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杨师孔、杨文骢世家
所属图书:《高门大户——明清贵阳世家》 出版日期:2014-07-01文章字数:5184字

杨师孔、杨文骢世家

杨文骢书法

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〇),《桃花扇》问世,取得了巨大成功,一时间“王公荐绅,莫不借抄”;歌台演出,“岁无虚日”。《桃花扇》之所以声名鹊起,除了作者孔尚任才华横溢之外,剧情的哀婉动人亦是一个重要因素。其故事取材于明末复社领袖侯方域(字朝宗)与江南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并以此为主线,真实地反映了南明时期复社文人与阉党余孽的残酷斗争,揭示了南明弘光王朝亡国的原因,抒发了“兴亡之感”。有趣的是,《桃花扇》中有这么一段情节:奸臣阮大铖逼迫李香君改嫁田仰(贵州思南人),香君誓死不从,碰毁了面颊,血溅扇面。杨龙友(名文骢)把扇面点染成折枝桃花。由此可见,《桃花扇》因杨龙友画扇而得名,然而杨龙友却被孔尚任描绘成了八面玲珑、圆通事故,周旋于正邪之间的政客。真令人匪夷所思!

为此,笔者求之于史册,发现这与历史真实相差甚大:杨龙友是明末被人誉为画坛“金陵九子”、诗坛“崇祯八大家”之一、“山水天下绝,腹中万卷书”的贵州才人,是一位慷慨悲歌的抗清英雄。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可歌可泣的故事令人传诵。鉴于《桃花扇》流传至今,对杨龙友的人格形象造成巨大的伤害。为正视听,笔者诉诸笔端,以求客观地再现这位诗、书、画“三绝”的才人和慷慨悲歌的抗清英烈,以及他的家世。

杨文骢,祖籍湖北德安府。其先辈明初曾随傅友德平定云南,后入黔戍卫,定居贵阳。永乐十一年(一四一三)贵州建省,杨氏后人顺应时代潮流,弃武从文,经过数代在科举场上的拼搏,到了万历年间,杨氏家族因杨师孔荣膺进士而家声大振,而杨师孔亦因在政坛中的卓异表现而成为杨氏入黔后第一位进入史册的人物。

杨师孔(一五七〇~一六三〇),字愿之,幼年丧母,备受艰辛,然而天资卓异,酷爱读书,加之过目成诵,文思敏捷,由此受到贵阳士林的瞩目。随着年岁的增长,杨师孔工文善诗,擅长书法,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兼之喜好游览名山大川,是黔中学养俱丰的才人。万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杨师孔乡试中举,四年后成进士,选授山阳县令。杨师孔为官三十年,勤政清廉,恤民爱民,持政不阿,惩处豪强,足迹遍及江苏、京师、山东、云南、浙江等地,所到之处,兴修水利,薄赋轻徭,兴办书院,培育人才,得到朝野好评。

在山阳任上,杨师孔破除治地民众爱打官司、不惜倾家荡产的不良风气,致使社会和谐安定。在此同时,他严厉打击那些依附宦官作威作福、肆虐乡里的豪强大户,大大震慑了为非作歹之徒。上司以其政绩上奏朝廷,万历帝两次诏其入觐,“考功第,天下卓异第一”。

在负责修建皇极门工程时,杨师孔殚精竭虑,不避劳怨,为国家节省了数以万计的金钱。

在管理经营浙南税赋时,杨师孔本着“不扰民、不坑民”的“民本思想”,动用税关盈余的钱财去补足税赋。他严于责己,常以“处脂膏而不润”来警惕自己;在对待普通民众上,他宽厚仁慈;而对待那些“吞舟的大鱼”——大罪犯,他决不手软。他的清廉作风及疾恶如仇的性格,得到商民的赞颂。

在云南任上,杨师孔针对边疆文教落后,捐其俸薪资助学校,以购买经史典籍,供士子诵读;又在大理、楚雄建书院,修佛寺。在其人格学识的影响下,云南士人勤奋向学,文化教育日益兴盛。

崇祯三年(一六三〇),杨师孔赴京述职,途中染病,突然听到清兵越过长城,攻占永平、滦州、逼近京城时,他十分震惊。想到国事若斯,他强撑病体,不顾年老力衰,扶病前行,到德州时以至病重不起。弥留之际,他喟然叹曰:“死无他恨,恨不能戮力灭虏,以贼遗君父耳!”说完后溘然长逝,时年六十。

杨文骢画作

杨文骢,明万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诞生于贵阳城南南明河畔的家宅石林精舍里。精舍系父亲精心建造的园林。园内遍植奇花异草,翠竹奇石,房舍结构和家具均按照江南园林的设计建造,给人惊艳神奇的感觉。然而杨文骢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少小的他,常流连于家宅附近南明河的霁虹桥一带:这里林壑幽静,风景绮丽,绿水长流,寺庵聚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在这里巧妙结合,交相辉映。南岸秀丽的山峦下,有南庵(今翠微阁)和芳杜洲;隔案相望的是水月寺与武侯祠(均不存)。每日晨钟暮鼓,梵音互答,山水清音,鸟鸣虫唱,犹如一阕天人合一的奏鸣曲,令人心旷神怡,尘念顿消;在夕阳晚照下,波光粼粼的南明河,草长莺飞的芳杜洲,随风轻飏的岸边垂柳,与四周的樵舍、渔村,南庵、水月寺、武侯祠构成一幅境界幽邃、山水绝佳的画面。面对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静听着梵音互答,鸟鸣虫唱,杨文骢幼小的心灵得到了熏染,精神得到了升华。

父亲一生为官清正,洁己爱民,身上洋溢着凛然正气,这对杨文骢人格的塑造不无影响;父亲对诗、书、画有着深厚造诣,对杨文骢学习文学和书画起到启蒙作用。舅父越其杰“性倜傥,善骑射,诗文亦超越有奇气”,他豪放的性格和文学才情无疑对幼年的杨文骢爱武尚文有着很大影响。在父亲与舅父的教导和影响下,杨文骢“少负奇才,文章剑术兼擅其能,尤耽诗画,伸纸泼墨,如风驰雨骤,生趣横溢”,加之其为人豪侠自喜,爱着武服,骑恶马,挽强弓,与健儿们驰逐于山野,射猎取乐,被人视为文武兼资的奇男子。

万历三十五年(一六〇七),杨文骢随父北上京城。在途经山东泰安时,杨氏父子登上了泰山之巅。面对雄奇壮观的景象,祖国大自然的美景在杨文骢的心中引起了美好的感情,触发了他的艺术潜质,灵感在他稚嫩的心中涌动,充溢着他的全身;他感到心中有一种冲动,仿佛要他舞动手中的彩笔,在画纸上尽情地渲染才华,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爱恋之情。在登泰山游历的日子里,杨文骢真正领悟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宏伟壮观的意境及其中蕴涵的哲理,对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亦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俗话说:“胸中有丘壑,笔下有山水”,正是这种对祖国山河的深刻认识,才使杨文骢毕生与诗、书、画作伴,并创作出传世的诗集《洵美堂集》和书画佳作《山水簃》,使其跻身于书画大家之列。

天启元年(一六二一)贵州水西土同知安邦彦反明,率兵围困贵阳城达十一月之久。在此期间,杨文骢为保家御敌,特招募勇士拒守。围解,他亲率勇士追击叛军,显示其不凡的军事干才。不久,父亲调任南京,杨文骢奉母北上,与父会合。

南京乃六朝金粉之都,亦是文人骚客、美女佳人云集之地。杨文骢到南京之后,凭借其诗、书、画的超凡才华及豪爽任侠、仗义疏财的性格,立即融入上流社会之中。他广交江南才俊,名流雅士、文坛领袖、政界要人、边关将士,以及怀才不遇的士人,与他们谈文论艺,评古论今,谈战守之策,论治平之道,因此被视为“天下经济救时的奇男子”。人谓其“挥金如粪土,气豪才壮天下”,“意气横出,一座尽倾”。

崇祯元年(一六二八),父亲升任浙江参政,分守温州、处州,驻苍括。次年夏天,父亲利用移驻苍括的机会,携杨文骢游览了天台山、雁荡山。在父子亲情相伴的十七天中,杨文骢逐日记述了所见所闻及游踪,写成了传世文学佳作《台荡日记》。

父亲病故后,杨文骢与母亲定居南京。在此后的日子里,他游历了东南名山大川,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和优秀诗篇,结交了不少江南文学家、艺术家,从而使自己的艺术炉火纯青。他的绘画,善于从古人绘画中吸取营养,再加上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精妙的构思、笔端中饱含的感情,因此所点染的山水,雄奇壮观,形神兼备,令人看后无不为之叫绝。画佳作《山水簃》,使其跻身于书画大家之列。

为保存此时期的艺术心血,杨文骢将创作的诗文画卷命名为《山水簃》,然后带去拜访画坛泰斗董其昌。董其昌展卷之余,不禁被杨文骢的卓异才华所倾折,兴奋之余,提笔就在画卷上题跋曰:“龙友生于贵筑,独破天荒,所作台(天台山)荡(雁荡山)等图,有宋人骨力去其结,有元人风韵去其佻,出入巨然惠崇间,观止矣!”紧接着画坛大师倪元璐、陈继儒、李时华、谭贞默、范允临复为画卷题跋,一时间杨文骢声名鹊起,名噪大江南北,其画“虽片楮寸幅,人争宝之”。当是时,杨文骢年仅三十三岁。民国《贵州通志》对此时期的杨文骢有如下评价:“龙友诗画均负异才,南游江浙,得师友而画愈精,遂为吾黔一大诗宗。”

尽管杨文骢才华横溢,博雅多能,然而在科举场上始终不得意。万历四十六年,他在贵阳参加乡试,中举第一,然而之后的十六年间,他七次会试(举人考贡士),均无缘金榜,铩羽而归。崇祯八年(一六三五),他被选拔授以华亭(江苏松江)县学教谕。虽然是个小小的学官,但他珍视这个机会,“与其弟子明经史,习诗文,纵览古今之故,高谈帝王之略;又以其暇日出郊牧,试骑射。文武之道,烂然备举。”其意图十分明显,那就是为国家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之后,他相继出任青田、永嘉、江宁三县知县。在任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为其兴利除弊,亲赴灾区访贫问苦,排忧解难,以尽自己微薄之力。

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明王朝覆亡。不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攻入北京,李自成败走。五月,马士英、杨文骢等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王朝。自此,杨文骢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与好友陈子龙一样,从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卷入到政治与军事斗争的漩涡中,成为一位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

历代对杨文骢非议的主要原因来自他与马士英的关系。马士英因拥立福王有功,进而出任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在朝廷重握有重权。然而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马士英不仅不救敝起衰,挽救危亡,反而与阉党余孽阮大铖狼狈为奸,排斥史可法等忠直大臣,进而兴大狱,罗织复社、几社罪名。由于杨文骢是马士英的同乡兼妹夫,在朝野不少人心中,自然认为他是马士英利益集团中人,遭人诟病亦在所难免。然而人们并不知道杨文骢与其长子鼎卿都是复社成员,而他与复社重要人物张溥、陈子龙、吴应箕、侯方域等有着亲密关系。当马士英、阮大铖大肆抓捕复社成员时,杨文骢不顾自己的安危,利用自己的关系,千方百计地救助侯方域、陈贞慧、吴应箕等复社领袖。在他的“委曲调护”下,复社数十名成员得以保全。

弘光元年(一六四五),清兵平定河南,南京危在旦夕。国难当头,杨文骢先后出任兵备副使、右佥都御史,负责长江南岸及督理沿海防务。农历五月,清兵趁着大雾潜渡大江,明军在镇江仓促应战,结果被清兵铁骑冲散。眼见京口不保,杨文骢只好率败军退走苏州。与此同时,朱由崧与马士英等臣僚逃往芜湖,被清军俘获。

南京失陷后,百官尽降,阮大铖亦在其中。为保持节操,不事二主,杨文骢派人袭杀了清廷派往苏州劝降的使者,随后退守处州。恰逢此时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隆武”小朝廷。因与朱聿键有旧,杨文骢被封为兵部右侍郎、闽浙总督,受命收复南京。

然而此时败局已定,回天无术,随着战事急转直下,隆武二年(一六四六),衢州告急,朱聿键命杨文骢迅速增援。七月杨文骢兵败,退守浦城,不幸被清兵追骑俘获。在敌人的威迫利诱下,他坚贞不屈,与妻妾、家人三十六人惨遭杀害。惟不满周岁的幼子被妾郗氏及婢女莲花带着逃出,后历经万险而返回故乡。

杨文骢生于乱世,历经艰险,在明王朝危急存亡之秋,以疲惫之师抗衡强悍的清兵,最终以身殉职。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值得后人学习。清末贵州才人杨恩元平生钦仰杨文骢的才华气节,对其曾有如下评价:“明社既倾,士大夫多遁迹不出,而文骢独须臾不忘故国,流离颠沛,抗拒清兵,至阖家膏斧鑕而不悔,可谓人杰也!”

杨文骢是明末诗、书、画“三绝”的才人。他工于山水、墨兰,擅长在画卷上寄托对祖国山河的诚挚之爱,抒发如兰的超凡逸气;清代诗人吴梅村在《画中九友歌》中,将杨文骢与董其昌、王时敏等大家并列。近人俞剑华亦认为“明代画家二千余人,而能写景,知于临摹以外尚有造化者”仅杨文骢数十人。

杨文骢的书法非常精美,洋溢美感,笔力潇洒而方正,从中可以寻觅出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等人的笔墨韵味。

杨文骢的诗豪放俊逸,犹如其人,如《醉后画兰》中“十指都将酒气通,吐成醉墨卧春风。枝枝潦倒闲窗下,不向繁华乱鞠躬”的拟人手法及寓意,不仅凸显了兰花“不向繁华乱鞠躬”的高风亮节,而且是杨文骢人格魅力的外现。

由于历史的原因,杨文骢传世的作品仅有诗集《洵美堂集》与画册《山水簃集》。这两部海内孤本是民国年间相继在上海和北平发现的,后经贵州大老陈夔龙购得。为使之传世,陈又花巨资刊印,这才使杨文骢的艺术才华与“奇气幽光”传诸后世。

附杨氏功名录:

杨师孔:万历二十九年(一六〇一)辛丑科进士,官至浙江参政。

杨文骢: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举人,官至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杨鼎卿:文骢子,官忠贞将军、都督同知。

杨元恺:文骢孙,清康熙四十四年(一七〇五)举人,官直隶鸡泽县知县。

【回帖选登】

王士一:

既然:

卢慧彬:

高门大户——明清贵阳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