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龙里草原苗寨丧葬习俗
所属图书:《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 出版日期:2017-12-01文章字数:5370字

龙里草原苗寨丧葬习俗

一、基本情况

龙里县龙山镇金谷村谷朗苗寨,距龙里县城36公里,离龙山镇政府32公里,是一个苗族聚居的山村,现有人家85户,人口415人。地处贵阳市的高坡乡、黔陶乡和龙里县的龙山镇交界处。曾经,这里是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寨上还有红军标语。现在,这里还保持着民族风俗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苗族丧葬习俗比较典型的地方。

苗族长期以来没有文字,主要是靠口头传承自己的丧葬习俗,丧葬活动,只能由本族人员抄办。所以才有儿子亲自为父亲开路的事情。每次办丧事给亡人开路的时候,要念每位祖宗的名字,表示请他们入席,并安排新的亡灵归宗。祖册上的名字多为苗名,没有准确的文字表示,只能采用汉字的记音代替。名册上的人员是指操办过丧事的人,没有操办过丧事的人员不在名册上。

人死后,寨子里的人们就会不请自来,与主人家一起商量,确定在哪天哪时起事(起事就是正式为死者操办丧事),确定是用牛、用猪还是用鸡来办理(用牛或是用猪办理的死者就列入祖宗的老人行列,用鸡办理的死者只能列入祖宗的青年行列),牛和猪都是同样的使用方法。办理人员主要有鬼师、鼓师、芦笙师和厨师。鬼师有正副二人,正鬼师称为大鬼师,副鬼师称为小鬼师,当大鬼师死后就由小鬼师接替。鼓师就是配合鬼师敲鼓的人,芦笙师就是配合鬼师吹芦笙的人,厨师就是管理菜饭的人。

二、操办过程

相关人员就位后,鬼师就坐在火塘边,嘴里念起定好的言语,有三个安排好的人则在屋后配合搭话,当鬼师下令开始,就开始敲锣打鼓,孝子开始哭丧,丧事的各项事宜就正式开始了。鬼师坐在金堂上,开始念丧语。一般的时间是两天两夜,第三天一早送死者上山。

第一天:

第一则,红亚;(1则丧语)

第二则,进记;(2则丧语)

第三则,嗒改;(3则丧语)

第四则,走机;(第1次请祖)

第五则,脑改进记;(第2次请祖)

第六则,嗒八;(4则丧语)

第七则,喝敬嗒八;(第3次请祖)

第八则,走来成;(第4次请祖)

第九则,丈梗丈咤;(5则丧语)

第十则,走敬;(第5次请祖)

第十一则,恼台咋麦;(第6次请祖)

第二天:

第十二则,走来成;(第7次请祖)

第十三则,嗒者;(6则丧语)

第十四则,恼者;(第8次请祖)

第十五则,走来麦;(第9次请祖)

第十六则,恼台咋麦;(第10次请祖)

第十七则,走来送;(第11次请祖)

第十八则,说磨恼说磨喝;(第12次请祖)

第三天:

第十九则,走咖酿;(第13次请祖)

第二十则,象大;(7则丧语)

第二十一则,补拜。(8则丧语)

以上丧语均为苗语,没有准确的汉语,只能用谐音代替。现对丧语作具体解释。

第一则,红亚(苗语,意为开始)。当一切准备工作搞好时,就要三个人在屋子的外面,有两个是小孩,各从屋子的一头用木条打着墙壁直到大门。同时一个老人在屋子背后,爬上楼梯到屋檐。当坐在金堂上的鬼师喊说:“叫要,要叫!”外面的人听到就接着大声喊说:“要叫,叫要!”鬼师就接着做第一则丧语,从死者出生说到九月,是简要概括死者的出生过程,同时要敲锣打鼓,孝子开始哭丧。

第二则,进记(苗语,意为带亡灵上路)。这是办丧事的主要内容。当死者离开人世,他(她)是很怀念人间的,于是就用一只鸡带着死者(男的用公鸡,女的用母鸡)的灵魂到相关的地方去走一趟,表示告别,然后就将死者的灵魂交送到固定的地点(男的到阿疆坟山,女的到笔祖坟山)。先是到曾经生活、劳动的地方,然后是到曾经谈情说爱的、跳月的地方,最后到祖坟山。

第一条线路为谷朗田坝的下坝,点到的地点是:早喽—招汪—哈虾—高嘎贝—笔祖洒—笔祖垛—张鲊—张垛—嘎兄冒;

第二条线路接第一条线原路返回到笔祖洒—张嘎热—高嘎渣—必杭垛—必杭洒—张底港—底八—日浪地—帮斗—交哈大—懒见胆—招汪—早喽。

第三条线路为早喽—招汪—哈虾—高嘎贝—张嘎热—高嘎渣—必杭垛—更席—底日央—毕鲊(汉名是绿竹塘,是阴间苗族的一个跳月场)—啊早啦央—啊兄必打(有情况说明)—必耕地—霍架底哈垄—必避(又调回)—霍架底哈垄—底哈大—阿兄哈吗—底日后—笔鲊—更席—必杭垛—高嘎渣—张嘎热—高嘎贝—哈虾—招汪—早喽。

第四条线路为早喽—招汪—哈虾—高嘎贝—张嘎热—高嘎渣—必杭垛—更席—底日央—笔鲊—早啦央—阿兄必打—刮日细、刮吴细(不能听别人哄,这里看到的是牛屎,是祖宗哭丧的地方)—日壤、日朽(这里看到的是石牛,即石牛坡)—八甲细、八公细(这里听到的是祖宗的锣鼓声)—赳日、赳八(这里的半岩上有水,鸡可以直接用嘴去喝水,人要用竹片去接来喝)—比岔港、比岔句(这里是三岔路,不能听别人哄,记得要走中间那条路才对)—币嘎扎、币嘎闹(不能听别人哄,记得这里是毛毛虫山)—革慢董、革慢道(这里是绿水凼,要过河水,如果有男女朋友,朋友就帮牵手过河,如果没有,就只好借助蜘蛛网过河)一棵树(这棵树一天开99种花,一夜结99样果子,不能听别人哄,记得要摘一朵白色的插在头上去参加跳月)—庞壤、庞修(不能听别人哄,记得这些是龙藤)—唱壤、唱修(不能听别人哄是龙血和雷公血,记得看到的这些是杀牛出的血)—币嘎热、币嘎崩(不能听别人哄是冰雪,记得这些是祖宗留下来的饭团)—底不龙冬(换衣服关口,抬头就可以看到跳月场了)—得抢,比得更(到达跳月场,和自己心爱的男女朋友们,新旧情人们欢乐地跳月)。跳月完后就原路返回,直接回到寨子旁边,可是不能进寨子了,走入了祖宗们的坟地,永远和祖宗们在一起了。(杨玉明写的是“刮日细、刮吴细”在前,“八甲细、八公细”在后;“庞壤、庞修”在前,“唱壤、唱修”在后。有人做的则相反,有待考证)

第三则,嗒改(苗语,意为吩咐鸡)。就是用祭祖的那只鸡来吩咐,然后交给厨子去杀。

第四则,走机(苗语,意为吩咐茶水)。就是敬请家族的祖宗回来入席喝茶,只要是在册的祖先都要念到名字。然后人们也一起喝茶。

第五则,脑改进记(苗语,意为吃带路的鸡)。请祖宗们来吃进记的那只鸡,在场的人也一起吃饭。

第六则,嗒八(苗语,意为吩咐猪)。就是拿主人家用做丧事的猪来吩咐,然后交给厨子去杀。

第七则,喝敬嗒八(苗语,意为喝祭祀酒)。就是用这头猪的名义来请祖宗喝一次酒,在场的人也一起喝酒。

第八则,走来成(苗语,意为吩咐早饭)。就是厨子将煮熟的猪肝拿来给鬼师,就请祖宗来吃。这则丧语结束就开早饭。这时全寨子里的人都来吃饭了。

第九则,丈梗丈咤(苗语,意为开始吹奏芦笙)。就是鼓师和芦笙师一起来,由鼓师抱着一只鸡念了一则丧语,然后将鸡掐死挂在鼓上面,就开始打鼓吹芦笙。

第十则,走敬(苗语,意为吩咐酒)。就是用主人家的酒来请祖宗,然后从鬼师开始喝酒,喝酒前要进行道谢,金堂上人人都要喝,都要道谢。这合酒苗语叫“敬八亚”。

第十一则,恼台咋麦(苗语,意为吃夜宵)。就是请祖宗来吃夜宵,也是用猪肝来请,在场的人也一起吃饭。这就做完第一天的事宜了,等第二天早上再继续。

第十二则,走来成(苗语,意为吩咐早饭)。就是请祖宗来吃早饭,也是用猪肝来请,这时全寨子里的人都来吃饭。然后亲戚朋友的正席也就相继开始。

第十三则,嗒者(苗语,意为吩咐祭猪)。就是姑妈或女婿送来的祭猪,鬼师进行吩咐,然后才拿给厨师去杀。

第十四则,恼者(苗语,意为吃祭猪);就是用杀祭猪来请祖宗。要请送祭猪的人专门来吃第二餐饭,然后还要回送猪颈子和一块肉。

第十五则,走来麦(苗语,意为吩咐晚饭)。就是请祖宗来吃晚饭,也是用猪肝来请,这时全寨子里的人都来吃饭。

第十六则,恼台咋麦(苗语,意为吃夜宵)。就是请祖宗来吃夜宵,也是用猪肝来请,在场的人也一起吃饭。

第十七则,走来送(苗语,意为吩咐午饭)。就是请祖宗来吃午饭,也是用猪肝来请,在场的人也一起吃饭。然后厨子就去打丧粑,如果死者是女的,还可以做舂碓的游戏。

第十八则,说磨恼说磨喝(苗语,意为感谢吃饭和喝酒)。就是向祖宗说明,此次丧事即将结束。当祖宗的名字念到一大半以后(到姑娘名字),就停止打鼓和吹芦笙,并撤下一只鼓。鼓师将鼓棒交到金堂来,并问鬼师说,是“改”或是“旮”,鬼师若答应是“改”就不再重复做丧事了,若答应是“旮”就要重复做丧事,那是由另外的情况决定。

第十九则,走咖酿(苗语,意为吃丧粑);就是请祖宗来吃丧粑,这个环节做到一半,孝子就要来跪着等待捧丧饭。孝子这时有一则哭丧,这则丧语结束,孝子就将丧饭捧进竹篮。这时候,主人家要拿猪耳朵来交给外家,表示尊敬。

第二十则,象大(苗语,意为送死者)。就是鬼师将死者和祖宗们送回去,先送女的,后送男的,然后送死者。最后用金堂上的那碗水洗净丧板。

第二十一则,补拜(苗语,意为封棺材)。就是将棺材抬到山上后,落土之前,还要开棺材看一次(也有不开的),孝子跪在棺材前,鬼师对着棺材念最后一则丧语,意思是请祖宗保佑子孙平安发财,给子孙送打牛来。

三、办丧事的相关规定和事宜

(1)忌食,就是办丧事时不能吃白菜,只能吃肉和豆腐或豆类,后来改进为其他人可以吃,只有鬼师和在金堂上坐的人不能吃。

(2)忌生,就是死在外面的人,遗体不能抬进家。

(3)洗身,人死后由近亲属用银水(一种消毒水)为死者擦洗全身。

(4)更衣,把洗好的死者抬到灵床上,由近亲属为死者换上新的衣服,这套衣服是特制的,脚上穿蓝布袜子,外穿草鞋,鞋的左右对调。

(5)入殓,由近亲属将死者装进棺材,然后为死者送钱,主人家送的钱放在死者的左手,亲戚朋友送的钱放在死者的右手(只能放金银和纸币,不能放铁的东西,若放有铁的东西三辈以后的子孙就会得病),然后又将草鞋脱掉,最后将棺材盖好。

(注: 鬼师们坐在金堂)

(6)报丧,报丧的对象是外婆家、姑妈家、女婿家,到外婆家拿回的是一瓶酒和一双草鞋,到姑妈家拿回的是一双草鞋。草鞋挂在棺材上面,酒交给鬼师。

(7)孝子,死者的直系亲属均为孝子,孝子要拜谢鬼师、鼓师、芦笙师、厨师。要陪同前来祭拜的亲戚朋友叩首,哭丧。孝子不带孝布。

(8)对联,用白纸写,第二年用黄纸写,第三年才用红纸写。

(9)批榜,也叫殃榜,一般写法为:公元×××年享×寿故显考(妣)讳(×××)公(或某母)老大人之灵位。备注:30岁以下是得年,30~60岁是享年,60~100岁是享寿年(其中60~70岁是寿年,70~80岁是耋寿,80~90岁是耄寿,100岁以上是期颐)。

(10)拦门,死者生前是鬼师、鼓师或做过祭牛(敲牛祭祖的人)的人,死后办丧事要在大门上挂彩,就是在大门头上挂一张红布和一张黑白腰带布。前来吊唁祭礼的亲戚朋友,必须在大门前唱酒歌或致道谢词,并且喝了牛角酒,才能进入大厅。

(11)送祭猪,死者的女婿要送祭猪(也可以送水牛或黄牛),女婿家及跟随女婿来的亲戚们要多吃一餐饭,然后要给女婿回送一块肉和一块颈子肉。将这块肉抬走时,主人家还要在门前用一桌酒席设一道关卡拦路,客人要在酒席前唱完一首酒歌才能走(称为拦路酒)。在路上别人是可以来抢肉的,当场就可以分一些给这些来抢的人。

(12)唱酒歌,在办丧事的当天晚上,来自各地的亲戚朋友就坐在金堂上唱酒歌,作为外家的亲戚要先唱。歌的内容丰富深奥,主要是怀念死者和称赞主人家。

(13)致道谢词,在金堂上端着酒杯,感谢来自各地的亲戚朋友。

(14)祭供品,比较亲的人,不仅送钱还要送上一桌席,还要附带一张祭布或礼品或花圈,要在灵位前进行叫礼叩首,送有祭文的就在叫礼的时候诵读。

(15)舂碓游戏,在办丧事的当天深夜,厨师把丧事用的糯米粑舂好后,好玩者就用碓来做一种游戏,表示送给死者的一种娱乐,也表示对死者的一种哀思(死者为女性)。

(16)金堂规矩,坐在金堂上的人不能大声吵闹,不能跷脚,鬼师、鼓师、芦笙师不能回家睡觉。

(17)吹芦笙的规矩,当晚每次吹芦笙都要留两首,直到最后一次吹的时候才能吹完,吹完这两首后就要结束本次丧事了,而吹奏芦笙曲子的情况又要看死者的寿年来定。丧事吹奏的芦笙共有十二首曲子,如果寿年是在六十岁以上的,每次吹奏的芦笙数都要在六首以上,并且每首芦笙曲子都要反复吹奏三遍以上。如果寿年是在六十岁以下的,每次吹奏的芦笙数只能在六首以下,并且每首芦笙曲子都只能吹奏一遍。

(18)跪送死者,当丧事即将结束时,死者的长子就背着备好的竹篮,提前跪在鬼师面前,哭诉对亡者的感恩和忏悔,然后扛着火把,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

(19)退丧,送死者上山后,当天晚上就要请一位巫师来用事,通过巫师到阴间与死者交流对话,了解死者离开人间的原因,要求死者解除恩怨,放回活人的灵魂,就地安息。

(20)重复丧事,生前作为鬼师、鼓师或办过祭牛的人,死后要办理两次丧事。第二次是在第一次完成后,又重复做一次。

(21)守夜,死者上山后,大家必须到主人家来守三夜以上。

(22)待遇问题,办理丧事的人员,包括鬼师、鼓师、芦笙师、厨师,都是没有待遇的,只是送给他们一些祭祀用的猪肉(或牛肉)、鸡肉和米粑。

(23)互助问题,无论是谁家发生死人的事情,寨子里的人都会不请自来,并且会自觉的带上三升大米,会主动地帮助主人家做相关的事情。即使是相互有过什么矛盾,此时也都不会计较的。

(24)复席,当天早上安葬死者后,吃过早饭又回去添加第二次泥土或石头。过了13天,近亲属又去坟上看一看,送一些酒水,表示怀念。

(25)标志物,鬼师的是“朗钟”(苗语),是一块绣花的布条;鼓的是“祖杷”(苗语),一根木棒(已在一次火灾中被烧毁)。

(注: 铜锣)

(注: 木鼓)

该文发表于《龙里冠山文化讲坛》2014年第三辑

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