潢将调任西隆知州时突患重病,是年病逝于桂林,享年六十四。

傅寿彤,原名昶,字青余,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八)生于贵筑。其自幼聪慧好学,无书不窥。时汉学大师阮元辑成《皇清经解》,寿彤之母将其金钗典当购之,以资博览。这事在乡里传为佳话。

傅寿彤自幼受父亲影响甚深,勤奋苦读,潜心典籍。父亲常以恩师洪亮吉“少孤家贫,孝事孤母,面壁苦读,奋发图强,后辞章考据著于一时”的人生经历教育他与长兄华新,并出示洪北江先生的书信,不无钦佩地对他俩说道:“乾嘉以来,士大夫务朴学,崇实行,汲汲周秦两汉之间书,不为空疏无据之学,然自一二名流外,抱残守缺,烦琐滞碍,歧考订义理而二之者多矣。得于古未必合于今,坐而言未必起而行,固难以当通儒之目也。惟北江以宏才硕学,研精故训,未通籍以前,屡事薄游,故随处能见其大,卒以建白名世,为我朝第一流人,非徒学经者流也。”父亲还常常以北江先生的人格道德教育寿彤。随着年岁的增长,傅寿彤对洪亮吉的敬仰与日俱增,于是他潜心研读其著作,并研习许慎、郑玄的小学、经学,日积月累,青年时代的他已成为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士人了。

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傅寿彤参加贵阳乡试,荣获第二名。当试官宣布寿彤的名字时,贵州巡抚贺长龄欣喜地喊道“主司得人”,典试官何绍基特书写“实事求是”四字赠予他。有趣的是,当年何绍基中举时,主考官阮元正是书写这四字赠给他,以此表明衣钵相承,汉学家尚实。

中举后寿彤连岁客寓京城,学识才华渐显,得到户部侍郎程恩泽、体仁阁大学士祁隽藻及汉学大师阮元的赏识。程恩泽任过贵州学政,是“西南巨儒”郑珍、莫友芝的老师,精汉学,工诗文、善书法,是清代“宋诗运动”领袖之一,文章为天下宗伯,与阮元同称嘉、道年间的“儒林冠冕”;祁隽藻历任户部、礼部侍郎、兵部尚书、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亦是“宋诗运动”的领袖之一;阮元任过云贵总督、两广总督,精于经学、史志,是当时的学界泰斗,所著《十三经注疏》尤为著名。能得到这三位大学者的赏识,可见傅寿彤的才华非比寻常。值得一提的是,程恩泽病故后,寿彤持撰《程侍郎传》,以表师友渊源,眷恋不忘。

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傅寿彤与贵州织金籍贡士丁宝桢双双荣膺进士,成为翰林院庶吉士。时值太平军席卷大江南北,一举攻占南京城,京师震撼。面对这场阶级大搏杀,出于阶级本能及所受的教育,傅寿彤从思想到行动自觉地站在封建统治者一边。由于其熟读《战国策》、《左传》等史籍,对古代战例有深刻的了解,因此每日与同僚谈及战局形势及攻守之策时,他精辟的分析及论断往往十分准确。为此,侍郎王茂荫以“知兵”而推荐他。恰逢清廷用人之际,于是授予傅寿彤记名知府,发往河南治兵。

河南是太平军北伐军及捻军最活跃的地区,清军防不胜防,处处挨打。傅寿彤到任后,笃守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之学,练精卒三千,转战黄河南北,亲冒矢石,身先士卒,大小数十战,所向克捷,于是“声名大振”。

咸丰十年(一八六〇),傅寿彤奉命防守归德。时郡治初复,属城尚多沦陷,傅寿彤受任戎行,兼筹战守。官桥之战,清军失利,傅寿彤力挽颓局,设伏突击,致使毫无防备的捻军仓皇溃败。傅寿彤率军乘胜追击,擒斩甚众。朝廷因寿彤“战功卓著”,简授其归德知府,调守南阳。

南阳是捻军的主要活动区,由于地域平坦,民众散居,因此极难防御。傅寿彤因地制宜,审时度势,筹钱粮以办团练,建炮台以固城守,在府城外的四乡创立寨堡和缮修守具,然后将这些措施令辖境各县仿照执行。这样,南阳地区就形成了一个蛛网密布易守难攻的防御体系,将捻军与民众隔离开来,使其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在傅寿彤战略思想的引导下,各县相继收复。时僧格林沁督师河南,当途经南阳时,劳军之余,对傅寿彤赞誉道:“汝文官能习武事,南阳民受汝福矣!”

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傅寿彤调守开封,不久母亲病逝,因战事频繁,不能守孝,他便腰束里丧带仍留在河南办理军务。次年,清军与捻军在南阳马山口大战,捻军人多势众,攻势凶猛,傅寿彤率军前往支援,大败其军。

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傅寿彤升任南汝光兵备道,选敢死士多次突袭捻军,缉拿甚多。两年后,他率军攻打固始捻军,擒斩其首领李六,迫使捻军撤出了固始。

由于傅寿彤多年来在河南镇压太平军及捻军“战功卓著”,光绪元年(一八七五),清廷擢升其为河南按察使,旋即调任布政使。时河工需款甚巨,傅寿彤竭尽心力,四处筹措,由于河防及时,是年洪水并未造成灾祸。

光绪二年至三年(一八七五——一八七六)间,河北、河南、山西、陕西连遭饥荒,赤地千里,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河南受灾地区达七十余州县,然而朝廷不但不许截拨京饷漕粮赈济灾民,反而催索西征协饷的命令急如星火。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冬,南阳知府刘齐衡因赈灾失当而被撤职,清廷再次任命寿彤为河南布政使。

为了更好地赈济灾民,傅寿彤日夜操劳焦虑,苦心筹划,过分辛劳致使须发骤然变白。他设立粥厂,在省城九门外安置和收养了十多万灾民,并申令各州县照此仿行。正当灾情缓解帮时,寿彤万万没有想到竟被人以“任内办赈不善”而告到朝廷。尽管河南巡抚涂宗瀛为他出面奏请而无事,然而此时傅寿彤已心灰意冷、无心仕途了。不久傅寿彤挂冠而去,旅居长沙,在所筑的“止园”住了十年。在此期间,傅寿彤与湖南名士郭崑焘、郭嵩焘(外交家)、王闿运(名学者)、李垣、朱守敬等人时相往来,优游觞泳,谈文论艺,过着一种恬然自得的生活。

傅寿彤一生阅历丰富,足踪所至,遍历川滇楚桂吴越燕赵,又与当代第一流文人学者有过亲密的接触,兼之亲历战争的酷烈场面,故其诗文充满豪情壮志。人谓其“指掌山水,发为歌咏,有太史公周行天下之慨”。

傅寿彤博雅多能,是道、咸、同、光年间黔中的才人,其“自幼服膺许、郑,邃于经、小学,书法师事何绍基,于四体无不工。中年致力于晋草,运腕之妙尤得道州(何绍基籍贯)真传。兵间旅次索书者麇至,寿彤援笔立应,挥洒如风……”

傅寿彤一生著述甚多,其作有《古易殊文集》、《易源》、《周官源流考》、《十六国年表》、《二十四节气证》、《古音类表》、《湘漓别志》、《孔庭学裔》、《澹勤室诗》、《吴越游记》及《吴越归程记》、《孝经述》、《汴城筹防备览》及《归德寨堡图表》、《古文辞》、《真灵集》等,可说是洋洋大观。时郑珍、莫友芝以汉学崛起于西南,时人认为,能与其匹敌的贵州学人,唯傅寿彤一人而已。

傅寿彤毕生崇拜洪北江先生,对其怀着深厚的感情。作为再传弟子,寿彤曾撰《十六国方域考》,用此订正洪氏《十六国疆域志》之误,又就沈约“四声”之义,去解释洪氏的汉魏音。壮岁时,傅寿彤北上拜访洪氏之子洪畸孙(史志学家),之后作《洪北江先生年谱》,以表对师祖的无限敬仰之情。

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傅寿彤病故于长沙,享年七十。光绪庚子(一九〇〇年),其家遭大火,大多数著述毁之一炬。

傅寿彤有子五人、女五人。子女中三个女儿尤为著名:长女梦琼,嫁开州(今开阳)朱庆墉;次女宝琼,嫁贵阳簪缨诗礼巨族黄彭年之子黄国瑾(光绪二年进士);三女幼琼,嫁湖南善化人瞿鸿禨(官至军机大臣)。

值得一提的是,傅梦琼与朱庆墉之子朱启钤,系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北洋时期,朱启钤一度代理国务总理,后任国会参议院副议长和南北议和北方总代表等职。朱启钤幼年。随母寄居外祖父傅寿彤家,受其教诲、熏陶,耳濡目染对旧学、书画、古玩有精到的认识。正如其在《存素堂丝绣录》前言对书画裱帙的渊源有如是说:“童时在外祖家,见法书名画裱帙多为宋锦缂丝,爱其雅丽工致,眩然莫忘……”由于早年在外祖家受到的家学教育和文化氛围的熏染,最终使朱启钤成为了著名的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和古建筑专家……

附录傅氏科名表:

傅潢:嘉庆十六年(一八一一)辛未科进士,官广西全州知州。

傅寿彤:咸丰三年(一八五三)癸丑科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

【回帖选登】

既然:

卢慧彬:

高门大户——明清贵阳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