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何梦熊世家
所属图书:《高门大户——明清贵阳世家》 出版日期:2014-07-01文章字数:5220字

何梦熊世家

在清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贵阳、开阳的何氏家族在科举场上风光占尽,创造了“五代七翰林”、“一榜三进士”的骄人成绩。值得一提的是,道光年间,何家一位小姐嫁与贵阳诗礼簪缨之族的李家,她就是中国近代史中著名的维新派领袖李端棻的母亲。进入民国后,何氏家族与贵州的豪门巨族联姻,成为黔中士族冠冕——清代著名的文化世家。

何氏先世来自安徽庐江府,后移居四川长寿,明末因避张献忠之乱而迁徙贵阳小高寨。据《贵州通志·人物志》所载:何氏入黔始祖何梦熊,“天资英敏,博览群书,默识一过辄不忘;工诗文,叠韵长篇,援笔立就;尤善钟太傅(钟繇)及二王(羲之,献之)书法,寸简尺牍,人争宝之”。

清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举兵反清,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杀死不肯附逆的云南巡抚朱国治,随后派马宝东取贵州,北攻云南。云贵总督(驻节贵阳)甘文焜闻变,一面派族弟甘文炯入京告变,一面致书川湖总督蔡毓荣,促其进兵沅州,联结湖、贵,相互声援。与此同时,“又牒(公文)提督李本深领兵扼盘江以遏贼冲”。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李本深早与吴三桂暗通款曲,阴谋作乱。当马宝率军抵达安顺郊外时,李本深打开城门,正式投向叛军一边。

何亮清书法

得知吴三桂叛乱的消息后,何梦熊跃跃欲试,虽然自己与行军打仗素无渊源,然而早年熟读《左传》、《战国策》,深悟战守攻御之奥妙,加之对吴三桂亡明反清的无耻行径深恶痛绝,他决定帮助官军平叛。经过深思熟虑,何梦熊往来于滇黔之间,遍访战地,观察山川形势,密访吴军虚实,然后急速赶往贵阳,诣军门见蔡毓荣,向其陈平叛二策。因其平叛思路与蔡毓荣暗合,遂被留置军中参议戎机。在其后的日子里,蔡毓荣采用了何梦熊的建议,在平远(今织金县)大败吴军,进而收复黔西、大定(今大方县)、毕节等地,对清军光复西南奠定了基础。

尽管何梦熊深得清军主帅器重赏识,然而他淡泊名利,不求仕进。平定“三藩”之后,他功成身退,回归故里,每日吟诗作赋,醉心翰墨。

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杨雍建入主黔政,慕何梦熊之名,延请他入幕。在此期间,凡巡抚衙门文稿题奏,悉出何梦熊之手;在清理积案时,何梦熊认真审理,公正执法,平反冤狱数十案;对地方政务之利弊,他亦知无不言,坦诚献策。正是由于他的精明干练和公正严明,不仅赢得了杨雍建的信任,而且百姓亦对其感恩戴德。

康熙三十年(一六,)阎兴邦抚黔,何梦熊再度入幕襄事。由于他才识宏通,善于策划政务,极得阎兴邦所倚重。

于右任赠何麟书联

何梦熊个性洒脱,孤高自傲,不愿受制于官场的繁文缛节。几年后,他以母老为由,坚辞幕职,随后携家移居开州(今开阳县)思茅坪,闭门养亲教子,以诗文书画为乐,“自是足不履城市,年逾七十,犹于灯下作小楷,点画无误,寿七十七”。

何梦熊以自己的才智韬略和磊落胸襟,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其后的岁月中,何氏家族继承先人遗志,向科举场发起了一次次进攻,书写了明清以来贵州世家荣获进士最多的傲人成绩。

何梦熊的儿子何锦(字鹤川),是何氏家族入黔后第一个获取科名的人。何锦自幼好读书,弱冠(男子二十岁)有文名。雍正元年(一七二三),何锦参加乡试,中举人。雍正三年(一七二五),云贵总督鄂尔泰聘请滇、黔、蜀、粤四省名宿主校文事,公开考试选拔。何锦才冠群儒,荣膺第一,再试亦系第一,于是声名大噪。雍正七年(一七二九),何锦登明通榜进士,入翰林院,散馆任检讨,之后,出任浙江仙居知县。

履任之初,何锦得知仙居盗贼猖獗,民不胜其扰,立即遣干役,捣匪巢,捕盗魁。在其严厉打击下,盗党一一解体,社会秩序日趋安定。仙居流行祈雨恶俗,一些宵小之辈借此敛聚钱财,百姓亦因此耽误耕作。何锦对此:认为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败坏民风,于是予以革除。之后,何锦调归安知县,因上司索贿不予,被劾免职。经按察司查验实属诬陷,何锦得以复职。经过这次政治打击,使何锦对官场有了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官场险恶,不是自己所呆的地方,为保名节,乞假还乡。

贵阳东门外有座螺蛳山,史志称其与省脉有关。然而有些商人为了渔利,雇工开采凿石,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何锦返回贵阳后,对此极为痛心,特吁请官厅明示禁令。禁令获准后,他斥资在螺蛳山凿石处建清淑阁,种植林木,以此培植风景。其后,为便民利民,他又在城郊下坝河上修建飞龙桥。这些善事义举,得到百姓称道。

何德新,字晖吉,何锦长子。何德新“十岁能诗,稍长博览群书,亦豪侠不羁,能拓五石弓,好谈兵,论天下大事,又甚有文名。人嫉其才,斥以为狂”。由此可见,何德新是一个文武兼资的人才。

乾隆六年(一七四一),何德新举于乡,十年(一七四五)成进士,十三年(一七四八)授翰林院检讨。在京任职期间,何德新为遣寂寞,曾单骑至西山游玩,因迷方向,困于山中,后遇胡僧导出,遂自号“西岚子”,作《西岚赋》、《西岚子传》以自比。

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冬,何德新出任凉州知府,亲临辖属五县十二驿,问民疾苦,排忧解难。得知当地农民常为争夺分配灌溉用的雪水大打出手、闹得你死我活时,为消弭民众纠纷,何德新特制定章程以约束。由于章程公正公平,民众对此亦无怨尤。

凉州是回汉杂居的地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时发生,对地方稳定带来了隐患。为化解民族矛盾,增进民族了解,何德新周游堡帐,拜会回、汉居民及地方首领。在其坦诚的劝诱下,回、汉矛盾得以缓和。

不久,治地柳林湖屯民发生欠租、聚众、逋逃等事件。经过调查,何德新对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了全面的了解:柳林湖地处凉州镇番城边界外,与贺兰山阿宝游牧地相接。雍正中期,因征讨准噶尔而在此屯田。柳林湖侧面有三个渠,屯民沿渠编号而居。十多年后,当地渐有兼并,贫者不能偿租,兼并者便告之以官。县衙闻讯后,立即派差役前往拘提。屯民到后,差役不问缘由,“凌虐屯民”,从而激起了屯民的反抗。人们纷纷群聚,对虐民害民的屯民围而殴之,尽情宣泄内心的愤怒。知县对此大怒,又派营官前往弹压。屯民见事闹大,惊恐而逃……

何德新深受儒家思想熏染,深知官逼民反的道理,为保民恤民,不使事件扩大,他亲自来到屯民逃亡的地方,向其承诺过往不咎及对其欠租以官方代偿及缓延征期等处理办法。由于处置得当,符合屯民众利益,因此得到他们拥护。在其感召下,屯民纷纷返回,柳林湖事件就这样骤然平息下来。

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清军征讨准噶尔,何德新因运军粮的包装“毛袋”之事得罪了陕甘总督永常,旋即以“玩视军储”的罪名被劾革职。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春,清军平定西乱,乾隆帝拟将祭谒皇陵。何德新入京献《圣武平两赋》。洋洋二千余言,乾隆帝阅后大为嘉许,随之召见何德新,并询问其罢官缘由。何德新据情以对。乾隆帝得知其本意是为国,便笑道:“军需所重粮,非裹粮之物也。若粮运迟误,虽锦包绣裹亦难逭,如其未误,毛袋何妨。”随之下旨恢复何德新原职。

何德新在京一月,三次受乾隆帝召见。每次召见,均超过预定时间。由此可见皇帝对其欣赏之至。之后,何德新出任湖南永州知府。在任上,他因救灾、赈民劳累过度,病故任上,时年四十四岁。

何德新一生著作甚丰,时人称其“文齐韩(愈)柳(宗元),诗宗工部(杜甫)”,所著有《五湖集》、《燕南集》、《西凉集》、《甘泉集》等,其诗作被选人《黔诗纪略》及广东台山人诗选中。

何德峻,字鲁瞻,号自岳,何锦第三子。在其两岁时,赴浙任职的父亲携他同往。八岁时,他在父亲仙居任所第一次见到省亲的长兄何德新。何德新时已二十六岁,对幼弟非常疼爱。两人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度过了美好温馨的时光。之后,为提升德峻的文化修养,何德新倾其所学,悉心教导,并与之谈文论学,质正诗文。在长兄的影响下,何德峻学业大进,声名远扬,不久考取秀才。

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何德新出任甘州知府,何德峻亦举于乡。三年后,何德新奔父丧,兄弟再次相见。守孝三年后,兄弟二人先后入京,再次相见,情深意笃。然而没想到的是,分别不久,何德新因劳瘁过度,病故于永州任上。惊悉长兄凶耗,何德峻如同雷殛,立即从京师赶到永州奔丧。见到长兄的灵柩,想到从此阴阳相隔,何德峻泪如泉涌,哀恸不已。

长兄逝世后,何德峻志在功名,发奋于学,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荣登科甲,官翰林院编修,不久以病告归,四年后卒于家,时年三十九。时人对何德峻有以下评价:“国朝以来,贵阳能文章者,盖以德峻为最”,并对他修纂的《东山志》赞誉甚高,认为“赅洽谨严”、“有良史才”。

诗礼传家,代有传人。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何家又传喜讯,何德新之子何泌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由于对翰林院刻板的工作和保守的氛围极不习惯,何泌辞职返里,主讲于贵山书院。

贵山书院是省城最负盛名的书院,其前身为明代的阳明书院。明清以来,贵山书院一直由学识渊博的学者主持,是举人、进士的摇篮。何泌主讲期间,与监院翟翔时密切配合。两人在贵筑县知县王堪恩的大力支持下,在贵山书院中进行教法改革。他俩躬行实践教人,加之博览文史,工诗善文,致使“士行蒸蒸日上,文学、科名日盛,贵阳人士遂冠于西南。”

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开州何氏的另一支再报捷音,何学林进士及第,先后任翰林院检讨、监察御史。嘉庆五年(一八〇〇),何学林出任江南乡试副主考,次年任湖南学政,官至苏淞常镇道及杭嘉湖道。有政声。卒于官,享年五十七。

何学林少孤家贫,穷蹙无告,母子俩相依为命。当秀才时,为奉养母亲,他常肩负粮米往来于黔湘交接之境。数十百里的长途肩负,其中的艰难困苦不言而喻。后来何学林金榜题名出任湖南学政时,专程赶往旧游处,想到昔日的艰辛,不禁慨叹不已。

何学林显达后,立即返回故乡迎养母亲,问暖嘘寒,恪尽孝心。母丧之后,他三载尽忧,哀恸感人。《何学林墓志铭》中曾有以下记载:“学林孑身处京师九年,与公同舍者,闻公夜梦必呼母。及典试江南,见馔食丰腆,咽不忍食,以母夫人食贫不能饫甘旨也。”由此可见其对母亲的养育之恩是何等的刻骨铭心!

嘉庆七年(一八〇二),何泌之子何应杰步先辈后踵,金榜题名,为何氏家族又添了一名进士。

“一榜三进士”是何氏家族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咸丰十年(一八六〇)是清文宗三十岁生日,朝廷特赐恩科取士。时贵州籍廷试成进士者共五人,而贵阳、开阳何家居其三,时人称为“一榜三进士”。这三位何姓进士是何亮清、何鼎和何庆恩。何鼎系亮清从侄,庆恩亦是其族人。何鼎是何德修(德新之弟)的曾孙。

何学林之孙何亮清,字湘雪,贵筑人。咸丰十年(一八六〇)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四川保宁府、署成绵道,所至政绩昭著。光绪初年卒于四川。亮清善书法,工诗文,著有《苍漪山房诗钞》。

何亮清之姐系戊戌变法时任礼部尚书李端棻的母亲。李端棻少孤,承蒙叔父李朝仪及舅父何亮清的悉心教诲,终成大器。李端棻晚年在评论自己一生的学养时,曾有“吾一生为人之道,得之吾叔;为学之道,得之吾舅”的感慨之语。

民国初年,何亮清之子何麟书仍活跃于贵州政坛。唐继尧人主黔政时,何麟书(字季刚)出任教育司司长。刘显世执掌黔政时,何麟书任政务厅厅长、省长公署顾问及黔中道尹。“民九政变”时,他随刘显世逃往昆明。之后,何氏家族日趋没落……

据《贵阳府志》所载,自清初何梦熊以来,何氏家族一直弘扬家风,克承先学,穷则修身齐家,达则治国平天下,不仅出了“五代七翰林”、“一榜三进士”,而且涌现出人数众多的举人和贡生、廪生,形成了实力强大的家族文人集团。这种“文化现象”一直维持到清朝灭亡。

一个家族之所以经久不衰,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原因。以何氏家族为例,其生处清代“康乾盛世”大兴官学之时,封建科举制度为其家族提供了展露才华、猎取功名的机会;再则,何氏家族以“领袖全黔”的省会城市贵阳为其活动的空间。贵阳系全省政治文化的中心,学者云集,人才荟萃,对于读书人来说,这为其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有利条件;三是,何氏家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重视家学、家风的传承,视“学而优则仕”为人生奋斗的目标,一代一代地向科举场上发起进攻,犹如现代田径场上的接力赛,人人力求接好棒,然后向前冲刺,跑出最佳成绩。

附录何氏进士表:

何锦:梦熊子,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己酉恩科进士,历官翰林院检讨、浙江知县。

何德新:何锦子,乾隆十年(一七四五)乙丑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永州知府。

何德峻:何锦子,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己丑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何泌:德新子,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丁未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何学林: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癸丑科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浙江杭嘉湖道。

何应杰:何泌子,嘉庆七年(一八〇二)壬戌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何亮清:何学林孙,咸丰十年(一八六〇)庚辰恩科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四川保宁府、署成绵道。

何鼎:德新侄曾孙,咸丰十年(一八六〇)庚辰恩科进士,官河南叶县知县。

何庆恩:咸丰十年(一八六〇)庚辰恩科进士,官福建候选知县。

【回帖选登】

高门大户——明清贵阳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