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息烽阳戏
所属图书:《息烽阳戏》 出版日期:2016-06-01文章字数:0字

一、流长阳戏概述

流长阳戏流传于流长乡四坪村大岩头、营中村下寨和宋家寨村客户寨等。按发源地分大岩头阳戏和客户寨阳戏。流长乡地处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西北部,乌江库区南岸,属于山地丘陵地貌,最低海拔760米,最高海拔1200米。北与金沙县后山乡隔乌江库区相望;东北隔乌江库区与金沙县沙土镇、关田乡和播州区三合镇、乌江镇相望,到乌江、三合,走40分钟水路就可到达。

流长乡历史悠久。从四坪村古坟坝发现的东汉石室墓看,汉代就有人在这里活动。明初,四坪村大岩头黄氏和宋家寨客户寨黄氏、水尾杨氏等很多家族从江西来到这里镇守乌江南岸的同时,带来了傩戏。万历年间,流长乡为水西安氏水外六目管辖,当时安国亨在流长乡茶园村建慈化寺(茶园寺),受佛教影响,流长乡有历史记载的寺庙达八个。明清之际,这里是川盐运往贵州、云南和其他地方的必经之地。北面的大塘渡是历史上有名的渡口,在民国《贵州通志》、道光《遵义府志》、道光《贵阳府志》中都有记载。吴三桂平水西的时候,曾经在水尾先锋营扎营。1935年3月29日至4月1日,毛泽东等领导的中央红军从流长北面的大塘渡和梯子岩渡南渡乌江,进入流长,在流长大岩头、前奔、大水井、龙泉、长涌、宋家寨、李安寨等地集结,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流长文化发达,主要受巴蜀文化和古播州文化的影响,是传统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交织在一起的多元文化组成的文化区域。乌江河谷长岗还有乾隆时期由川入黔在萧家塆一带教私塾的老师的坟墓。

(一)流长阳戏传承谱系

关于流长阳戏的起源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遵义郑珍、莫友芝编纂的《遵义府志》,其《风俗卷》云:“歌舞祀三圣曰阳戏。三圣川主、土主、药王也。近或增文昌四圣。每灾病力能祷者,则书愿帖祝于神,许酬阳戏,既许后,验否,必酬之,或数月,或数年,预办羊豕酒,择吉召巫优,即于家歌舞娱神,献生献熟,必诚必谨,余皆诙谐调弄,观者哄堂,于勾愿送神而毕。即从祭物宴亲友,时以夜为常。”《遵义府志》所记载的阳戏内容,与流长阳戏差不多。根据坛师黄晓亮提供的黄氏家谱记载,黄滔生活的时代在清乾隆中期,以此推断,黄晓亮坛班和黄永忠坛班演唱的阳戏在清乾隆后期开始传承。根据黄云武保存的《舞阳神戏全书》和黄氏家谱判断,黄云武坛班阳戏在乾隆时期已经开始传承。另外许多老人和坛师都说茶园湾子杨家会演唱阳戏,但没有看见书籍等实物,渊源更无从考证。

大岩头阳戏分黄晓亮坛班和黄永忠坛班,两坛班传承渊源一致。根据民国时期从养龙司乡荆江村荆竹寨迁移到流长乡大兴村徐家寨居住的徐天佑保存的《徐氏谱书》记载,在清康熙年间,徐氏先祖应臣公和岳父龚公在四川住地救了一个半路生病的老和尚,老和尚感激翁婿二人的救命之恩,就把所会的傩戏和佛教超度经文教给徐、龚二人。龚公四十得子,当时只有十几岁,在向老和尚学习阳戏、佛教和巫教之后,取法名龚法旺。徐应臣妻龚氏生四子,长子曰承宗,二子曰承舟,三子曰承万,四子曰承宪,二子徐承舟法名徐法真,四子徐承宪法名徐法行,和舅舅龚法旺一起向老和尚学法。徐法真以学习佛教为主,徐法行以学习阳戏、巫教为主。龚法旺没有后代,阳戏、佛教和巫教随着徐法真和徐法行从四川到贵州的南迁而传到乌江两岸。后来,徐法行搬到金沙县化觉一带居住,因为亲戚往来,常经过乌江南岸的大长岗、小长岗和尹家坝一带。大长岗、小长岗、尹家坝原来是乌江河边的三个大寨,居住黄姓、尹姓、萧姓等家族。这些大寨在乌江库区建立起来后全部搬迁。当时黄姓族人居住的地方海拔在600~800米。徐法行经常和大长岗堰塘的黄姓族人相处,见黄姓族人心地善良、诚实守信,有能力传承阳戏,于是便主动提出教黄姓族人演阳戏,黄滔作为徐法行的第一个徒弟,认真学习、揣摩,很快便学会了阳戏。学成之后,老师徐法行说:“我知道的都教给你了,今后你只能在黄氏家族中传承,不能教给外姓人。”就这样,黄滔成为徐法行的传承弟子,开始在大长岗、小长岗、大岩头一带唱阳戏并培养阳戏班子。此后,黄滔传子黄金鼎(法胜),黄金鼎传子黄仕甫(法兴),黄仕甫传子黄宗尧(法灵),黄宗尧传黄明贵(法明),黄明贵传子黄正凤(法雷),黄正凤传子黄玥顺(法惠)、黄启顺,黄启顺没有法名。流长阳戏传到黄玥顺、黄启顺后,分出另外两支。其中黄玥顺传黄国江(太玄),黄国江传黄朝鑫(玄临),黄朝鑫传侄黄永忠;黄玥顺传子黄国明(法云),黄国明传子黄朝云(法洪),黄朝云传子黄永乾(法臣)、黄永政(法宪)。黄永乾、黄永政早逝。

客户寨黄云武坛班和黄晓亮坛班同宗不同支,根据黄云武保存的阳戏书籍记载,黄云武坛班由梁德炳传曾朝臣、曾朝相两弟兄,然后传黄天松。黄天松生子黄寅,黄天松传黄寅。黄寅传黄永一、黄永文。黄永一传黄远裕、黄远铭。黄远铭传黄文贵,黄文贵传黄云武,黄云武传儿子黄世林、黄世雄。相传另外有黄道兴去了遵义,情况不明。又传黄道清传黄轮玄,黄轮玄传黄真一、黄真清,因为黄真清无后,没有传承下去。黄永文传黄远显、黄远耀(黄法荣)和黄常临。黄远显传黄文海、黄文龙。因为黄文海、黄文龙早逝,二人没有传承人。黄法荣传黄守真(黄文光)、黄文相和黄文举。因为黄文相和黄文举早逝,没有传承人。黄守真传黄太明(黄坤武),黄太明传黄清仪(黄晓贵)。黄常临传黄文贵(黄守明)、黄文轩、黄文斌(黄守轮)、黄文全(黄守宣)。黄文斌传黄信民(黄世泽),黄坤武(黄太明)民国时期搬迁到西山东麓小鹿窝蒿芝湾居住,流长阳戏就由黄坤武在蒿芝湾传承下来,并教给黄晓贵。

(二)流长阳戏演出情况

有清一代,阳戏在黄姓族人中传唱,坛门旺盛,远近请唱阳戏的人家比较多。民国时期,请唱阳戏的人家也还不少。根据2010年辞世的冉龙玉生前介绍,民国时期阳戏坛班曾经到开阳永温原国民党区长鄢平阶家演唱三天,在金沙县后山岩口徐九如家、梯子岩杨安平家演出,还在遵义三合等地演唱过。据养龙司乡荆江村大吴江组1932年出生的黎国书介绍,他们黎家在一家人生满八个子女后必须请唱阳戏,他12岁就给从鹿窝田坝来黎家唱阳戏的坛师黄天佑(黄国明)坛班当过香灯师,如今还能背诵当时演出《桃山救母》的许多台词。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唱阳戏不但能够趋吉避凶,还能够给文化贫乏的农村群众带来乐趣,因之请唱阳戏的人越来越多,一直到国民党统治结束都还处于兴旺状态。20世纪50年代,流长阳戏坛班到贵定专区、安顺地区作过表演,在流长地区传唱。“文化大革命”期间,阳戏受到冲击,遭到封杀,道具、书籍等被烧毁,传承人想方设法保护部分书籍、道具,得以流传至今。改革开放后,阳戏逐渐得到发展,并得到政府的重视,被外界所知,有媒体宣传。1991年,安顺花灯剧团张芝梁到流长四坪村大岩头对黄朝铭、黄朝鑫、黄朝印、黄其华演唱的剧段进行录音,并保存至今。此后,养龙司乡荆江村大吴江组廖福傲家曾经演唱阳戏,黄朝印、黄其华、王洪彬当时参加演出。黄其华唱“大花脸”,陈作清演“铁匠”。2002年,黄朝印坛班在四坪村大坪上熊太生家演出。后来《贵阳日报》记者黄诚德、刘文炜、萧燕相继前往流长进行采访。2010年,学者余未人、翁家烈、杨沛德对流长阳戏进行考察了解。2010年11月8日,著名傩戏研究专家庹修明、陈玉平、龚德全到宋家寨村客户寨黄云武坛班考察。2010年11月19日,贵州省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杜小书、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院长陈玉平教授、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石开忠教授、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龚德全、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龙昭宝、中山大学博士吴电雷等一行15人,到流长乡四坪村大一组流长阳戏传承人黄晓亮坛班调查后,又到新中村长干子黎国坤家观看阳戏演出,直到22日全场演出结束。2011年7月初在温泉三交村青杠坪演出一场阳戏,在流长乡水尾村顺江组演出两场阳戏,2012年春分别在流长乡龙泉村上麻坪王朝开家和新中村彭篼寨组彭永新、彭永林家演出一场阳戏,2012年秋,在阳朗民国风情小镇进行片段演出。2012年12月30~31日,在流长乡四坪村大一组黄继雄家演出一场阳戏。2013年2月5~6日在流长乡大兴村汤家坝组邹涛家演出。2013年2月7~8日在流长乡水尾村顺江组郑学恒家演出阳戏。2013年2月18~19日在水尾村大寨郑学昌家演出阳戏。2013年3月5~6日在水尾村顺江郑学国家演出阳戏。2014年在金沙、花溪演出阳戏。2015年5月在遵义高坪演出阳戏,2015年8月15~16日在息烽县养龙司镇荆江村邱新春家演出阳戏。2015年1月9日至11日在金沙县沙土镇官田片区大坪李家演出。2016年4月5日至4月6日在养龙司荆江周子亮家演出坛夹戏《收蓝蛇》。

黄永忠坛班住流长乡营中村下寨组。改革开放后,黄永忠坛班在流长乡大兴村、水尾村演出,2010年11月8~9日,在营中村下寨组谭洪海家演出。2012年农历二月十二日在开阳演出一场,2013年1月25~26日在流长乡李安寨村李安寨组李儒凯家演出。

黄云武坛班住流长乡宋家寨村客户寨组。新中国成立前,在龙塘杨家、客户寨勾家结婚时演出。新中国成立后在流长大水井邓德成家演出,当时由黄明贵、黄文权、黄文彬等老坛师带队,黄云武初次出场,演出“先锋”“三圣”,第一次出手“勾愿”,此后,黄云武在养龙司乡毛坡郑先生家、流长马家寨吴跃轩家、何家湾陈廷清家演出。2011年在鹿窝乡阳寨王家演出。2016年黄世雄主持在流长乡大兴村吴建家和宋家寨村客户寨勾登伟家演出。黄云武坛班保存的科仪、剧本比较全面,内容和黄晓亮、黄永忠坛班基本一致。

(三)流长阳戏正戏和耍戏

流长阳戏分正戏和耍戏。黄晓亮坛班掌坛师黄晓亮、黄永忠坛班掌坛师黄永忠、黄云武坛班掌坛师黄云武都是流长阳戏正戏和耍戏的传承人。掌坛师不但会唱会跳,还必须会请历代师祖和做重要的勾愿法事,勾愿是流长阳戏正戏的核心法事,也是最隆重的法事。勾愿的时候,掌坛师在主人的中堂默默做师傅秘传下来的法事后,开始勾愿。这个过程秘不示人,除掌坛师外,其他师傅一概不知。虽然参加演出的坛师多,但是有资格勾愿的就比较少,必须有阳戏的法名,没有法名就不能掌坛。此外,掌坛师家中还必须供奉川主、土主、药王和太子,太子是女人像。对供奉的神像还要经常烧香化纸,进行祭祀。在主人家邀请之后,还要挂坛门中所说的案子,上面是一些关于佛教的图案,有的是传承下来的,有的是改革开放后新绘的。流长阳戏剧目很多,总共有48个剧目。

流长阳戏正戏是整坛阳戏的核心。正戏的剧本一般称科仪,演唱以坛、场或宗为单位。正戏的祭祀成分比较多,演出比较严谨,其中最重要的法事是勾愿,具体演唱的时间根据主人情况来确定。按照传承规矩,戏剧成分较浓的剧本作为正戏,必须在二十四坛中进行演出,这些剧本包括《桃山救母》《柳青化药》《财神》《先锋》《盖馗》《三圣登殿》等,其中在具体行坛时,《桃山救母》《柳青化药》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演出前要写星辰牌一个、文书四道、阳戏牌式75个。演出过程中,师傅经常使用令牌、师刀、卦、纸钱和香,配合一定的步伐和掌诀进行。在做完相应的法事后,烧掉文书或者甲马,文书或者甲马烧完,阳戏正戏结束。此后还要安香火和撤台,这一切都按照师傅传下的规矩办理。

其中24个正戏比较严谨,总共有“迎神下马”“刹帐”“开坛礼请”“祀灶”“领牲”“造棚”“出财神”“闯营门”“回熟”“天官开台”“三圣登殿”“桃山救母”(或“柳青化药”)“灵官扫台”“催愿”“还财神”“敲枷”“辞神”“盖馗”“拜灯”“回三伯公婆(断决了愿)”“施孤”“勾愿”“奠酒”“造船”24坛法事。一般演唱两天两夜才能完成。

流长阳戏耍戏主要在戏台上进行。在流长阳戏剧本中,除《桃山救母》《柳青化药》戏剧成分较浓的算正戏外,其他按照坛师的说法是耍戏。耍戏又称“折子戏”,几乎全是戏剧的演出程式,不像正戏那样带祭祀的成分。如《将军闯营门》《下河东》《八仙上寿》《锁孽龙》等。耍戏诙谐,可以在戏台打诨,还可以根据坛师才艺现编现唱。

(四)流长阳戏语言

流长阳戏的语言通俗易懂。如《锁孽龙》:“领了龙王号令,命我前去打扫观花殿、斗鸡台,我主要去领受血食,攒步前行,才是道理。(二郎吼合丑兑)不好了,不好了,观花殿、斗鸡台占了不然,还要转回,报与我主得知,报事、报事。所报何事?(孽答丑兑)观花殿,斗鸡台,有一大黑炭头占了前来报道,我主得知,此事怎了?(孽问)真的占了么?我等观花殿、斗鸡台,叫虾兵虾将带马侍候。(孽龙上白)家住深潭壁陡岩,只问杀人哪管埋。明晃晃钢刀拿在手,活鲜鲜人头滚下来。”《上云台》《三圣登殿》《将军闯营门》《下河东》等,语言带有四川、贵州方言,和川戏有必然联系。如《将军闯营门》小鬼一段:“小鬼生得恶,头上八只角。拴在西(须)弥山,蹦断九股索。小鬼生得懒,睡在床上喊,嫂嫂铲锅巴,吃了几大碗。”《上云台》:“太阳出来红似火,二八佳人胭脂抹,有人问我名和姓,邓铁匠家婆娘就是我。”

(五)流长阳戏音乐

流长阳戏演唱声腔有“九板十三腔”之说,调式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化,对花灯、庆坛、过关和佛教超度声腔兼收并蓄。音乐主要来源于巫教。唱词大部分是七句式。阳戏演唱最明显的特点是“帮腔”和“压尾子”。帮腔只用于正戏,通常是在剧中人唱首句或尾句时,帮腔者以虚字行腔帮衬,作情绪渲染。“压尾子”是一唱众和,剧中人领唱上句,下句由其他表演者应和,应和者的头拍要压在上句的末拍上,故称“压尾子”。伴奏乐队一般4~6人,乐器有鼓、大锣、马锣、钹、铙。唱腔伴奏在段落之间作间歇性伴奏,一般唱一段,打一段响器。在每坛开始或完成的时候,要打一段响器。声腔有太平腔、辞神唱阴腔、阳腔、梭腔、倒拖船腔等。词牌有桂枝香、驻云飞、清水令等。使用较多的腔板按照老艺人们的说法叫“咿嗨嗨”,就是演唱的时候加“咿嗨嗨”衬词。

(六)流长阳戏装扮

流长阳戏和其他阳戏的不同之处是开脸面。黄晓亮坛班演出的时候,角色不戴面具,这是祖师爷传下的规矩,只能用颜料和毛笔在脸上画成净、旦、丑等角色,称之为“开脸”,开脸只能由掌坛师进行。开脸使用的颜料传统制作方法主要是通过菜油燃烧灯心熏瓦片产生烟墨,现在也使用市场销售的颜料。开脸的颜色有黑、黄、白等色。需要开脸的有土地、关公、财神和《桃山救母》中的铁匠。开脸的角色都有装扮,服饰分黄、绿、红、黑等色。演员则由坛师轮流装扮。

(七)流长阳戏科仪

流长阳戏科仪和剧本保存下来的比较多,各坛班都有保存。科仪一般以宗为单位来称呼。所谓科仪,就是正戏法事使用的书籍。流长阳戏科仪大部分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手抄本,最早的是《上熟科仪大全》,清光绪戊寅年(1878年)所抄。科仪大部分采用皮纸抄写,但是都没有系统抄录,这是受民间保守思想的影响,为了防备别人偷学故意采取的一种办法,民间称之为“跳蚤书”。黄永忠坛班保存的科仪较之其他坛班更系统,文字也比较工整。各坛班各有自己保存的科仪,内容不完全一致。其中黄晓亮坛班保存的属民国时期的有《戏书便览》《上云台戏本》(两册)。王洪彬保存有大量科仪和剧本,还把所有保存的科仪和剧本都抄下来,留给他的徒孙王济金。王洪彬保存的《戏本上册》是民国时期的抄本,根据笔迹判断,其和《上云台戏本》(两册)出自同一人之手。《戏本上册》抄录《出玄坛》《开路》《出六位公婆》《出请神童子玉女》《出二化身》《灵官》《敲枷》《催愿》《盖馗》《出范三郎》《出唐二土地》《造棚一宗》。本书中的剧本指耍戏使用的阳戏书籍,有一个剧本一个戏剧的,有一个剧本多个戏剧的,最早的是光绪年间的手抄本。目前只在黄永忠坛班发现一本由成都文生堂雕版印刷的戏本。除成都雕版印刷的戏本保存较差外,大部分保存完好。剧本最长的是《桃山救母》,其次是《锁孽龙》《收蓝蛇》。黄晓亮坛班保存的科仪和剧本收集自不同的坛班,有师傅黄朝印传承给他的,如《上熟科仪大全》,有一本黄耀奎手抄的戏本集,里面有《唱嘎保接姐姐》《唱李玖看花》《唱水打蓝桥》《唱陈良归家》《唱陈姑赶潘》《七仙姑配合董永孝子成亲》《唱新送友》《公堂唱本痨虫》。黄永忠坛班的文生堂雕版印刷戏本集是残本,包括《聘诸刺僚》《夜打登州》《姊妹吟诗》三个剧本。目前发现的耍戏剧本有40个。《锁孽龙》讲的是孽龙要凡间童男童女祭奠,达不到要求就发洪水把平地化为大海,川主去救,把孽龙锁在深潭之内,千年不得回头、万年不得转身的故事。《将军闯营门》是黄炳奎先生的手抄本,抄于民国时期,主要反映的是商朝纣王、苏妲己和黄飞虎、比干丞相的事,描写黑煞太子闯营门。《下河东》是黄耀璋抄于民国时期的剧本,主要讲宋朝呼延赞下河东的事。《桃山救母》又名《上云台》,内页写着“新撰桃山救母上云台戏本李连保七岁行孝全卷”,讲的是李连保七岁行孝的故事。人物有道童姨母、牛魔王、道童、道童母亲。《截江保主》讲的是赵云保阿斗的故事,人物有孙权、孙夫人、刘禅。《药王救主》讲的是药王孙思邈发明药并给人治病的故事。《聘诸刺僚》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专诸刺王僚的故事。《假报喜》人物有老丈母、女婿、姨母,动物有狗一只。讲的是女儿生孩子,女婿报喜被老丈母家狗咬了,把报喜的东西全部打落在地,女婿与老丈母、姨妹吵架的故事。黄云武坛班保存的科仪和剧本在《舞阳神戏全书》和《舞阳神戏全本》里面。《舞阳神戏全书》大部分由黄真一抄写,清末成书,较《舞阳神戏全本》早。《舞阳神戏全本》大约成书于民国时期,书的封面左写“舞阳神戏”,中间写“舞阳神戏全本”,右写“舞阳”,另外有“启白”“小”等字样。下面一页写“舞阳神戏出问光先桃山救母亲娘父生吃娃儿活吃狗崽,弟子黄言”字样,另外一页有“黄文轩记尔”字样。书从“刹帐”开始。前面部分抄录科仪,后面部分抄录剧本。另外有本记录阳戏牌式的书,里面有“乙亥年二月廿六日红军到过三更天”的记录。黄晓亮、黄永忠手中的剧本大部分不同。手抄本保存在黄云武手中,黄晓贵2009年又将此书抄了两本。

(八)流长阳戏演出场所

流长阳戏在主人中堂、灶房、戏台和寨中演出。中堂演唱“迎神下马”“刹帐”“开坛礼请”“领牲”“回熟”“拜灯”“施孤”“回三伯公婆”“勾愿”“造船”“辞神”;灶房演唱“祀灶”;戏台演唱“造棚”“出财神”“闯营门”“天官开台”“三圣登殿”“桃山救母”“灵官扫台”“催愿”“还财神”“敲枷”“盖馗”。其中“盖馗”从戏台演到除主人家外的哥或弟家的各间房屋和主人家各间房屋再到中堂,是唯一与中堂、戏台和村寨联系在一起的戏目。“施孤”在三岔路口进行,造船法事完毕,在三岔路口面向北方烧掉茅船。如果只有一天晚上,就在堂中隔块幕布进行演出,名称叫“坐棚还”。如果演出的时间长、戏目多,就必须搭台。搭台在师傅未到之前就要开始,由主人自己安排人搭建。台分内台和外台,外台用来演戏,内台用来化妆(开脸)。一般是用木棒搭架,铺上板子,用抓钉钉或者用绳索固定即可。尺寸的大小视演出人数的多少而定,只要演出的角色在外台上能够顺畅地表演就可以。一般来说,演唱阳戏的人家,要写对联,特别是唱寿戏和禳灾的人家,还要办酒席,亲友可以来庆贺。演出中,主人必须跟随师傅跪、拜和端文书。

(九)流长阳戏道具

流长阳戏道具有行坛使用的打击乐器铙、钹、锣、铰、鼓和坛师摇的师刀,还有竹卦和令牌,先锋使用的关刀,财神使用的鞭和剑,土地使用的拐棍。服饰有川主穿的黄袍,土主穿的红袍,药王穿的青袍,先锋穿的八大块,土地穿的绿袍。最具价值的是清乾隆时期遗存下来的师刀和八大块服饰。供品有雄鸡一只,猪一头以及猪的心、肝、蹄、尾巴、项圈肉、前夹肉。其他还有人工制作的茅船一只,了愿旗一面,主人准备的板凳、席子、香升、供桌。

(十)流长阳戏坛师组成

流长阳戏坛师以黄姓族人为主,从演唱人员的年龄来看,30~40岁的五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十多人。流长阳戏并不是严格按照传内不传外的规矩进行传承,但是掌坛师还是黄姓家族中人。新中国成立前,外姓人会流长阳戏的有四坪村竹林吕春生(吕鸿章父)、吕鸿章(吕法兵)、吕金身(吕法通)、吕文福(吕法惠)、吕文祥(吕法旺)和青杠坡熊太云、陈秀昌,以及营中李家湾的郑玉坤。现今,外姓人会流长阳戏的有营中李家湾组冉龙玉、李德强、郑树强和下寨谭明书,新中村提香寨彭元涛,黄家沟代沈阳,大兴村徐家寨徐天佑。

(十一)流长阳戏不同坛班的区别与联系

黄晓亮坛班、黄永忠坛班和黄云武坛班阳戏有区别,黄晓亮坛班太子菩萨供在右,黄永忠的太子菩萨供在左。黄晓亮的星辰牌在左,黄永忠的星辰牌在右。黄晓亮坛班请刘氏祖婆,黄永忠坛班不请刘氏祖婆。演出的许多细节都有明显区别。演出的程序和内容大致相同,演出的艺术各有所长。从保存书籍记录看,黄晓亮坛班、黄永忠坛班和黄云武坛班都涉及请“阳戏场中梁德炳”。黄晓亮坛班、黄永忠坛班开脸不戴面具,黄云武坛班开脸和戴面具混用。

(十二)流长阳戏的价值

流长阳戏保存着古朴、粗犷的原生态风貌,是戏剧的活化石。对研究古代戏剧、历史文化、民俗学、民间文学等具有很高的价值。流长阳戏保留了古代戏剧的传统艺术,剧本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剧本和科仪涉及的很多历史文化值得挖掘;流长阳戏通过传统的民间祭祀民俗进行演出,和民间祭祀相依存;流长阳戏剧本大多由当时的民间艺人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进行编写,和民间文学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演唱流长阳戏的坛师大都会佛教的超度仪式,阳戏剧本里面有很多佛教、道教和儒教仁、孝的内容。

流长阳戏传承的地区,地处乌江库区南岸。这里曾经是红军南渡乌江的地方,名列国务院公布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上,加上2014年从乌江库区南岸大塘渡修到金沙后山的大桥竣工,在乌江库区红色旅游发展起来之后,通过流长阳戏和红色旅游以及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在开发中进行保护,在保护中进行开发,不但能够更好地保护流长阳戏,而且可以推动这一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息烽阳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